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景德镇记忆(九十四)

文摘   文化   2024-03-15 06:38   江西  

景德镇记忆——西路 

很久很久以前,听朋友说,现在景德镇市中心的休闲广场,是低洼地,种过田藕和高笋,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有了灯光球场和田径比赛场地,只是随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升,精神生活的诉求也不断繁荣富强,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式。在种植那田藕和高笋的年代,陶阳十三里(景德镇的前街和后街),是景德镇最为繁荣最为热闹的地方,广场那时应属景德镇的“边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广场边的马鞍山路往里村下坡处,有景德镇市的税务边关检查站),是个待开发的地方。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景德镇市快速发展时,为解决新中国更多新时期职工们住房,广场的工人新村就慢慢形成了。而那时最有吸引力的,是广场北边、靠近紧邻新华书店往路的入口处,往里面有几幢独栋的楼房。

在“稀薄”的记忆里,有人告诉我,这些独栋小楼,是景德镇市市政府安置为新中国成立,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走上革命道路,从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老革命老红军特意做的,叫景德镇军分区老红军(革命)干休所(宿舍),属人民军队房产,静静祥和的安卧在树木中。这些独栋楼房,外表简朴利索,楼层不高,只有叁层半,背面靠山、前面有个小小院子,院子前面有一条往北窄窄马路。沿马路往北走,树木密布,除去山和坞及洼,还有田。窄窄的马路,也只是靠近广场这边入口处大点,往北,就是羊肠小道,且越往北走,就消失在高低不平树丛、洼地里。


听说,在这房子里,住着身经百战、经受过枪林弹雨、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革命前辈;还听说,在这些老红军中,还有曾经做过元帅马夫的警卫员(只是听说,没有去求证真伪),也住那,更是在内心激起对那的神往。在我的内心,只要能看到这些老革命老红军,哪怕是远远的远眺,仿佛自己就能成为革命的小红军、小战士,奋勇地参加到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洪流中去,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地去战斗。有时还真能看到身穿绿色军装便服的老人,在那小小的院子中,动作缓慢辛勤的劳作着。当自己站得远远的看到那些时,却被对老红军、老革命无限敬仰无限崇拜的心绪所“迷失”,加上他们身上自带一种神秘和崇高以及伟岸的气场所“阻挡”,没能向前多走一步,只是静静的站在远处,内心十分敬崇的望着他们。


经不住内心的神往,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前的某年,小小的我一个人,在没任何的大人或邻居及玩伴的陪同下,轻轻的来到了隔路想望的老红军(革命)的宿舍旁,细细在看着这些房子。尔后又轻轻的沿那时的马路往北走。同一边,与老红军(革命)相邻的,有整幢并排样式相同的房屋,全为木质结构两层楼。与这些房子相邻,是一栋转高的独立木质结构房子,从房子的外形和所占据的土地面积,就能知道,住的人肯定有点来头、在那时社会地位也不会低,后来才知道,是旧社会原御窑厂督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迁建于此的房子。紧紧相邻的,是壹座高山的余峰,直接横亘到窄窄的路上。


从路口到里面,除掉宿舍还是宿舍,没有瓷厂和其他单位,也没有国营商店。从路口到路尽头,大概总共不到陆、柒佰米,尔后是弯弯小道和曲折的小径。沿途靠西,山多且高,平整的地方不多。高低不平的小小山、小小洼地,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树中,时时传来麻雀和其他鸟类的声音,里面充满着生生不息的灵动。路的东边,地势较低、有许许多多的洼,但坡度小还平坦,适宜建房子。


那时,只知道,这地方是军分区的老红军(革命)的宿舍,还不知道叫西路,知道名称时已经是上世纪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了。而知道时还没能真正细细品味其中的“内心的神往”,就被别一种“内心的神往”所吸引。

景德镇是世界上第一座工业诚市,重手艺、重技术,重人才,那些窑老板资方等,对手艺人和工人——经自己的不断斗争——的住房,并不是十分吝啬,加上本身自己努力,还是能保证正常生活需求。随景德镇市在公元1949年4月29日解放,经公私合营、工商业改造,陶瓷产业等飞速发展壮大,陶瓷职工等队伍也快速的壮大。为安置这些人的住房,景德镇市解放后第一次大兴土木,在广场北兴建起木质结构的平房,小区起名为工人新村。到七、八十年代,又随城市功能的不断建全,相关职能部门更加完善,而带来的更加是人们住房问题的亟需解决。又于是而,景德镇市再一次的把工人新村以西、莲社路以东,连带学校、医药单位、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其他公司和局,在这个区域,相续建起了众多的房子。这些房屋基本为砖混结构,当时的人们称作为洋房子。


