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筷子
《汉书·郦食其传》称:“民以食为天”,天之理也。非食无以为生,但怎么食和食什么?却代表着一个民族,区域的文明进展。据甲骨文记载,殷商王朝每有大祭,祭天祭神祭战争胜利,祭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祭品要有三样:以爵盛酒,以鼎装肉,以簋放黄米饭。体现了3500年前华夏祖先“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天大地大,祖大神大,食为大。食文化几乎和人类从远古走来的步伐同节奏。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的“食”字就有1000多个。中国人一生中讲得最多的一个字很可能就是“吃”。人生开门的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紧紧围绕着“食”。《诗经·小雅》中说:“饮之食之,教之诲之。”食乃人生之大道,人类恒有此解。
上个世纪80年代在青海喇家遗址出土过一件文物,是一个倒扣的陶碗,陶碗中竟然还盛着半碗面条。据专家考证,当时经历了一场大地震,把正在进餐的人端的碗和盛在碗中的面条都深埋于地下,也使它们得以保存。这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不但食麦,而且吃的是麦子加工后的面条。这也说明我们4000多年前的祖先,已经不仅仅要求自己吃饱饭,饿不着,而且还要吃得好,吃得讲究,在食物的制作上已经文明到追求适口、舒服、好消化。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把用陶碗盛的面条摆在眼前,这就给4000年后的今人提出了一题考古题目,我们的祖先拿什么进食?是不是用“大把抓”吃面条?食物的文明程度似乎已经把问题的结局告诉了人们,面条的进食肯定借助于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毫无疑问应该是筷子。那么筷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怎么发明的?筷子的发明在中国文明史中又代表了什么?这两根神秘的东方木棒,怎么就变成了中国人一日也离不开的伴侣?至亲则无疑。筷子伺候中国人4000多年了,自从它被我们的祖先夹握在手中那天起,中国人便不可一日无此君。餐前,我们应该合十祈祷,感谢摆在桌上的筷子吧,它科学得近乎伟大,伟大得近乎完美。
筷子,古称箸。在商代和春秋时代的古墓陪葬品中都出土有箸,有铜箸、骨箸,也有象牙箸,有的箸的表面还有简单的文饰。说明商代显赫的王室和奢华的贵族,使用的箸已经相当讲究了。从事物的发展规律判断,商王朝的前期至少在公元前15世纪,中国人已发明和学会使用箸来进食。箸很可能是在商的后期周的前期开始走进富贵人家的。《礼记·曲礼上》记载:“羹之有荣者用梜”,这个木字边加上夹字就是箸。春秋时代用箸夹菜进餐是一种身份和高贵的象征。在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铜箸两支,长28cm,几乎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标准筷子一样长,首径0.4cm,而且呈上粗下细,整体为圆柱形。可以想象,这样“现代化”的筷子在春秋时代能完善到近乎现代,它的历程应当是漫长的,它的不断改进充满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箸真正普及应用应该到了汉朝。因为这个时候木筷、竹筷已大量使用,老百姓能用得上,也能用得起。在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石和砖雕砖画上,已经有用箸进食的图像。河南新都马家东汉墓出土的“宴饮图”画像砖,图中三人跽坐在案前,案上放着箸两双,左边一人手托一碗,碗中斜插一双箸。
时光推衍到隋唐。社会的不断发展,箸的发展也在悄然变化。出土的那个时代的金箸、银箸多起来,甚至还有象牙箸和犀牛箸。外形越来越漂亮,追求高雅和华贵。箸表面的装饰和雕刻也越来越多。到宋元时,已有六棱柱形,足圆柱形,上方下圆,使用更灵活、方便、准确、自如,在四川阆中曾意外发现一座南宋铜器窖藏,一次出土铜箸多达244支。到了明清两朝,箸在皇室贵族家中,已经变成奢侈品、艺术品、工艺品,不但有金、银、牙、犀的,而且有金镶玉、玉包金的,有雕刻镂空的,箸头有题词刻画的,有紫檀木的、梨花木的、乌木的、金丝楠木的,已俨然是皇家气派。
中国的箸何时变成筷子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不知箸为何物。民间称箸为筷子比皇家官方要早得多,民俗所至。中国人十分注重堪舆,讲究吉祥,顺当,避险就安。箸音同住,住乃停止的意思,这在讲究顺途畅达的中国民俗看来于流年不利,要飞黄腾达,不要就此打住。如乘船讳忌说“翻”、“落”,仕途讲究说“顺”、“畅”、“官运亨通”;箸音为竹,遂演变为筷子,“快”是相对“住”而言,快比住吉利,图个亨通,每餐必遇吉利。中国文化讲究这个。当然,筷子以后还萌生出其它意思。
