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何为印?“印,执政所持,信也。”寻印,先寻一方古之未有过的“匪首”印。
1942年6月,正值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时期,作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突然下令给他刻一方印章,印文为“匪首”,这让侍从秘书室极度恐慌,不知该刻什么?阎锡山又亲口授命要刻“匪首”印章。随后即下令,今后凡阎锡山手书信件,一律加盖“匪首”之印。山西官员见此,大为惊慌,纷纷来信来电,要求追查这一重大政治事件,一致要求“严加惩办”。阎锡山见此,便在高级官员会上讲:“你们见我的名字上盖上‘匪首’印章,深为不快,并表示义愤,表现了你们爱护领袖的忠贞。但这事乃由军队、行政扰民害民,致使百姓骂我是‘匪首’,欲除此污,责在大家,望我军政人员,不再扰民侵民,则此污可脱,此耻可雪,此章即可不用。”据查这方“匪首”印章,一直用到1944年秋,直到阎锡山进驻隰县、孝义以后才放弃不用,很多收藏家都对此印产生浓厚兴趣,这方“匪首”印究竟下落何方?
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刻了五颗宝印,其中“中华民国之玺”用得最多,任命鲁迅为教育部佥事的任命状上盖的就是这方大印。袁大总统的五方宝印现在何处?在北洋政府时期的八位大总统,数曹锟大总统印多,足足有十五方。十五方宝玺各司其职,方方都有故事。
曹锟是“贿选大总统”,一时“臭名远扬”。其实曹锟是位“老实人”,当年在筹集贿赂国会代表款项时,让其手下的军阀们极不理解,凭什么用钱去贿赂国会代表?应该用枪杆子去“贿赂”,在他们后腰眼上顶上一支枪,看他们投不投咱的票?曹锟断然说不能,咱是让人家选咱当大总统,是让人家自愿投票,不是拿枪逼着投,那是国会,不是战场。曹锟是中华民国8任大总统中最尊重国会,从不在国会耍枪杆子、耍“大牌”。
曹锟另一出名的“雅号”曹三傻子,说他没文化。他在直隶当总督时开办河北大学,在怎么聘请教授时,曹锟一锤定音,北京大学请位教授花多少钱,咱河北大学也花那么多。他还规定河北大学教授上课可以坐下讲,可以喝着茶讲,抽着烟讲。夏天保定热,规定校役要从井里打出凉水,把过过凉水的毛巾直接送到教室。“曹三傻子”不傻。
第二次直奉战争,因直系军阀冯玉祥倒戈,直系大败,曹锟至死不交大总统印,直到枪杆子逼到胸口上,曹锟大叫一声“完喽”,望着那交出的大大小小总共15颗大总统印,眼泪簌簌地掉下来。这15颗大总统印的下落说法很多,到底印归何处?
有意思的是第四任大总统冯国璋,他有一方“宝印”,时刻挂在腰间,印上刻着:“平生志在温饱”,关键大事上,必须加盖这方“私印”,冯大总统说:“我当了大总统了,也不能忘了天下人。”冯国璋下台后,何处觅此印?