相同时代的十大瓷厂,与西路相毗邻的只有艺术、建国、新华瓷厂,再远点点的是东风、人民瓷厂。这些瓷厂,大多数是公私合营后成立的,解放前部分职工有房子住,职工住房问题存在紧张,或还是有些许的不急迫。除宇宙、为民瓷厂职工宿舍就建在自己厂周边外,其他瓷厂都已经在景德镇市河西韭菜园、老汽车站等地方,相继也建成了自己厂职工宿舍小区。因而,进驻西路宿舍群的住房户,大多为机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所以,西路就成了那时的景德镇市住宅的“中南海”。这些房子基本为六层“洋房”,是景德镇仅有的住宅高档区域,也是对景德镇市发展能产生“人的能动作用”的地方。


清晨,众多的自行车,带着脆亮的铃铛声,从西路的深处徐徐驶出,高兴的奔赴各自单位,履行着自己职责。不骑自行车的,手提办公用皮包,气质爽郎的迈着坚实步伐,从西路中走出,奔赴各自工作岗位,行使自己的义务。看到这些人,分分秒秒能感受到他们在经济发展建设中的作用,更能体会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日日夜夜向往西路、更向往成为西路的居民。


在房子还没成为支柱产业的时候,取得西路房屋的居住权,只能经过努力,到西路有宿舍的单位就业,成为那些单位的正式有编制工作人员后,还要经工作年限的累加和业务绩考评,才能分到那的宿舍。想要分配到那的房子,成为居民,想到自己小小年龄,是比上青天还难的事。为解决坚定的“内心的神往”,只能多次的“潜”入西路,以及西路里面的条条阡陌和弯弯山径。


西路,确切的(现在)称呼是景德镇市新村西路(以下简称西路),相对应还有新村东路,在东西之间应有中路,只是不称其名称,名称为景德镇市向阳岭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西路从入口到与新村北路相交叉处,总长不超过壹公里。路的东边除有个别单位办公和商用的房子外,基本为六层砖混结构的“洋”房子;路的西边,因有山有洼有坞,有的地方依山势建有房子,有的地方在小小的洼也建起了少量的房子。应该说,西路的房子是在那个时期、那种经济情况下,改变和超越了景德镇原有住宅的结构和材质,是最好的房子。从西路口一直到西路终点,西路那时没有澡堂、没有公厕,就是由于这些房子的“洋”和“高档”所造成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期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路吹响了建宿舍和造房子的号角。凡是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都可通过程序,购买到土地使用权,按政府要求进行着建房子。同时,那些的山、那些的洼、能挖的就挖、能填的就填,没条件创造条件,见缝插针般也建起众多房子,满山遍野全成了房子的海洋。西路真正成为了景德镇市最大的居民小区,热闹非凡。


与西路相邻的凉山树、白蛇坞、向阳岭路,以及新村东路和筲箕坞,同样的进行着住宅用房的改造和建设,而凉山树、向阳岭路、筲箕坞却建起了众多的陶瓷生产作坊。特别是筲箕坞,因与陶瓷有着历史“姻缘”,作坊建的更加的多、更加的密。


当徜徉其中,看到林立的房子,看到众多的地名,有着“内心的神往”外,忽然还有另一种的感慨。

西,并不是吉利的字,对于运用,除去表达方位外,人们很是慎重。景德镇在解放前本没有西路,只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才有,加上“新村”两字,更是后来的事。为什么取名为“西路”?追源溯本,有人进行过联想、有人进行过推理、有人进行过探求、有人进行过深研,都因历史依据不扎实和根源不明辨,说法不能令人信服,可以说,“平白无故”的出现在景德镇市的地名中。


可以肯定的是,西路与工人新村是同时代的地名。定名为工人新村很容易理解,取名为西路却令人费解,与任何的事和物没有任何的瓜葛。西路在那个年代的那个地方,属景德镇的东北边,与西没任何的关联。在景德镇市,何以为西?只能是昌江河的以西。为添点茶余饭后的“谈资”,或增加“无意义”的思路,取名为西路能不能这样的“联想、推导”,无关“正确与错误”!

先期入住的老红军,或有红军时期是西路军的,或有参加红军长征西进时在红军队伍当兵的。为纪念那些为新中国建立,孤军奋战、前赴后继、伏尸雪盈、视死如归可歌可泣民族英雄的老战友和事迹,故取名为西路。为的是缅怀和记念,同时也是更好教育后代,中国一定要永保红色基因,造福中国百姓。


后来、现在那些房子几经改建成为宾馆,取名长城。

还有,我曾经在曾经的岁月里也成为过西路正式居民。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听瓷
千年瓷都,光阴拾贝。分享景德镇历史、文化、生活故事,叩击岁月之磬,话沧桑道,忆云烟活,听瓷珠圆玉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