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子有言:“味无味。”要在无味中品出有味,在无形中看出有形,在无声中听出有声。
据说鉴真大和尚在尚未失明时,常在月朗星稀,万籁寂静时对一古瓷静坐。弟子不明,常问无解。后鉴真失明后曾言:佛在天,其言能闻,其经能诵;弟子一言一行,佛皆能闻能见;声不在声,观不在观,皆在心。
观瓷,听瓷。
中国制陶有近二万年历史,陶器是整个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标志,文化符号。陶器为食而生,以食为天。一万年以后,才有了彩陶,彩陶的追求首先是美,一种文明的美,文化的美,精神的美,神圣的美。中国的美学自彩陶始。彩陶是为祭祀、礼仪而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唯物开始走向唯心。把心中最美好,最神圣,最崇高,最有代表性的“心灵”,献给神,献给天地,献给祖先。又过了一万年,中国瓷器登上庙堂之高,大雅之堂,那是中华文明的使然,是中华文化的昭然,一万年不久,积蓄的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的原始瓷应在商代已有发展,西周原始瓷上的图案已从商王朝的图形纹,绳纹发展到方格纹、弦纹,原始瓷鼎盛于战国时期,器型多以礼器、祭器为多,在衢州发掘出土的西周原始瓷器,制型多样,不但有厚胎厚釉,亦有厚胎薄釉。瓷器正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特色,文化奇葩,魅力无穷,无可比拟。
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中国瓷器开始走向中亚,走向欧洲,“丝绸之路”,也是一条“中国瓷器之路”。2007年中国在南海打捞的“南通一号”沉船,是满满一船宋代瓷器,价值超过了3万亿元人民币,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中国瓷器之路”。800多年木船沉海,竟然不腐不烂,据说就是因为有船上的“国宝”镇着,不信不行!到了宋王朝时,中国的瓷器制品,制瓷工艺才真心开花结果,绽放出千年奇迹,达到历史的巅峰时期。宋瓷已然出神入化、变幻无穷、神鬼莫测,既有大气浩然,物自天成之作,又有鬼斧神工,如梦如幻,可望而不可及之神奇;又经过一千年,世界已进入电子时代,原子时代,互联网时代,高科技时代,但却无有一件能与宋瓷相比;可能再过一万年,宋瓷仍然高耸于艺术世界,傲视于文化领域;仍然难以走下艺术高堂的神坛。
宋徽宗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不称职的皇帝,言“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能为君者又如何?长不过三五十年,短不过花开花落,而独宋徽宗,千年论瓷不能忘,不敢忘,千年之内似乎再无一个比宋徽宗更懂瓷器的中国人,唯天下,唯赵佶君王也。
宋徽宗不但懂瓷,引领中国瓷器的制作和发展,而且身体力行,如其作画,《听琴图》《文会图》《瑞鹤图》,如其创作的书法“瘦金体”,有瘦劲奇崛之妙,如斩铁断金,笔法犀利,自成一体,独立春秋,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无形的舞。”独树一帜。宋徽宗最值得后人赞赏感叹的是他对中国制瓷的推动,舍其则无今日之宋瓷稀世珍品,宋瓷绝达不到当日之水平。讲一句绝对的话,世界上可以没有宋徽宗的画,没有宋徽宗的字,但绝不能没有宋徽宗的瓷,舍此,可能不能谓之China.