咸丰六年正月初九日,慈禧太后那时叫懿嫔妃,正在分娩之际。请堪舆大师来测,那位大师懂得不少阴阳八卦,细细查了懿嫔妃住的储秀宫,在储秀宫后殿,刨喜坑一个,发咒语,唱喜歌,在这个喜坑里首先埋下筷子,寓意是快生儿子。说也真巧,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未时慈禧真的生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早在慈禧之前,中国民间就赋予了筷子新生,漆成大红色的筷子送给新媳妇寓意为快生儿子。筷子吉祥。
世界公认,筷子是人类所有进食工具中最难掌握的一种。中国人心灵手巧。用三个手指夹着两根筷子,出神入化,运用自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有一天安排尼克松的夫人去少年宫看孩子们表演节目,有一位一脸稚气的小朋友,在一分钟内从玻璃罐里用筷子夹出66个彩色的玻璃球。把总统夫人看得目瞪口呆,她尝试着摆弄着那两根僵硬的筷子,真不容易,她用了足足5分钟,总算连夹带拨拉弄出一个玻璃球,虽然是寒冬天气,总统夫人脸上微微沁出了热汗。陪同她来的一位外交部的官员安慰她说,中国有句名言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您仅仅用了5分钟,要走完4000多年的路途那就显得太遥远了……
二、豆腐
据一家中国的旅游公司调查,来中国旅游的西方客人最爱吃的一道中国菜不包括烤鸭,是麻婆豆腐。豆腐在中国源远流长。当西方人还不知道豆腐为何物时,中国人已经开始吃“水席”、“豆腐宴”了。当外国人慕名而来要吃豆腐时,他们才发现朝廷官员设宴款待他们的菜单上已经没有豆腐二字了,代之而起的是“金镶玉”。日本人“鬼”,把中国的豆腐“偷”到日本,叫“日本豆腐”,其实日本人心中也明白,豆腐的发源地在中国,发明权是中国人;没有中国人,世界不知豆腐为何物?天下人也吃不上豆腐。豆腐堪称中国特产、中国特色,别人夺是夺不去的。其实中国人吃上豆腐也是偶然,正应了中国人那句老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公元前163年,16岁的刘安被汉文帝封为“淮南王”。刘安聪颖好学,爱好广泛,思想活跃,热衷于探索,不甘于守成。于是除了诗词歌赋,饮酒作乐之外,聚招四方宾客多达数千人,这些人中有不少是方术之士。而刘安信奉黄老之术,周围聚起不少道士、儒士、学士、江湖之士,也有些深悟堪舆术、占星术、炼丹术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有8位,刘安就带着他们在自己封国的首都寿春附近的深山老林中安营扎寨,刘安一行开始炼丹制药。
若干年来,我们对中国历史上炼丹的结论痛斥为荒谬,对炼丹术斥之为巫术,炼的丹都是送人入阴曹地府的催命符。但有一点却恰恰被我们疏忽了,这就是正因为中国历史上那么早就有人迷恋炼丹术,钻研炼丹术,才使中国古代的冶炼技术得到那么迅猛的发展。西汉时期中国铜、黄金的冶炼技术是世界第一的。公元前200多年距今2000多年,西汉年产黄金都在百万斤以上。其次,在炼丹过程中,汞、水银、朱砂、水晶、矾、雄黄等等都被发现,都被使用,都促进了当时社会对矿物质的开采提炼和利用。秦始皇大墓中浇灌了大量的水银,这都离不开当时一些术士对这些金属和非金属的研究、探索和开发、提炼,他们应该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中国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就是诞生在这批术士中。因刘安这支“奇怪”的炼丹队伍中最著名的有8大术士,刘安安营扎寨的这座山就被命名为八公山,500多年以后,就在这八公山下演义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淝水大战,八公山也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史话。
刘安带着那些当时肯定被定性为不务正业的中邪中魔之人,在八公山上又是开采,又是冶炼,又是配方,又是制药。豆腐就是他们炼丹的副产品,他们制作出了豆腐。而且经过品尝,其鲜、其美、真滋味让这些自喻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术士们尝到了仙山琼境的美食。豆腐在西汉就逐渐传开了,首先是被送到皇宫,作为滋养补品,享受豆腐是身份的一种标志。
豆腐作为一种美味佳肴,终于走出了宫殿,走出了府院,走到了民间,从淮河流域走向长江流域,走向黄河流域,以一种巨大魅力风靡大江南北。到唐宋时期,豆腐已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豆腐已经成为中国普通人家的一道家常菜。
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豆腐家庭逐渐兴旺,有了南豆腐、北豆腐、卤水豆腐、石膏豆腐、水豆腐、干豆腐、酱豆腐、臭豆腐,豆腐的吃法几乎没有人能历数清楚,但几乎人人都知道吃豆腐对身体好,补钙。
至今我不明白的是,瞿秋白当年被捕后,在他写下的遗言《多余的话》中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句话是:“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真让人寻味不解。他在即将踏入九泉之时为什么会想起豆腐?而且说是世界第一?
