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记忆——曾经(D)
小时候,那些曾经有着能把事情印进记忆的时光中,不管前方的风景如何,好想能坐上汽车去远行,去品味人间的辛酸苦辣甜;不管远方的景致怎样,更梦想着能搭乘飞机,看看脚下自己家园是否是和谐静美。这些追求和梦,并不高大和伟岸,仅是个好奇心、和童年对未知世界天真向往,仿佛有着点点的绚烂和纯粹,在实行计划经济的现实中,却如同生活中的白菜与萝卜,平淡无奇。谁与论追求,只知道,街上的汽车不多,非必要不可能坐在那松软温柔的座椅上,追求在没体会到汽车颠簸尾气里的灰尘时,就已消弭;谁与议梦想,有时,只听到飞机从空中传来的轰鸣,低沉而又震撼,“小男人”的“狼子野心”高涨,好想无产阶级又要进行阶级战争或革命,把反动派统统给予消灭时,就已停歇。
景德镇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在曾经的记忆里,与古时驿站作用相似的只有汽车站和罗家飞机场。汽车站是全市人民工作、省亲、出行等唯一快捷站点。想到几年不见的亲朋好友、想到日日思念的家人妻儿、想到有着远大前程在召唤,想到各种凡人凡事催促的声音,站在人满为患的车站之中,听到汽车发车时的喇叭声,内心的兴奋及其他有着无以复加的情怀。那时,从南昌到景德镇,汽车行驶要近壹天的行程,旅客还得带上江西省级以上发行的粮票,备中途的中餐用。还因路途中的砂土和灰尘,下车时必需用重重的手拍打自己,好让给予自己“接风洗尘”,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
那时听说,景德镇有飞机场,也是现在的罗家飞机场。只是原来的跑道是简易的草地。冬天,满眼的深黄色,相对整齐的连着天际,有着人烟罕迹的味道。或是听到飞机强大的声音,加上空中无任何的支撑,怕飞机随时会坠落,内心有种莫名恐慌,不敢靠近,生生的产生了距离,使飞机在那个年代不为普通百姓所理解,很是神秘。小时候,我很认真的问了很多大人、或我认为知道景德镇罗家飞机场情况的人。他们有的说,飞机场,只有壹班景德镇到南昌的飞机,是老旧的双翼螺旋浆飞机,分面对面两排只能坐十多个人。还有的说,飞机不会谁想坐就能坐的,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条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问题。还有的说,这种飞机很安全,除去飞得不高外,安全来自双翼的保障。假若有特别情况,坐飞机的人有没有备用降落伞,他们都说,不知道。他们肯定谁都没坐过景德镇到南昌的这班双翼螺旋浆飞机。那时,景德镇飞机票的售卖点在老新华书店往向莲社路转弯的旮旯处。
其实,记忆里的曾经,对景德镇八十年代的两个汽车站,印象特别的深、记忆特别的厚实。
一个是竞成镇河西农工商公司旁的(现在景德镇朗逸大酒店与瓷都大道转弯交叉处)的长途汽车站(简称河西长途汽车站),另一个是广场主席台旁、公交公司运营的景德镇市辖区内的长途汽车站(简称公交长途汽车站)。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景德镇改革开放的风不是那么急切,改革开放的步子也不是那么迫切,人们生活还处在顺风顺水的安静和谐里。那期间,敢于下海吃螃蟹的人并不很多,敢于不要任何身份,只身闯天地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中国现代,经几个年代的累积,加上传统观念的加持,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力,走出家园去沿海打工或是最好的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应是改革开放吃螃蟹的人群。自己从没对政治经济学有过认真研学,对打工两字也没有过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总认为全体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打工是到私有制的资本家那出卖劳动力挣钱的事,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中国无关。只是看到众多农村人口云集长途汽车站,从大小杂乱的包裹、从四处张望迷茫的眼色里,体会到打工的真正含义。