宋徽宗会听瓷。
宋徽宗时代仅有短短的二十年,二十年造就了宋瓷辉煌于世,造就了宋瓷不朽的巅峰时代,生产出一批空前绝后的中国瓷器的珍品、极品、绝品,天不假时,苍天无情,靖康之年,徽钦二帝被掠,开封被毁于一旦,一连数日大雪不止,宋史记载:“大雪,平地深数尺,冻栗堕止。”从此宋之五大官窑,再无生机;尤其是钧瓷、汝瓷,自“靖康之耻”,能工巧匠,一哄而散,鬼使神功的宋瓷再无灵气神韵;听其无声,望其无神。
宋徽宗时期的钧窑、汝窑,神圣得像皇家祭场。从选土、拌料、作胎、入窑,层层把关,层层细选。民间有言,堪比皇帝选秀女。每道关口皆有“大师傅”镇守,“大师傅”皆有绝活,只此一位,再无其人。烧窑的火候最难把握,全在经验,窑口大师傅喝一口清水,往窑口一喷,但见水雾顿起,雾有多大,多厚,多重?有几重颜色?几道彩?鬼使神差,即使如此,硬有一窑瓷器烧不成一件成品,让启窑的师傅们心如刀搅,如丧考妣。宋窑真品的神奇就在于“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古人对钧瓷窑变有一句十分形象的诗句:“夕阳紫翠忽成岚。”最著名的是一个名叫“三潭印月”的钧窑,天青釉窑变玫瑰紫斑,其釉色朦朦胧胧,飘飘逸逸,似水墨丹青,像鲜荷出清水。同施一种釉,在1300度高温之下,竟然窑变万千,无规律、无准则,甚至无科学,说变就变,千变万化,千奇百怪,色彩变幻像星星眨眼,巧夺天工,大器天成。钧汝窑上的师傅人人信神,人人敬佛。“钧瓷无双,窑变无对。”釉变窑变,千变万化,还因为其釉中使用玛瑙,将玛瑙细研成粉,化作釉。但使用什么样的玛瑙?使用多少玛瑙?如何配方?如何上釉?皆在大师傅一人;艺之传承亦为天知地知,亦为中国瓷文化的内涵。
唯在宋徽宗时期之前,中国瓷多以鲜红、翠绿、金黄色为主调,唐三彩是集大成者;但到徽宗时期不同,宋徽宗信奉仙道,追求恬静、自然、大气、内敛、和悦,讲究天蓝色、天青色、淡绿色、浅湖色,瓷釉要求有一种淡雅之气,静力持稳,气质高洁,天然凝重,浑然一体。要让徽宗入眼不容易。现在看真正徽宗时期官窑的汝瓷,钧瓷,初看是温温青蓝色,再看则有氤氤的翠绿色在其中,久望细看则能看出有淡淡的粉色光泽;称为“徽宗色”。很多高瓷作假,最难最难作的就是这层“徽宗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让世人称绝的是钧瓷的“开片”。“开片”指宋瓷瓷器上的一片片不规律的裂片,像初春大河刚刚要解冻的河面。神奇诡秘的是,距宋徽宗时期已然千年矣,千年已逝,但钧瓷却“开片”不止,一千年开片,一千年不止。无人能解释这种宋瓷的奇迹。徽宗钧瓷开片只开裂胎不裂釉。据说“开片”之声,其声甚妙,妙似天音。须在天极静,神极凝,心极平,气极匀时,方能领略一二。这就是听瓷。据说当年宋徽宗最得意之享,就是在万籁之夜,静坐于钧瓷大器之前,静听钧瓷开片之声。每每听瓷之后,宋徽宗甚是得意,情难自抑,颇有得道得仙之感。宋徽宗信奉道教,他认为别人听不见,唯他能听瓷,是因为他入仙入神入道了,方能听见瓷之歌,仙之声,神之语。
更多的北宋瓷器是不开片的。
宋徽宗时期汝窑曾出窑一批无纹无开片青瓷,也美、也俏、也庄重、也大方、也高雅,徽宗也爱。这种瓷器全世界尚存仅90件,其中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珍藏有21件,27件珍藏于中国故宫博物院,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还藏有6件。亲眼看过宋徽宗时期汝窑官窑的无纹无开片青瓷的人可能不会多。看过,堪称福气,福份。值得显耀。有一件现存于台北博物院的一件无纹水仙盆,正是其21件中有代表性的一件。这个出自徽宗时期汝窑官窑的青瓷水仙盆,浑然一体,自然天成,整个盆全无一丝一毫的接缝处,盆底和盆帮天作合成,圆润丰满。
