一、跨学科学习内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以某一学科的概念或原理为主题,运用并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跨学科教学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技能、方法与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契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需求,为学生提供全面、连贯、整体知识观,使其能从多元视角理解和解决问题,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提升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狼》文本概述
《狼》选自七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五单元18课,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短篇小说。文章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过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深刻揭示了狼贪婪、狡黠、凶残的本性,同时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其文学价值高,人物形象鲜明,心理刻画细腻,动作描写生动,语言精炼传神,如“眈眈相向”“目似瞑,意暇甚”等词句,精妙展现了狼与屠户的神态动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人物描写、情节设置、主题挖掘等提供优质范例,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学科信息,是跨学科教学的优质素材。
三、跨学科学习
在《狼》教学中的应用
1.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
在语文课堂讲解《狼》的故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学生依据对文中狼与屠户形象、场景的理解,绘制插图或漫画。在绘画过程中,学生需深入剖析文本细节,把握角色特征与环境氛围,如描绘狼“犬坐于前”的姿态、屠户“弛担持刀”的神情动作,将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增强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感知力与表现力,同时提升美术造型、构图、色彩运用等能力,深化对语文文本的理解与记忆,体会文学与美术在叙事表达上的异同。
2.语文与历史学科交叉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狼》创作的时代背景(清朝初期)、社会状况、文化思潮与民俗风情,从历史角度解读文本。了解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促使商业活动频繁的社会背景,如文中屠户职业存在与经济生活联系;探究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如对正义、勇敢观念认知在屠户杀狼行为中体现;结合民间流传鬼怪故事盛行的文化现象,分析《聊斋志异》这类志怪小说的诞生土壤。借助历史知识,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深层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拓宽文化视野,认识到文学作品是时代镜子,反映特定历史时期多元面貌,提升语文学习深度与广度,培养跨学科历史思维与文学鉴赏综合素养。
3.语文与生物学科渗透
从生物角度剖析《狼》中狼的行为习性与生态特征。探讨狼群体捕猎策略(文中虽未详细描述群体捕猎,但可以进行拓展)、感官能力(如视觉、嗅觉、听觉如何辅助捕猎)以及在食物链位置,对比狼与其他犬科动物的异同。联系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反思人类与狼等野生动物的关系,思考如何在生态平衡框架下对待野生动物生存空间,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汲取生物科学知识,树立生态保护意识,明白文学作品也是自然观察与思考的载体,增强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促进学科知识相互融通,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养与人文关怀精神。
四、总结
以《狼》为载体跨学科教学实践,展现跨学科教学独特魅力与价值。通过整合语文与美术、历史、生物等学科资源与方法,为学生搭建多元学习平台,使其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全面提升语言表达、艺术创作、历史认知、科学思维等综合素养。跨学科教学打破学科壁垒,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其融会贯通知识的运用能力与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思维,为语文教学创新发展提供有效路径,也为各学科教学协同育人提供有益借鉴,助力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形成完整知识体系与全面能力结构,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育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目标,推动教育向纵深发展,促进学科教育从孤立走向融合共生。
参考文献:
[1]汪敏.高中文言文跨学科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蔡靖航.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5.
[3]张广录.论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功能价值和教学设计逻辑[J].中学语文教学,2022,(02):9-13.
END
作者 | 河南大学2024级学科语文 刘扬杰
编辑 | 吉慧杰 朱梦新
审核 | 刘瑜勍 昌津平 代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