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之川,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此次会议有幸邀请到顾之川教授来进行讲座分析,对于参会的师生来说,是一次难得可贵的学习机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学科素养与读写教学,主讲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正确认识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二是把握语文教育的“变”与“不变”;三是守住语文教育的“根”与“魂”。
一、正确认识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
顾教授认为教师如果想要在教学上守正创新,就需要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他指出教师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就需要深化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他主张全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守正创新、锐意改革,这样才能立足立德树人,落实“三新”提出的要求,推进中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当前,教师们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是并举的。新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大单元、大情境、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等新活动;新教材中出现的“一课多篇(1+N),单元学习/研习任务,综合性、实践性、问题导向、任务驱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任务;新高考中面对的“关键能力,情境化,教考衔接”等新问题,都急需教师们去解决。
顾教授以2024年的语文高考内容举例,题目中出现的“论持久战,海洋命运共同体,探月工程”等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这些题目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设立的。那教师如何进行教考衔接呢?这就需要教考评一体化,需要教师回归课堂中最本质的语文教材。这也是新高考的目的:通过考试选拔出拔尖的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思辨性,创新性的能力。
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顾教授以整本书阅读为例,深入研讨了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立足本地、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适宜的教学策略。其次,应该体现因材施教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应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每个人都需要文学的滋养,都应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但不是人人都当文学家。《乡土中国》《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不是单纯的社会学或文学的教育,更不是为了培养社会学家和红学家,而是借助这两种经典作品,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最后,应该坚守语文教育立场。根据课标规定,整本书阅读共18课时,应该将精读与略读、浏览相结合,阅读与思考、写作相结合,个人阅读与小组讨论交流相结合,书本学习与语文综合实践相结合。
二、把握“变”和“不变”
顾教授指出“变”的是课程理论、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不变”的则是掌握的语文工具、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即工具性)、丰富的精神世界、较高的文化素养(即人文性)。他引用了于漪教授的一句话:“选什么为研究的突破口,既不能空穴来风,又不能追逐时尚,外面一阵风,屋里一场雨,总要站在语文教育时代新人的制高点上来审时度势,做一点历史性的战略性思考,长善救失、扬长补短,以期来全面提升质量。”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不能跟风的去改变自己,而是要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教师最关键的能力是“实”与“活”。因为教师的生命力在课堂,创造性在教学。教师要“扎扎实实”地去教学,要有“灵活高效”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选择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进步。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愿意去学习语文这门课程,从而去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三、守住语文的“根”和“魂”
语文教育的“根”就是中国文化,“魂”就是中国精神,就是文化自信。要守住中国人的“根”和“魂”,就离不开汉语汉字,就必须要学好用好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我们所知道的语文教学的根,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守护言语根性,语文这棵树才能枝繁叶茂,才能蓬勃参天;语文教育的魂,在言语生命的抵达,也就是思维的提升与发展、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灵活运用,更要努力完成言语学习对于学生生命的浸润与养护。经由文化哺育、文化积淀、文化润育与文化泽溉,来促成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书人、文化人和文明人。
顾之川教授最后说道:“当语文教师应该做一名‘杂家’,既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而荒废了自己的地’,也不能画地为牢,只守着语文的‘一亩三分地’。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广泛涉猎教育、心理、哲学、历史、科学、艺术等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教好语文这门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学科”。因此,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道路,道阻且长,所以仍需继续努力。
END
作者 | 河南大学2023级学科语文 宋殊晗
编辑 | 刘永琪 昌津平
审核 | 代瑶 吉慧杰 刘瑜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