这个水仙盆的底座也十分别致,十分艺术。其座上雕刻着极细致的图案,又精心地用金粉勾勒,形成金图金花。座上还有一个小巧玲珑的抽屉,拉开可见其中有一装帖极精良讲究的书画小册,原来是清乾隆皇帝平时摹仿古代名人的书画袖珍册。可见这件水仙盆从开封宋王朝的皇宫中流传出后,又经过多少曲折,经历有多少故事,又回到了清王朝的皇宫之中,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极度喜爱。此件北宋宋徽宗时期的青瓷当为无价之宝。只举一例佐证,2017年10月北宋时期的“汝窑天青洗子”,就拍出2.94亿港元,那仅仅是一个像小醋碟一样的洗子。20世纪30年代末,位于河南禹县的北宋徽宗时期的钧窑窑址被发现。一时间大量外国人、中国古董商人、宋瓷收藏家,纷纷从四面八方,从国内海外涌向禹县。窑经历近千年,绝无一件完整的瓷器,他们都是为抢碎片而去,所谓“家有万贯,不值钧瓷一片”,绝非虚言夸大。也有把钧瓷残片打磨装饰后,镶在腰带上,绝胜金镶玉,玉镶珠。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卖过一只直径8公分的汝窑北宋小磁碟,三寸小盘,难登餐桌之上;就这么个“小不点”瓷盘,还有先天不足,出窑残品,小碟有些变形,在出窑渣土中埋藏若干年,无人理会,后被人认出,金玉满堂,卖出了154万美元。当年在洛阳龙门石窟被盗卖到美国去的北魏大型石刻浮雕“帝后礼佛图”卖价是4万美元。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墓前著名的大型石刻浮雕,唐六骏中的二骏“飒露紫”和“拳毛騧”流失海外,最后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以12.5万美元收购。令人不得不服的是,世界上有那么多著名的拍卖行,从未收购、拍卖过任何一件北宋徽宗时期的汝窑、钧窑、哥窑的官窑瓷器,纵有千万黄金,难购得汝、钧窑瓷器极品一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
瓷器的发明,体现了中国人完成了一个民族对火与泥土的再认识、再创造的伟大创举。其意义一点都不亚于今天人类太空行。瓷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增强了民族意识,文化修养,审美观念,是一个伟大不朽的里程碑。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魏晋风度,盛唐浪漫,大宋理学都与瓷器息息相关。更不用说明青瓷对世界瓷器的引领。
在瓷这门独特的艺术领域中,西方人士对泥土和火的认识能力及对美学的想象力中,缺乏中国先人对那种结合的发现与追慕,这也是中国发明瓷的美学观、人文观、世界观,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称中国为China是一种神秘的尊称。
日本是中国瓷文化最早受化的国家之一,日本有许多中国瓷器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安宅英是一位日本顶级中国瓷器收藏家。他收藏的中国宋代瓷器中不乏绝品、国宝,其中有一件吉州窑木叶盏。
唐宋时期,吉州乃中国禅宗寺院最密集的地区,吉州窑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受到了禅宗的影响,瓷中有佛,佛在瓷中。禅师们按照禅宗哲学与美学,指导吉州窑为寺院生产法事道具。木叶盏之类的瓷器正是在这种宗教背景下产生的,极少在寺院外流传,似乎是禅宗佛家的专用。据说当年寺院对使用木叶盏饮茶有许多规矩,其中之一在饮茶前要合十闭目,要诵经;要听瓷、听佛、听经、能心领神会瓷中有佛,瓷在说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叶盏是一种茶盏。黑里黑面,那种黑有一种特别的凝静感,深沉感,静谧感,茶盏中贴着一叶似乎是无意飘零的落叶,贴在盏壁上;叶片舒展,叶脉十分清晰,细到极致,密到极致,清晰可辨。一片刚刚还在半空中的落叶,却巧巧地飘落进盏内,贴在盏壁上。那五彩的秋叶在黝黑的盏壁上一衬,那么古老、苍劲,落叶上的暗黄仿佛数千年前凝固的琥珀,叶梗凸立着,透着一种古老的岁月感。当茶水沏进盏中的时候,在冷色调中会透出一股股暖色,这是木叶盏独有的,天下唯一的,飘叶也随之呈现在更有层次感的青蓝色的基调中。被誉为“木叶盏之王”,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中。在日本一家佛教禅宗寺院中,珍藏着一对中国南宋时期的“天目茶盏”,是宋代黑釉建盏。宋人讲究“斗茶”,斗茶看茶之变化,茶入天目盏,漆黑之中竟是沉静深蓝,诡秘神奇,凝重深邃,变幻不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敬畏,疑之为神奇。日本高僧形容禅宗的修行时讲“盏中宇宙”,让人有无穷无尽的宇宙感,让人感到佛就在其中,佛就在心中。谓之“天下名器”,从来没有人用之饮茶,只供观之、听之、任之、拜之。