二
秦始皇是一位堪称不朽的政治体制设计者,开天辟地自称皇帝,一直延续到帝制灭亡。没有哪朝哪代哪个皇帝能跳出秦始皇设计的政治体制。秦始皇对帝制设计的另一个近乎伟大的设计就是“御玺”,国之印也,它代表一国之制,一国之权,一国之首,直至帝制灭亡,皇帝消亡,“御印”仍然为国之印。国家之印依然代表国家的行政在履行职责。秦始皇的这个政治设计是他对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的最大创造,也是最大贡献。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自立皇帝,集三皇五帝。他的政治设计是皇权的运行和皇权的代表要有一块“御印”,他想起了那块曾名闻遐迩,价值十五座秦城的和氏璧。那应该是一块天赐的宝玉,空前绝后。发现这块宝玉的和氏,为向楚王献出这块宝玉,曾哭死两位楚王,被刖去左右双足,又连哭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才终于让这块宝玉得见天下,唯一让其心慰坦然而死的是此玉被楚文王命之为“和氏之璧”。楚文王得此宝藏之深宫,那此玉又是如何从楚国流到赵国,成为赵惠文王的镇宫之宝,又如何让秦昭襄王闻之,愿以十五座城池换赵王手中的和氏璧,这才引出蔺相如单身入强秦,完璧归赵。这其中有多少故事秦始皇不知,但此玉与天下共归秦,秦始皇要把这块天下最著名的宝玉制作成大秦帝国的“御印”,代表国家的大印。印文是秦始皇钦定的八个鸟虫篆文“授命于天,既寿永昌。”皇帝是天之受命,万寿无疆,国之永远昌盛。秦始皇有文化。
秦始皇仅仅当了12年皇帝,“始皇帝死而地分”,子婴裸上身,把那块“御印”吊在脖子上,跪迎项王,项王托着那颗“国印”竟不知该如何处置,他当不起印上那八个字,只敢自封为楚霸王,不敢当皇帝,四年楚汉战争,血雨腥风,秦始皇传之的那颗皇帝御玺几度沉浮,几度迷津。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汉王刘邦登基称帝,登基大典的第一项内容就是请“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皇帝御印亮相,让所有开国大臣审视刘邦是“受命于天”,皇帝非刘邦莫属。
西汉天下,不过210年,不是中原问鼎,是“御印”当家;谁握有“御印”,谁才是真龙天子。王莽要从“假皇帝”变成真皇帝,必须向天下亮明有没有“御玺”,他逼迫王太后交出御玺,王太厚被逼掷出御玺,结果御玺崩掉一角。王莽急忙抱起,抱御玺如揽江山,让人以黄金补之。“御玺”也多灾多难。
西汉末年,群雄蜂起,都想抱御玺揽江山,末代皇帝刘玄血溅御玺,赤眉军疯狂时,攻破长安,焚烧宫殿,又把皇帝御玺交到一个放牛娃的手中,让他挂印当皇帝,这位唤名刘盆子的放牛皇帝提御玺如同倒提牛鞭。围绕着御玺,一场场杀戮,刘秀要当皇帝,刘盆子把御玺恭恭敬敬地献给刘秀,刘秀终于名正言顺当了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盆子也得善终。东汉末年,又重复着每一个朝代的末年,军阀混战,“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帝王梦中都有御玺梦,因此这块和氏宝玉,曾经沉落过井底,曾经匿藏于高梁地,曾经被挟带于军旅之中,奔波于逃命之途。比如东汉末年的军阀袁术,得此御玺之后,喜从天降,急不可耐,急急忙忙在扬州称帝,他向世人宣昭,传国玉玺在朕,朕不称帝谁称帝?御玺苦难末矣,到汉献帝禅让曹魏时,曹氏为正史,在御玺的肩部用隶书刻上“大魏受汉传国玺”。名正言顺,天下归魏,曹丕揽印于怀,史称魏高祖文帝。
每一轮改朝换代,每一次争夺皇位,最后都要定居于“御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普天之下,率土之滨,唯它能镇住,国家之命脉。直到唐末大乱,后晋兵凶将悍,一举灭了后唐,后晋的开国皇帝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梦中都想得到那件“御玺”,他要名正言顺地当皇帝,没想到后唐皇帝唐末帝还真有点骨气,宁肯自焚,也绝不交出“御玺”。在洛阳宫中玄武楼上纵火自焚,从此“御玺”无影无踪。以后朝朝代代都在千方百计寻,挖地三尺寻,始终不知其所终。“御玺”何在?