一位在中国学习的以色列朋友说,他们的教义禁止吃肉类和乳制品,但不反对吃豆腐,于是他们就把豆腐做成豆腐乳酪、汉堡,像中国的水席、素席一样。愿豆腐走遍五湖四海。
三、马镫子
中国曾经有一股遮天蔽日的收藏热,几乎到了无所不收,无所不藏的地步。但确实没听说收藏马镫子的。
别看马镫子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却关系着一国一地之存亡。历史学家讲,马镫子是一项改变历史进程的发明。科学家讲马镫子的发明和原子弹的发明一样重要,所不同的是两者相距足足有1500年。
百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曾经把电视屏幕杀得人仰马翻,但有一点却让专家洒笑,谁给东汉时期的战马配置了马镫子?关云长骑的赤兔马是金镫玉鞍还是足无适处,关云长只能两腿夹马腹?用行内人士的术语,骑的是祼马,光屁股马,有鞍无镫马。关云长很可能是罗圈腿。
据考证,公元400——500年之前,史书史册上没有关于马镫子的任何记载。现在出土的文物中,也没有任何文物能证明在东汉末年马已配镫。那么,马镫子是何朝、何代、何时、何地、何人发明的呢?
历史上,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马镫子的出现,确有实证的是在1955年到1960年在湖南长沙发掘金盆岭古墓,系西晋永宁2年,即公元203年的古墓,该墓出土了75件青瓷俑,其中3件为骑吏俑。让人眼前一亮,振奋不已的是,在出土的骑吏俑马鞍的左前侧,塑有三角形状的马镫,这个马镫看上去极简单,但却是人类征服自然世界的一个近乎伟大的发明。因为只有有了马镫子,人才能在马背上由必然王国跨入自由王国,马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据专家考证,西晋永宁2年墓中出土的骑吏俑使用的马镫,还是单面马镫,这个马镫子仅仅是供骑士上马用的。也就是说在三国时代,晋统一中国之前,即使发明的马镫,也还是“破冰之初”,仅仅是配置了单一的一个马镫,它的作用也仅仅是上马用,类似传统的上马石。但马镫的发明让世界大地都感到了那急促的、雄壮的马蹄声。
1970年在南京象山王墓出土的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的陶马俑中,已经给马配备了左右两侧的双马镫。中国最早的一副铜马镫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出土于十六国时期北燕王国天王之弟冯素弗之墓。马镫呈方环穿,拱形梁,接脚踏处渐宽。马被人类驯服大约在5000年前,差不多在整整近3500年间,人类还没有梦想用双脚自由地驾驭马匹,骑马时,必须用两腿夹紧马腹,因此长期骑在马上大都是清一色的罗圈腿。那也是一种骑无镫马形成的职业病。我曾经请教过一位专家,他说,人骑在剧烈奔跑的马背上,无镫裸骑,还要在马背上做各种剧烈的运动,比如抡刀舞枪,不会超过30分钟,30分钟过后,人困马乏,根本不能继续;如以此为试,百人至少要有80—90人会中途坠马。一对马镫,要经过数千年的摸索,这该是一条多么漫长,多么曲折,多么艰辛的探索,人类才发明了马镫子,这可能是一张薄薄的窗户纸,但要捅破它何其容易?因为我们距这张薄如蝉翼的窗纸的距离还是以千年计算。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科学。马镫子的发明可能不能与牛顿发明地球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明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相提并论,但那就是人类,我们祖先走过的道路。直到公元8世纪中国人发明的马镫子才传到欧洲,它是依靠战争传播的,它又传播着战争;它让欧洲刮目相看的就是欧洲的拜占庭战争,拜占庭的勇士们因为配备了马镫,骑兵的战斗力一下子增加了数倍。因为人与马的高度统一的结合,不仅仅是对人的肢体、体力、能力的解放,也是对马匹领略驭者意图的解放。这种“解放”出来的战斗力,在战争中剧烈地爆发出来,让敌人目瞪口呆,束手无策。如果说大元王朝蒙古铁骑横扫欧洲;罗马帝国的几乎战无不胜的铁骑,拜占庭帝国的建立,十字军疯狂的东征,奥斯曼帝国血腥的扩张,那一次次改变历史的进程,改变世界的版图,改变人类的命运,都离不开战争,离不开铁骑,离不开那些不起眼,被踩在脚底下的马镫子。
西方有位著名的科技史学家连·怀特曾经这样总结过:“很少发明有如马镫子那般简单,而很少发明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把动物的力量应用在短兵相接中,让骑马者跟他的马结合成一个整体。”他下面说得更精彩更简约:“正如人们可以说,中国的火药在这个时代的末期,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而中国的马镫子则为这个时代催生。”没想到,马镫子是中国人发明的,首先在中国创造并实践的,而真正用这么几行字就把马镫子的作用形象地概括出来的,是这位让人尊敬的西方科学家。中国人传统意识在极度兴奋时,千言万语会汇成一句话就是喊万岁,马镫子当呼万岁。相信它能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