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大英博物馆里有许多中国瓷器的稀世珍品,有不少堪称中国“国宝”。在中国馆中,最使我驻足静观,大饱眼福是中国明清时期的各种瓷器。其中最吸引我的当数元代青花瓷器,其中有的已是当代绝品,可称:“天下第一瓶”,或“天下独一瓶”。公元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一件元代青花大罐,拍出2.3亿多元人民币的天价。这件元代青花瓷大罐被命名为“鬼谷子下山元代青花大罐”。在中国青花瓷中,尚未见过有拍过这件高28厘米,直径33厘米,重约5公斤左右的元青花。需要说明的是这件元青花并非是官窑制品,却能一枝独秀。称其为“天下第一罐”恐怕不为过。
公元2006年在湖北钟祥市郢靖王墓的发掘中,在主墓室王和王后灵柩前各有一个“招魂瓶”,因为在发掘这位明朝封王墓时,自始至终几乎没有任何重大发现,也没有什么值得记入史册的文物。就在极度失望的时候,却出土了这么一对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关键还是一对,极其难能可贵。因被置放在主墓室,主墓室无塌无陷,这对宝瓶纹丝未动,原模原样,上面很可能还印有明代人的指纹。
这对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瓶身肩部饰有凤穿牡丹,腹部饰有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这对宝瓶当场就被专家定位国宝,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享受这种超规格待遇的瓷器,似乎这对元代青花四爱图瓶是第一例。
到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人,大都要去中国馆看中国明清两代最杰出、最高雅、最珍贵、也最难得的青花瓷器,皆两代皇宫御用的,堪称件件皆国之重器,无价之宝。其中最突出的、最经典的、最名贵的,在世界上名气最大的仍然是一对元青花瓶。这是一对元青花云龙纹的象耳瓶,珍藏在大英博物馆的93号展厅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对元青花象耳瓶高约60厘米,是一对大展瓶,最宽处直径20厘米,上下窄,腹部圆,两耳是两个大象头,挺牙垂鼻,其鼻正好作瓶之把手,故名象耳瓶。瓶上龙游白云,摆头摇尾,五爪凌空,腾云驾雾。这对元青花象耳瓶可称“横空出世”,“不可一世”,“天下独尊”,可以“醉倒”世界,独领风骚;白釉泛青,色彩清朗艳丽,典雅高贵,群而卓立,一摆一放,满厅满室,独树一帜。
据说这对象耳瓶是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农历四月,由一位叫张文进的男子,把这一对花瓶和一尊香炉一并供奉给现在江西省婺源县的一间道观中,以祈求全家平安。这位持瓶者的身份如何?背景如何?这对象耳瓶是如何传到他手中的?他又为什么要舍此瓶而祈保平安?这其中该有多少故事?有多少传奇?又有多少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皆不得而知;那尊同时献出的香炉从此下落不明。这对珍贵的象耳瓶,又经过多少周折,多少艰难,多少传奇,才终于被英国大收藏家大维德爵士所收藏。从此这对“国宝”永别中国,开辟它海外的历程,历满天下,誉满天下。那位大维德爵士可谓“富可敌国”,“国不敌他”;他收藏的中国瓷器有1700多件,几乎件件是珍宝,件件贵不可言,件件都有一段九曲回肠的传奇故事。