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儿所——景德镇记忆(103)

文摘   文化   2024-04-29 22:12   江西  

景德镇记忆——托儿所 

盼望发工资,不仅仅是大人们的心事,小孩子心情更迫切。每当父亲发工资后,我就知道,在最少零化钱有二角外,还有灯芯糕或其他好吃的食品,在招唤和等待着自己。自己是家中,排行最小的,不知是不是父亲的溺爱,还是当时的条件所限,人们生活的温饱在只有各种票证才能保障的前提下,灯芯糕绝对可称得上是稀罕精美食品,而我却能经常的享受,特别是拿在手上、走在去托儿所的路上、慢慢细细“小心翼翼”的、一小段一小根一小块的吃着,总感觉到自己十分的“荣耀。”其实,那时,除去盼望父亲发工资外,自己天天都有一个愿望,就是父亲在早晨,起床时间能够晚点再晚点。

那时,父样正值青壮年,家的负担重、工作的体能付出多,加上是票证年代,吃的营养和能量跟不上工作、身体的需求,而天天早晨又要为全家准备早饭(那时早上,早餐基本都在家吃,鲜有在国营饮食店用餐。家里平时,大人们都会很早就起床,进行着捞饭煮粥,做着干饭和稀饭。菜,或是前天剩的,或就是盐炒萝卜丁;没有菜,有时就是一勺糖或一勺猪油加一勺酱油拌饭),得起早,偶尔的睡过头,最自然不过。父亲早晨睡过头,决定着早饭或会被推迟、或根本没时间去吃,怎么办?最为欣喜的是自己能得到,壹两粮票加壹角钱,能够到国营饮食店、去买叁个甜甜糯糯黑中有深红的荞麦粑,一个人独自高兴地走去托儿所。


不记得自己什么时间上的托儿所,只记得托儿所,座落在景德镇的里弄之中,门面不是很显眼,如不是早上和下午有很多的家长要接送自家小孩,根本就不会想到,这里有座托儿所。托儿所,是旧社会祠堂在公私合营后、交由国家后、经简略改造而成,为全木质结构。因原先祠堂所承担的功能,整座房屋面积比较大,加之座落于市区,采光的地方只通过天井和玻璃瓦,只要在下雨或阴天,光线就弱显暗黑和昏沉。托儿所里面干净、整洁、有点空旷;墙面除去木质辅板外,是灰砖的经石灰水(膏)“装饰”,平整光亮,新鲜明朗;柱子,根根圆粗且直,象顶天立地的中国男人,英勇沉静,时刻准备着担当和承受责任和义务。午休区、餐食区、娱乐区等由木质栅栏区分开来,只有洗澡、卫生间要通过一个不长的通道、然后转弯过一个窄窄的小门,才能到达。


不记得是自己的原因、还是有其他的理由要上托儿所,只记得在没上托儿所玩伴的眼里,上托儿所的小孩要神气、要光鲜些,还要“高级”和“了不起”些,眼睛里全是羡慕“嫉妒”的光。上托儿所,穿的衣服哪怕有“洞”,洞肯定会被大人们及时给缝上;头发长了,也会得到及时的修剪和整理,整个人干干练练、整整洁洁,和电影里富家少爷一样,很是阔气和“高高在上”。其实,上托儿所的好处和福事,远远超越所穿衣服的整洁和外在形象的光亮。


上托儿所,天天有肉吃。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还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处在迷惑和停滞阶段,民生中吃的、用的等要计划票证外,有时有票证国营商店不一定能及时保证供给。吃肉,对于还没进入工业文明的中国百姓来说,是个很大难题。没肉吃,身体跟不上革命需要,吃,还真的很难或没有。邻居们只要有一家买了肉,都会引起其他邻居们的眼馋、嘴馋和心馋。平常日子里,一般的家庭,一星期吃一次肉,是在正常情况下较正常的安排和计划,天天能吃上肉,那可是“地主老财”们的生活。托儿所却不同。那时,托儿所管中午的饭,大米饭管够外,菜有两荤两素外加一个汤。


中午,时钟走到十一点三十分,老师会和颜悦色轻声说着,让我们不急、不争、不躁的每十人壹桌,围坐在小孩们专用餐桌旁。桌子上早已摆好的陶瓷小碗,静静等待着去添上香喷喷饭菜。待厨师把饭与菜从厨房搬到一个大园桌放好后,我们每桌、每人、依次序安静的走到饭菜的桌子边,让老师给我们添上满满壹碗的饭与菜,然后又依次返回餐桌,进行着餐食。在老师添的菜中,一般是一荤一素,或一荤二素。荤菜平时很多时候是半荤半素,纯荤菜——如红烧肉或粉蒸肉等——很少,纯素菜就是纯素的,不会加半点的肉星。那时的肉,是有皮有肥有精的综合体,制作菜肴时也不会细分。这种肉吃多了,很多的小孩们就会嫌弃肉中“透亮”肥的。往往等中饭过后,园桌中间会有一堆肥肥的肉在那,都是我们挑肥拣瘦所剩下不吃的。还好,老师从不说我们、骂我们,只是默默地看着桌子上的那些肥肉,想必她们内心在叹息着。