三
与“皇后之玺”不期而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这句词,也不仅像陈寅恪说的是一种超凡的意境,更多时候是一种“运气”,千网没捞着,一钩碰上了。
1968年9月的一个下午,陕西咸阳东北20公里的韩家湾公社的一名五年级学生像每天放学一样,沿着一段干涸的渠道回家,边走边玩,踢着脚下的土疙瘩,所以他的鞋坏得特别快,曾经遭到他母亲训斥。然而就是他这个无意中踢来踢去的动作,却圆了多少历史学家的梦。他一脚踢出了个闪闪发光的小东西。拿起来一看,是一块晶莹光亮,绿中透黄的石头,再看,石头上卧着一只可爱的小动物,他使劲擦了擦,光亮闪闪,方方正正,妙不可言,上面还刻着字,他横看竖看也看不懂,但觉得挺好玩。就装在书包里带回家。小孩是个极平凡的小孩,但这一发现却是一个近乎伟大的发现,他的一脚惊天动地踢出来的正是汉高祖吕后的专用“皇后之玺”。
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汉承秦制,但当上皇帝后第一项改制就是册立皇后授予玺印。有玺印就有权力,女人也能掌权,这在秦时是没有的,而吕后又把这一“女权”用之极致。“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再看小孩发现的那颗玉印,印面阴刻“皇后之玺”四个篆字,印的上部为螭虎纽,一只外形可爱乖巧的小老虎伏卧在上边,头尾微向左边蜷曲,印的四周雕有云纹,印面为正方形,高2.8厘米,重33克,边长2.8厘米。专家鉴定,正是主宰西汉初年15年的吕后,不是皇帝,胜是皇帝的吕雉,而其夫汉高祖刘邦也不过当了8年皇帝。
这颗“皇后之玺”见证过什么历史?可以说刘邦死后到吕后去世,15年西汉国家大事,这颗御玺无事不见,无事不证。几乎道道诏书上都盖有“皇后之玺”,没有吕后亲盖的这方“御玺”,国家机器将不再运转,包括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颁布的诏书,调兵遣将的命令,出疆通邦的国书,皆盖有吕后的“御玺”。就是盖有这方“御玺”的一道圣旨,就废除了刘邦杀白马血盟之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任命吕氏弟子为王,掌管兵权。史上记载,吕后与刘邦合葬于长陵之内,这颗“皇后之玺”应随其入葬,为什么被咸阳小孩一脚踢出?它该经历过多少曲折?多少磨难?又该有多少故事?
四
《三国志》记载,曹孟德曾被封为偏将军。偏将军带兵之大将也。按汉之规制,偏将军应挂偏将军印。曹孟德可佩挂过偏将军印?偏将军印何在?谁能想到,1800年后它竟然就在粪土掩盖的污泥烂田之中,应了那句谒语:“粪土当年万户侯。”
重庆的一位地道农民,在挑粪时无意发现了一块小金属,他随手弯腰捡起,在衣襟上蹭了两下,放在衣兜中,继续翻地担粪,回到家中,闲下坐着想起衣兜内还有个捡来的小东西,拿出来一看,挺好玩,确认是块金属疙瘩,打算以后当废铜烂铁卖了,不知能不能换盒香烟。无意之间遇见其姐夫,他姐夫要过一看,十分肯定地说,这绝不是一块一般的废铜,一定是块经过刻意加工过的金子。那位农民立马觉得手烫了起来,一种沉甸甸的感觉瞬间通过五指传到心间。他这辈子从未摸过真金子。回家跟他老婆一说,他老婆产生了疑问,是金子吗?都说川妹子厉害,就表现在这一点上,他老婆拿起来直接放到嘴里,她说那就由我来鉴定一下是真金还是黄铜。使劲一咬,果然在金块边缘上咬出了她的牙印。那四川妹子敞亮地笑起来,拍着丈夫的肩兴奋地说,是金子,一块真金!她现在就计划如果把它化了,能打多少对耳环?能打多少个戒指?川妹子精明。
后经专家鉴定,这是一颗纯金的将军印,其含金量为96%,重109克,高2厘米,边长为2.4厘米,印文为阴文,用小篆体刻着五个字:偏将军印章。印章正上方,是一只翘首远望的金乌龟,四足立地,背上的龟纹清晰可见,似在爬行中突然停下,驻足昂头,警觉地远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但似乎也在拷问专家,偏将军佩印应该为黄铜,金印应赏赐给皇太子、诸侯王的,为何这位偏将军能佩纯黄金的金龟纽将军印?至今无人能解。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2000多年前东汉初年的一位诸侯王的金印终于在极其偶然之间面世。