他收集的的中国瓷器的珍品,从晋到清,几乎代代都有,其中大量明清时代的宫廷珍品,稀世珍宝,包括传世珍宝珐琅彩瓷器和极为稀少的宋代汝窑瓷器,据说现在全世界公认的宋代汝窑瓷器才70多件,而大维德爵士收藏的就有17件。在大维德眼中,最珍贵、最稀有、最宝贝的是那一对元代象耳大瓷瓶。言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坏了”不为过分,其重如泰山。世界有些国家级的大博物馆要求借展,也从来不外借一对,只能借展一只;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有警世恒言:金不换。这对元代象耳大瓷瓶岂止为金不换?什么东西都能保险,只有这对元青花象耳瓶不能保险。就是单只出借,也非易事,保安、保险、保障措施复杂到严格苛刻,严格到复杂刁难。即使是单只出行,也必须乘头等舱,必须置放在一只特制的箱子中,有专人时刻看护;那只特制的箱子特别到什么程度?从一万多米的高空掷下,里面放的玻璃杯不破不裂,比飞机载的黑匣子要求还高。飞机着陆后,必须先让它安全出仓,平安下机后,乘客才许离开座位。比英国首相的规格还高,谱儿还大。有一次要借展到美国,美国竟然派了两个荷枪实弹的美国大兵为其做贴身保镖,任何人都不得靠近,那也仅仅是一只元青花象耳瓶矣。大英博物馆中的这对元代青花象耳瓶,真乃百闻不如一见,高山仰止,独步天下,一见方知何为大千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瓷器成为世界的奢侈品,整整长达一千年,天下千年无敌手,一花独开,中国瓷独尊,你可能不知道何为东方,但你不可能不知道中国瓷器。直到1699年,一个汉名叫殷弘绪的法国传教士来到景德镇,这位法国人有恒心,有定力,整整在窑前窑后。偷师偷艺七年,终于学会了制造中国瓷器,也改写了历史。
叁
马末都先生是中国瓷文化的大家。他曾非常自豪地讲过,1993年,他去日本,日本一位瓷器收藏家请他去家中喝茶。所有的程序,所有的排场,所有的讲究,马先生都泰然待之,见之多矣。但当一位身着和服的仆人,端着黑漆描金的托盘上茶时,托茶盘上只有一杯小小的茶杯,却使马先生眼前一亮,那竟是一只明成化年间官窑出品的成化斗彩鸡缸杯。马先生说,他自认为是见过些世面的人,与名人品茶亦多矣,但此次却把他震住了。可谓“激动的心,颤抖的手”,用马先生的话说:“我端着这杯茶,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我觉得这是我平生喝的最贵的茶。”这才叫“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茶杯也。
这种成化斗彩鸡缸杯1993年在香港拍卖是500多万港币,行内专家称,现在应在千万元以上。真正的成化斗彩鸡缸杯都深藏于各国各大博物馆,或大收藏家手中,“见杯如见君”,真正亲眼看过的人寥若晨星,真正端起的人更是闻所未闻,而马先生竟用此杯喝过茶,当应自豪。现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对明成化鸡缸杯,要想亲见一面,其难如蜀道;想手持耳,则难如上青天。
明成化年间既无“中兴”,更无“盛世”,留于后世的几乎都是昏庸无能,政治腐败,民生凋零。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执政23年,所用年号只有一个:成化,称成化皇帝。成化皇帝留在历史上最大的话题似乎是爱恋比自己大17岁的万贵妃,且一爱终生,终身不渝,“三千佳丽在一身。”但谁能想到,因为万贵妃钟爱斗彩瓷器,珍爱斗彩鸡缸杯,竟使得“成化”的年号名垂青史,成化斗彩鸡缸杯成为中国瓷文化的重要一页,成为中国名瓷收藏的珍宝。明王朝十六位皇帝二十几个年号,还能记起哪年哪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就在明朝,成化斗彩已然名扬天下,天子尊,皇室尊;士大夫尊,天下尊。据明史记载:“神宗尚食,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到万历皇帝,御前摆一对斗彩成化杯,足以壮尊,足以提威,足以拔份。似乎帝食前不摆上一对斗彩鸡缸杯,还能摆什么?