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架塘——闲杂逸事(十五)

文摘   文化   2024-09-20 06:38   江西  
   闲杂逸事——晒架塘 
景德镇的坯房院子,与其他地方的院子有所不同,顾名思义,是生产陶瓷瓷坯的作坊,自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在以前岁月里为景德镇陶瓷生产作出过巨大贡献。在景德镇坯房院子里,南北之间有横着的一个用窑砖头砌成有一定高度的长堤,把院子分为两边。北边是拉坯、修坯、画坯等瓷坯成型的生产场所,南边放着晒坯架,是供春、冬两季寒冷时用作晒坯的地方。在这晒坯地方的晒坯架子下方,有很多木质水桶和废用的大匣钵及池子,进行化不(dǔn)和泥的掏洗除铁及陈化等作业。有点牵强附会的想,在这架子下方的工作,与水相连、水为财也,塘与糖相通音,因而是甜蜜挣钱的事,这个地方景德镇人就称之为晒架塘。古往今来,在没进入电能作为工业能源的现代工业之前,在坯房院子里进行陶瓷生产,应该就会有晒架塘。在手工制瓷的年代,坯房院子中的那晒架塘,人间烟火气和泥的香蕴特别的美。

上世纪五十代,众多的坯房院子让革命群众入住后,还保持着原样和原始风貌,只不过是每两根柱子间、或用砖头或用木板相互隔开成为一间“标准”间,让一个家庭使用。每当夜深人静时,因隔断材料的缘故,有一枚针掉在地上,隔壁邻居都能听到。居民从家出来,先要跨上高高的长堤,一上一下方能出门。而那长堤给生活带来许多的不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不会说,只是有胆大的,也只是在夜深人静时,静悄悄的会把那长堤给一点点挖掉,到最后全部被挖掉时,应是快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或在六十年代末了。当坯房院子改为百姓生活居住用途后,那晒架塘,自然也就改变了其功能。但居住在其中的全体居民没全面进行基本建设前,晒的作用还是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坯房院子让人住上后,整个晒架塘的架子和生产陶瓷用的各式物件及原材料全被搬离,加上些许平整和修筑,只就是空空的空地了。当时,人口不多,加上治安环境好,家家户户在锁君子不锁小人的那锁的关爱下,大人们会无所顾虑的上下班着。平时,大白天,只有的是那被换下后洗净的衣服,寂静的高高飘扬的在坯房院子的那晒架塘中。或那时人们衣服和被褥不多,支起衣服除去竹杆外,还有支起竹杆的竹杈子,全都随性的、各自都有各自性格地横竖于晒架塘中,有着一种“苍茫”的自由漫浪的气息。或天底下只有一个太阳,居民在晒衣被时,只要有地方可晒,从不去争和抢位置。


那时候,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造,明天的公私合营,后天的新型陶瓷企业的成立,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热火朝天、全都欣欣向荣。百姓全忙于新中国的建设和伟业,自己日常生活倒变得平淡而又静默,在家的休息时间每星期只有一天,有时为大干社会主义、解放台湾、让贫苦人民翻身作主人,还会自觉不计报酬的去加班加点。自然,坯房院子中的那晒架塘就更加的冷清和孤寂,没有人有时间去考虑晒架塘的用途、更不会去想开发。整整在那思想纯正、行为端正、作风正派的年代,晒架塘是作为空气般存在着,象从旧社会走过来、经历过风雨的灰白老人,没任何人有觊觎之心、更没有非分之想。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哪怕经受了各种政治运动和自然灾害,人们生活与旧社会比,肯定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且那时人民群众思想稳定、工作劲头足,生活除去一点清苦外,还真的基本稳定,一颗红心紧紧跟着中国共产党。同时,景德镇陶瓷生产进入世界大需求时期,成为江西省出口创汇重要的产品之一。伴随稳定而来的人口出生率比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坯房院子中每家每户都相应的增添了不少小孩,平均超五个以上。此时的晒架塘,成了小孩子们的乐园和躲猫猫过家家的场所。还因陶瓷生产的飞速,很多已作废不能用的匣钵又一次的搬入晒架塘那。只不过,此时的这些匣钵有二个作用。一是种上茉莉花和其他的植物,装点着日常生活,让日子过得有着生机和活泼;重要的作用还是第二个,大家不约而同的、暗地里用来宣布谁家对哪个方位的晒架塘拥有着使用权。


正常情况下,晒架塘在没被公家用于建住房外,北边相对应南边的晒架塘区域的使用权,都属北边的住家户所拥有。坯房院子不是正规长方型,相对应晒架塘位置的面积,并不是每家都平均和平等,最为“可怜”的就是居住坯房院子大门口的住户,除去大门用作公共通道外,几乎没有晒架塘。而这并不会引起住家户们,对于晒架塘所拥有使用面积大小的相互猜嫉和争夺。在和谐中,共同对自己的晒架塘区域进行使用和保护;在尊敬中,相互关照着彼此、如暂时要放东西或晒衣被、打个招呼就可。