陶秀华,江苏邗江甘泉镇附近的一位普通村姑,1981年2月的一个下午,陶秀华收工后正在回家路上,眼前突然一亮,似乎有道金光一闪一耀,急忙寻光而查,竟然是一块黄土疙瘩,不同的是它上面有一条窄窄的隙缝,金光正是由此发出。她捡起来,仔细擦拭,又对着夕阳反复照看,觉得是个宝。因为上面有一只能看得清清楚楚的金龟,在金龟的另一面刻着她不认识的图案,陶秀华认为这应该是颗金印,因为她见过这种方正的印章,不同的是她以前见过的都是石头印,陶秀华捡到金印的消息很快传开,来开眼的人也络绎不绝。文物贩子鼻子最尖,一拨走后又一拨,开价从30元到300元、1000元、3000元。陶秀华极聪明,她和丈夫说,这肯定是件文物,我们就把它直接上交给博物馆。什么是伟大?用不着有那么多华丽光彩的词语,陶秀华就是!经文物专家鉴定,这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国宝,是一件东汉初年广陵王的佩印,全金,纯度达99%。金印的边长2.3厘米。高0.9厘米,重122.8克,底座四方四正,金龟为纽,龟背上有六角形的龟背纹,四周有云纹,印文为篆体文字,“广陵王玺”,正是因为有了这颗金印,在江苏邗江甘泉镇双山村的那座东汉大墓才确定为东汉广陵王墓,才确定墓中葬的正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九子刘荆。刘荆先封山阳王,又改封广陵王,因图谋反叛,畏罪自杀,但汉明帝并未把他挫骨扬灰,可能是念其为“九弟”,依然厚葬了他,并把其封王的“王玺”也带入墓葬。“广陵王玺”还佐证了日本考古界200多年的疑案,为日本2000多年前的历史有了佐证,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原来日本200多年前也曾出土过一颗金印,其印文是“汉委奴国王”,日本一直苦恼找不到实物证明,汉委奴国是不是汉代皇帝任命赐予“委奴国”国王的“玉玺”,委同倭,但印是不是出自汉王朝?因在中国江苏邗江出土了东汉诸侯国王广陵王的“王玺”,这就有了参照物,从两颗金印的制作、刻印、行文,规格被确定为一朝一国一时的产物,极有可能出自一个“金坊”,一位匠人之手,且刻成之期不会超过一年。这就解决了日本史学界争论了200多年的历史迷案,也确定了汉委奴国的历史真实性,定位为东汉王朝之藩属国,一直在向中央王朝东汉王朝称臣纳贡,用现代政治名词解释就是东汉时期日本作为汉委奴国,是东汉王朝的殖民地,其国王要有中央王朝任命,发予印玺,履行行政管理。可见东汉王朝的强大。
一印定天下。
五
记忆中的印章。
这份结婚证书是一九四六年的,民国三十五年。十六分之一开本,封面是红双喜,印花缎子封衬,中间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印章,阳文篆字:花好月圆。翻页除照片登记外,在结亲男女照片旁都印有两枚印章,一方印文是名字,一方是八字篆文:携手相行,白头到老。最和现世不同的是,结婚典礼上,不仅交换结婚戒指,还要交换结婚印章。在领取结婚证书时,最后一道仪式是男女互相把自己的印章亲手盖章在对方照片之下,表示以身相许。印章之重,重如生命。结婚印章都是按规矩打造好的,铜铸,四方四正,边长1.5厘米,上面蹲立着一只雄壮威严又可亲可爱的狮子,雄狮脚踏绣球,雌狮脚下有一小狮子,印文上雄狮作纽的刻的是男士姓名,雌狮作纽的刻的是女士姓名,婚礼上有一项重要的议程,互相交换印章,代表把一生的诚信交给对方。不知何年何月,结婚印章的一节被革命革掉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结婚证,仅是一个对折封,封面上有三个大字:结婚证,左肩上有两行八个字:勤俭节约,计划生育。翻开是结婚男女的姓名、年龄,男在上,女在下,再无其他,只有一行公文:经审查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发给此证。最下面是那颗具有法律认可的大红印,市区人民政府的公章。就这么简单,这么直白,连照片都没有,真乃一印定婚姻,一纸定终身。我见过父母的结婚印章,细看那印纽上的小狮子,活灵活现,煞是可爱,方知那结婚印章是有一个印匣的,小狮子是端坐在印匣之中,旁边守着一方万年红的印泥。印匣的盖上有四字篆文:心心相印。屈指百余年过去了,其新如昨,其心相印,让人不胜感慨。