河西长途汽车站,都是些简陋的设施和因陋就简的布置,确定应该是为改善人们出行方式、缓解因改革开放后人流成倍增长,特别从景德镇汽车总站分流出来、为减缓总站压力而另外搭的临时性车站。此车站的门,面有点斜的朝着瓷都大道(此时瓷都大道还没开始修建。打通拉直扩建瓷都大道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事)开着。从门进去后,左边是车站调度室,墙壁上的牌子标注着到哪的车是多少号码的车、几点开、每天有几个班次,车票要多少钱。沿车站围墙四面,都建有挡雨的简易蓬子,让人们可在淋不到雨晒不到太阳的地方候车。后来随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效益已是各单位各项事业头等大事,此蓬子全部引进了个体经济,经营着各种百货、食品、还有饮食等,鱼目混珠着。整个车站的中央,是整片平坦的空地,停放着长途汽车。时间久了,只要是雨天,空地变成泥巴地,泥泞着。
此时,景德镇已经有了火车,就是皖赣线。景德镇临近区域的人想或要出门打工、挣钱、办事、旅游等,没有景德镇公交公司运营的长途汽车的地区,只能通过河西长途汽车站进行中转。所以,此车站,常年生意兴隆、人头攒动,花红酒绿的人都有。明明是带着大的旅行包、眼睛满是渴望能挣大钱的人,有人问他,是不是出门打工,此人回答时,第一时间或不会承认,只会悻悻的说,出门看看,多增长点见识和多学习新东西,有什么好生意做,也会去做。仿佛,打工是种不光彩的事,是没面子的事,是没文化的人去做的事。或许,那时的人们,在几拾年的社会主义教育下,认同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公交长途汽车站,地处景德镇市中心的广场、主席台的北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景德镇,公交公司的公交车,在市区实行着每五分钱三站的政策,长期乘车有正式工作单位的,可购买无限制乘车次数、但是是规定线路人民币八元的月票(物价上涨后改为拾贰元)。对于自己运营的长途汽车车票,按物价部分规定的价格收取乘车费。在“隐蔽”的限定的范围内,长途汽车车票还有壹种优惠,就是对特定单位人员不限公交汽车线路、也不限乘车次数的月票,价格同上。此种月票与市场经济规律相悖,成为了那时的另一种身份,人人都想方设法去购得,方便着自己天马行空,任其纵横驰骋在景德镇的广阔天地。
公交汽车理应没有长途,都应是短途的、在市区内的、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开行的汽车。公交汽车的长途,或许是另一种客运的补充,为的是人民生活的方便利,促进经济的发展。从公交汽车长途车的外形,也印证了这点。 公交长途汽车站,与河西车站是完全不同。线路和价格严格按政府部门制定的执行外,整个车站,可以说是全开放式的。没有易燃易爆物品安全检查、没有高高围墙、没有候车室,上车只是在马路的旁边,买票也只是待汽车启动后,且汽车顶部没有行李架。可就是这样,乘车的人照旧人头攒动,每班次的车都满员,有时还超载,把汽车挤得满满当当的。说明着景德镇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新时期,人民生活方式已经从陈旧与沉闷的氛围中迈向新生和开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风扇刚开始让寻常百姓家所理解、所期待,空调车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那时的车,不是车窗的玻璃没了,就是外表有个坑、或门有时还很难被关上,加上公路大部为砂砾路,只要是乘车了,都是风尘仆仆,都是满身的灰色烂漫,下车时分不清“英雄的出处”。这些的旅客,从不计较车上是不是有座位、乘车时是不是给挤累了,或被车一个颠簸给伤着了、尔后就是无奇不有的讨要赔偿,仿若下海的赶潮人,在收获时从不提起以前的甜酸苦辣涩。中国人的骨子里,就一字:善!
曾经的这两汽车站,经历过曾经后,社会发展的的需要又把他们全变成了曾经。随景德镇西客站的出现,随景德镇市广场主席台和图书馆改造和房地产项目的完工,这两个汽车站都完完全全进入了曾经,留给人们的都是曾经中的记忆。但可以肯定的不是枯藤、不是老树、更没有昏鸦。只有的是中国特有的改革开放的音符。
改革开放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对私欲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了重新定位,并给予重新认识。腐朽的不是思想,更不是体制,其本质是人的伪装,是在大众面前敢不敢于承认人的私欲与利己。那时,天天批判的旧体制,批判的对象不外乎就是分配方式和对私欲的曲解。待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相结合后,让单位经济效益得以成倍增长后,人们的物欲和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后,人人都会说改革开放是历史的最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