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历史思考

文摘   2023-08-29 23:23   北京  

中国长城建于何时?第一块长城砖从何处垒起?围绕长城,先人们留下无数未解的难题。题难在于无文字记载。修建长城应始于三家分晋以后,赵、燕尤其当先。因为他们紧临匈奴,是北纬38度线分界首当地区,游牧民族强大了要纵马南侵,掳夺人口,抢夺资源。赵、燕、韩既要南防中原入侵,又要北防北夷骚扰,南北两面作战,不是这三个刚刚独立成国的诸候国能受得了的,这时候,在赵国出了一位战略家,他建议修长城以防北夷。但没有人理解他。战略分歧在是“战”还是“防”?赵武灵王不同意建长城,他倡导把钱花在军队改革建设上,提倡“胡服骑射”,以战御夷。像一千年以后,汉武帝不再沿用“和亲”政策,不再修建长城,实行战略转移,采用“人不犯我,我要犯人;人若犯我,我必诛之”,汉军的誓言:“虽远必诛。”打得匈奴丢盔卸甲,屡战屡敢,望风而逃,残兵败将远遁东欧。何用长城?匈奴作为一个民族从此不敢东望,不敢重返中国。中国56个民族中再也没有曾经强大到几次兵临帝都,几次要改朝换代,几次要和大汉王朝分庭抗礼,险些活捉大汉高祖皇帝的匈奴民族。匈奴不是惧长城,而是让卫青、霍去病、李广率领几十万汉军彻底打怕,彻底打服,远走高飞,另谋出路。

秦始皇是大规模修建长城的始作俑者。《史记》有文,是因为秦始皇相信“以鬼神事”的卢生之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坚信“胡”之害,于是“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秦军击胡是因为怕胡亡秦。秦始皇的战略选择是防,因此选择修长城。早在左丘明《齐桓公伐楚》一文中就有这种战略思想的苗头,其中讲到:“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秦始皇将大军修筑长城,也有筑城以示国之疆土之意。故无论崇山峻岭,人马不通,鸟兽不行的地方,也要修上长城,它的实际意义就在划地为疆,划地为城。因此并无多少驻军,故秦国内陈胜吴广斩木为兵起义,虽有驰道相通,亦无兵可调。长城应是空城。

也有专家考证,长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一条分界线,年降水量在四百毫米的一条标志线,秦长城恰恰是和那时的这条分界线高度相吻合。长城长,长4万多里,世界上没有哪一条军事防御工事会拉出4万里,那该耗费了多少财力、物力、人力、国力?长城从来不具有军事防御作用,根本抵御不住外来侵略,这极有可能从修建始就不是以军事目的修建的,它更象一划界工程,长城中有名的“箭扣长城”,长达1141米,完全修建于崇山峻岭中,不具备任何军事作用,在险峰断崖上的长城,有些地段笔直笔直呈直立九十度。500年后,空手游客都不敢翻越,何况负重手执军械的军队?像当今世界的“柏林墙”,美国在在与墨西哥边界上花700多亿美元修建的“隔离墙”等都不具备军事防御作用,而只是堵划界高墙。

中国历史上真正把长城当作军事防御设施的,是明朝。大张旗帜,举全国之力,大修已经残破了一千多年的长城,因为北方的鞑靼人,瓦剌人,已经公开越过长城,直下京城,把皇帝都抢掳而去。万里长城没有挡住瓦剌人的一骑一卒。明王期十六个皇帝,几乎帝帝都让外族侵略闹得心惊肉跳,国家为之糜烂,人民为之受灾受难。瓦剌的大军就在长城根上,活擒明英宗,把明五十万大军打得土崩瓦解,稀里哗啦。长城再高、再险、再厚、再雄壮,再巍峨,既没有挡住“五胡乱华”,也没能挡住匈奴犯境,挡住蒙古铁骑灭宋,也没能指住鞑靼、瓦剌、鲜卑、契丹族的入侵;亦没能防御住女真人灭明,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同样,它也不可能阻挡住东北野战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

长城是历史,是古迹,记载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也代表着那个时代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创造力。也不必再赋予它新的内容,“还我长城”长城就在,虽然秦时的长城只剩下一道又浅又矮的乱石道,但那就是真实的秦长城。残缺的长城,毁坏的长城,崩塌的长城,凄惨的长城,但那就是古老的长城,历史的长城,再修、再建、再造的长城都不再是那个时代的长城,而是这个时代的长城。

闲话烟雨
一身烟雨一席尘,一介书生一纸情,说未闻之事,听背后之语,与你换个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