印的作用全在关键时刻。
1968年去山西插队,没想到在公安分局办户口迁移竟然排队,那位当值的老民警“啪”的一声重重地在迁户口证上盖出公章,才知道那方血红的公章的威严,就从那“啪”的一声起,再不是北京人,再不是中学生,再不是城里人;那“啪”的一声仿佛地震雷鸣,有多少人能想到,再“啪”的一声远在何方?有的人直至终生都只盼,却再也听不到,那半脸皱纹的老民警只手重千钧,那印在户口迁移证上的公章,送走多少人的青春梦、人生梦……
1969年春节,当时还有些“血热”的知识青年发出号召,不回北京过春节,要和贫下中农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寄来10元过年钱,我兴致勃勃地赶到八里地公社邮局取钱,一头热汗,满心欢喜,结果邮局坐着的那位邮局绿一脸无表情,把汇款单反正面一看就退回来,说没盖公章不能取。我申辩,知识青年没有公章!回去盖生产队的,三九的寒风透心凉。再走八里地简直就像长征。找到生产队长,他笑着调侃我,你能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但生产队的大印在那里?几乎翻了个底朝天终于找到了,但怎么哈气也印不出印文来,估计至少有一年没用过了,队长倒乐观,说赶紧去大队,大队会计那儿有印盒,蘸蘸再盖。跑到大队部一个人没有,好不容易找到大队会计,他说都腊月二十三了,过革命化春节就这么着急啊,拉开他的抽屉,拿出他的印盒,把他大队的章在上面压了压,看了看我的汇款单说能过个肥年!“啪”的一声盖上了“官防大印”,我连忙说,得盖我们生产队的,大队会计得意的说,不懂了吧?大章管小章,大队管小队。长学问!
在生产队劳动挣大寨工,每天出工记在记工本上,由生产队长盖上他的图章,每月到会计处结算,年底总算账。比如记上某年某月某日,在向阳坡锄棉花一天,队长在后面盖章,这一天的工分才算挣到手。记出工的事就责无旁贷地落在我的肩上。我记完工,队长拿出他的图章是颗再简单不过的小木头章,大小如同拇指盖,只见他在嘴上哈了哈,就在记工本上开始盖印,方知盖印也不是件轻活,因为队长的私章干得像大旱半年的田,哈半天才能捺出个浅浅的小印印,又都是在膝盖上操作,但没有那个浅浅的印迹,你一天就可能白干了,白白学了一天大寨。盖章的瞬间,也是权力彰显的时刻,印章的权力在最基层的农村也无处不在。秋收大场,成堆的谷子堆成了小小的金字塔,每天收工时,队长和保管都会拿着一块“印板”在金色的谷堆上打满“官印”,我看那块“印板”大小和北京的板砖差不多,比板砖薄一半,木头的阴文刻着两个字:全上。我问队长什么意思,队长说传到我手上十八代都多了,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只知道粮食堆上盖上的印板如果被动了,那就是大案,偷盗国家的粮食!“印板”也厉害!
钢印更厉害。进工厂当工人办证件,第一次看见钢印,把证件放到下面,右手在把柄上往下一压,也是啪的一声,拿起来一看,相片上已经有了一圈工厂的名字,且是凸体字体,有一种神圣感。
领工资时那种喜悦只有挣过工分的人才能体会到。工资科的桌上有一排工资袋,对号入座,在领时要在发放工资单上盖上自己的印章,我说签字行吗?工资科的人都牛,并无一语,一摇头,一甩眼,师傅们都亮出腰间的钥匙链,那上面分明都挂着一颗自己的印章,那个年代的标配,就像揣着身份证。
后调离这座县办工厂,方知方寸之间亦有万水千山。首先是车间盖章,然后去厂部、管理科盖章,因为住的是集体宿舍,吃的是集体食堂,工资科、人事科、保卫科、材料科、档案科,每个科都有一颗代表这个科权力的印。一般盖上还要提起来吹吹,鲜红鲜红的像五星红旗。盖齐了才能换上厂里开的介绍信,那上面的印章可称是“大印”,比科室的印要大出一圈多。到县里先跑工业局,继而马不停蹄跑劳动局、人事局、粮食局、供销社、公安局。当然这种跑是喜悦的跑,欢快的跑,你会由衷地感到,方寸之间亦有万水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