想起300年后,慈禧皇太后“尚食”,是讲究把十条城隍庙中的供案拼接起来,摆上一百多种佳肴,一盘只吃一箸,一汤只饮一口,摆的也是排场,讲究的也是威严,但总让人感到像山寨的酋长,称王称霸的“土皇帝”。当时一对成化斗彩鸡缸杯值钱十万,有人还真核算过,大约相当于千万元。要胜似慈禧几百桌餐费。其事悠悠,其时亦悠悠。当然成化斗彩瓷器并非只有鸡缸杯,像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斗彩海兽罐、斗彩海马罐、斗彩葡萄纹高足杯,都是著名的稀世宝瓷。成化斗彩鸡缸杯的釉画是一个和谐、亲密、友爱的鸡家庭,五彩的大公鸡正在引颈长啼,像在呼朋引伴;又像在向天高歌;而温和漂亮的母鸡正在寻找小虫喂食几只小鸡,小鸡正闹,玩得正热闹开心;母鸡正引导三只小鸡在啄食一只爬动的蜈蚣,母子和睦,全家幸福,情趣盎然,生动形象。背后是五颜六色的鲜花野枝,奇石鲜草;一片和睦,一片自然,一片幸福。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明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亦为国宝,国家一级文物,属于镇馆之宝。那便是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这件国宝是孙瀛洲先生捐赠给国家的,孙先生是中国著名的陶瓷收藏家、鉴定家、科学家,他将自己收藏的3000多件珍贵文物捐赠给国家。其中有25件为国家一级文物;明成化斗彩三秋杯便是其中之一。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孙先生花费了40根金条买下了这件明成化斗彩三秋杯。40根金条在当时是个什么价位?鲁迅先生曾在那时用了一根金条就买下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的一座四合院,这件三秋杯大致相当于北京二环内独家独院的20套四合院,可见其价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成化斗彩三秋杯全世界仅故宫有一对。世界仅存,唯有此杯,当属瓷中之魁。
明成化瓷器,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不仅保持了青花出靓典雅的特色,而且增加了五彩浓重华丽的色调,互相衬托,彼此映照,绚丽之彩自然而出。“斗彩青花”亦有“彩瓷之冠”的美称。再看那“三秋杯”,釉色青中泛灰,又透白,胎薄如蝉翼,杯上绘两组斗彩山石花卉图,从中飞舞翩翩的蝴蝶,看那飞舞之中的蝴蝶翅膀上的流彩,即姹紫彩,其特点是色浓但无光,为成化彩独有。那双彩蝶,飞得那么动人,那么俊俏,欲飞欲舞,须足毕见,栩栩如生。三秋杯描绘的是秋天庭院或花园中的秋景,秋历时三月,故有“三秋杯”之称。
孙瀛洲先生晚年就在故宫博物院上班,总穿着一身又旧又老式的工作装,挤公共汽车去上下班,老先生终生无悔无怨,无停无歇。他每天都忙碌着为故宫博物院一万多件瓷器做鉴定。老先生让人由衷地敬佩,虚怀若谷,心重如山,国家之重,重过一切。要知道当年为拿出40根金条去收购那件成化斗彩三秋杯,他倾囊而出,直到变卖家产,但在捐给国家时,孙先生毅然决然,大气凛然,只是在头一天夜里,孙瀛洲先生一夜未睡,和成化斗彩三秩杯默默地坐了一夜,似乎在倾听那件成化斗彩三秋杯诉说在孙家几十年的幸遇,老先生不让掌灯,室内一片银纱般的月光,他睁大眼睛,静静地在侧耳细听,听那三秋杯的心里话。听瓷,孙先生听得真真的,中国瓷除了开片之声,还有瓷之心语。
孙瀛洲先生讲过,中国的瓷器学问大了,像一本看不完的书,又像是翻开就合不上的书……
《远行的文化》是文化的自述。从文化的传播到文化的收获,从远方的文明到古老的文字,古玛雅文化,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老的中国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又改造和提升着人类的进化。没有文化,只有沙漠;没有文化,人类不会走到今天。翻开看看,那就是《远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