解放初期的那十几年,人们生活平淡而稳重的同时,内心只对谁谁家生了几个小孩子、几个男的几个女的、谁谁家小孩长得胖胖的,会在“暗中”十分关心外,其它就是全心身的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于居住条件和房屋的大小,基于当时社会情况和生产状况,人们没什么要求,只要能遮风挡雨就行。其实房子小自有小的乐趣和好处。小,身体能互相传递着热能,使感情更加亲近,其乐融融;小,说话做事大家都能亲眼目睹、更能亲自下场,沟通互动会让人开朗快活。那时的人,基本不会患自闭症和抑郁症,或和居住房子小有关。还有,那时的人们,对于公共财产和物品,全都十分的珍惜,不会私下去贪和卡拿要抢,也不会多吃多占,反而是尽可能的去节约、把好东西和好待遇让给他人。顺其境况,晒架塘所受到的“冷漠”待遇,被冷落在静静的坯房院子里,最自然不过了。可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情形完全不同了。


中国人口从新中国初期四亿人口,到七十年代初的八个多亿,创造了世界人口生产的中国速度,彰显得中国制度和政治及经济发展的最大成就。人多了,劳动力固然也多了,但是人生存发展的成本和所需要的物质也更多了。住在坯房院子的人,又将如何呢?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晒架塘上就有少量家庭,在原有的地方,或用废弃了的匣钵、砖头、还有石膏模子等,简易围一下,在上面用瘦长的竹子或木头作支撑屋梁,盖上油毛毡,再装一扇“东倒西歪”的门,把做饭的厨具搬入就成了“风雨飘摇”的厨房。如邻居们有意见、或领导亲自下基层慰问,此厨房不一定能存活下去,有可能会被拆毁的危险。可中国人本有的善良和仁义,以及理解和宽容,让这些“风雨飘摇”的厨房没被拆除,反而有着要加固或重新新建的趋望。此时,晒架塘重新出发,担起另外的历史责任。

从那开始,那些晒衣被的竹杆和竹杈子,开始很是听话、也很是美观了。为使衣被得到及时的阳光普照,相互之间很多的邻居,会在同一条线上分别把竹杈子住地下深处埋,好让彼此都能借用竹杈子的杈口,支撑起竹杆,让衣被早早的干爽。此时,热天的乘凉还能在坯房院子中进行,只是很挤,抬头仰望天空,天空已变得很窄很窄。晒架塘已变成厨房,此晒架塘的称谓也慢慢消失在景德镇的口语中。真正让晒架塘“消亡”的时刻还在后面的岁月里。


快进入七十年代时,前二个十年出生的小孩,都已慢慢变成大小伙和大姑娘了,小时候无性别差异的玩和居住,已全然不适宜,只能按房间分别给予居住。坯房院子的卧室面积本来小,用帘子隔断分男女区域后,转个身都会发生撞车,有的还把客厅变成了临时性卧室,那客厅再也不能兼顾厨房功能,厨房只能全功能的全职能的搬入晒架塘那边。从而,晒架塘上原来简陋的厨房绝对要进行改建和扩建,且还得坚固的建。

建后,晒架塘,已改名为某某家的厨房,让人在生活中感受不到一丝丝的晒架塘的味道。这,或就是社会的进步吧!


到改革开放的七、八十年代,景德镇住房问题,着实是普通百姓不得不要面对、也不得不要解决的重要重大的生活问题。怎么办?在单位暂时不能解决的情况下,百姓只能向空中、向“默认”有使用权的“闲”地进发,是“无可奈何”的“无庸讳言”的选择。还好,各级管理部门,对普通百姓生活条件的深切了解,“默许”了那个年代很多住户,开始的“乱搭乱建”。有的把房子全部拆倒重建,有的重新翻新加固,可有些坯房院子的产权并不一定全是公房,对于坯房院子的重建不一定能大刀阔斧的进行。还有,坯房院子全为木质结构,柱子横梁一家连着一家,处理不好,只要一家的梁或柱子没了,全院子的房屋都得倒塌。此刻,坯房院子的扩建重建新住房的重任又一次落到晒架塘这。

本来好好的座落于晒架塘那的新建不久的厨房,现在只能重新拆除重建。建后,基本都为两层,上面住人下面依旧是厨房;胆肥的,建三层,如同碉楼,高高的屹立在晒架塘上。可风光无限的这楼,和晒架塘半个字都搭不上边。还有,在对晒架塘这边厨房进行改扩建的同时,整个坯房院子的住家户都在无限扩充自己家的居住面积。后来,从坯房院子大门走进后,往里面行进,整个夹在南北之中的通道,只在壹米多一点宽。


社会的进步,让晒架塘成为了历史,只是后来为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景德镇又重现了原有的坯房院子建筑,晒架塘当然有,想重温晒架塘风韵的人,可走进这些坯房院子。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听瓷
千年瓷都,光阴拾贝。分享景德镇历史、文化、生活故事,叩击岁月之磬,话沧桑道,忆云烟活,听瓷珠圆玉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