上托儿所,下午放学回家前还有小零食或水果吃。七十年代那时的托儿所,是单位办的职工福利,一定是自己单位正式职工的小孩才能有资格上,开始托儿费用没听说过要。后来,为控制托儿所小孩子人数的无限增多,听说过托儿费从家长工资中扣,假若扣,肯定只是个形式,好像最多不会超贰元(近几年想问知道的人,却寻找不到)。    中国在实行计划生育前,小孩子基本都处在散养的生活环境中。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家中有较大点孩子或有姥爷、姥姥等,父母亲不会让自己小孩子去托儿所,省得上下班急急忙忙的要接与送,或还能省下几块钱。


小孩子,是祖国希望和未来,在什么都严格按计划执行的年代,吃的用的什么都很稀罕的时光里,不知道托儿所是从哪儿弄来那么多的计划的肉、粮、油等票证、和那么多的人民币去买零食和水果。每当午睡过后,每当下午玩过游戏或做完其他活动后,快要回家前,托儿所的老师就会和盘托出装有零食或水果的托盘(脸盆),按秩序向我们放发。有时,会是半个或四分之一个的苹果;有时,会是贰块或四块面粉做的饼干;有时,会是几颗糖果等等。只要是能放入口袋慢慢吃的,有些同学绝不会当场全部给吃完,会在回家的路上或回家后细嚼慢咽的吃。有时,第二天上托儿所时,或许还有同学口袋里还会有前天没吃完的零食。


上托儿所,能和同学们共同玩游戏,还能听革命故事。那时的家,人不在时,门可以不上锁。不仅仅是社会稳定安全,更多的是家中值钱的物品邻里们基本都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富裕和有钱的人和家庭。那些上班后大人们不在时的房屋空间,可供在家散养的小孩子们,进行着各式各样的躲猫猫、过家家,还有赌香烟标、摔方宝、滚铁环、跳橡皮筋、打弹弓、跳房等活动。时间久了,那些游戏简单、粗糙老旧老道没有什么新意、且更多的是没有集体“荣誉感”,有时还会出现危险或危机、以及不愉快的事,最后等待的是大人们的数落或训斥及责备。托儿所就不同了。


记得,托儿所玩的最多的游戏是丢手绢、踢毽子、抓沙包、斗鸡,还有拨河等等,最有趣味的是队列的排练,自己仿佛成了一个真正的解放军。同学们一起玩时,大家全充满着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全部都特别的高兴和兴奋,让小小的我看到了群体力量的伟大,是改变人们思想和现实的源动力。在托儿所还能听到脚踏风琴中所弹奏出来的儿歌,使自己能一字不落的完整唱完《我爱北京天安门》,还能在“我在马路边,捡到五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中,把梦想变成一种企望。


上托儿所,不要写字,不要完成作业。那时托儿所的老师,除去院长和鲜有的几位年轻女性老师,能教我们唱歌跳舞和做游戏、向我们讲述革命故事外,太多数是上了一定年纪的外表慈祥、内心慈善的女人,在照看和陪护着我们。在托儿所里,我们没有课本、没有作业本、更没有铅笔。只有的带上两只耳朵,时而认真聆听老师讲的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等的红色革命故事;时而认真谛听刘胡兰英勇不屈、死得其所的革命传说。当听完这故事后,老师不要求写感想和体会,只要求我们做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的接班人。

上托儿所,还能时时受到表杨。不知是时代还是老师们内在素质和品德,对待我们小孩子,总是有颗慈悲和宽敞的心,总是有种容忍和慰藉的性情。做了好事,会及时在托儿所全体同学面前进行表扬;偶尔犯错,会轻声的问是什么原因,然后是轻声安慰和讲解发生错误的因果,不会立即要求家长到场,同时更不会受到斥责和恐吓。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每当夏秋到来后,在放学回家前,老师都会帮我们脱得赤条条的、分男女两个洗澡盆、分别给全部同学洗澡,然后放我们回家。在春冬时,也会盛上壹盆热水,由一个老师端坐在托儿所门口,每个同学回家时,都会把同学们脸给轻轻的擦洗,好让每个同学干干净净的、很有教养的回到家中。


前些日子,偶尔听到,现在的幼儿(稚)园,怎样的怎样,突然想到以前自己上过的那托儿所 ,在争扎中,明白了以前为何称托儿所、现在叫幼儿(稚)园的原因、以及她们之间的区别,也更加明白了她们之间的性质和本质。今天,走近走进现在的幼儿(稚)园,是与以前托儿所有着天壤之别。光线明亮,玩具多样,课本鲜美,项目丰裕,或真是儿童们梦想中色彩斑斓的城堡,或真是开启人生旅程的出发地。但是,我记忆深处的还是那以前的托儿所,有着更多更好更新的活力、温馨、阳光!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听瓷
千年瓷都,光阴拾贝。分享景德镇历史、文化、生活故事,叩击岁月之磬,话沧桑道,忆云烟活,听瓷珠圆玉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