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铜锣补锅——闲杂逸事(十三)

文摘   文化   2024-09-10 06:38   江西  



闲杂逸事——打铜锣补锅 
科技的进步,让家中的炒菜做饭的锅非常的结实和耐用,就是用不破。这不,从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后至到今天,真的没看到过有打铜锣补锅的人在街头和巷中穿梭。没锅可补,失业属正常外,其他因素呢?想到的是,是不是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或许那些打铜锣补锅的人,早早赶回了自己家乡,想用自己精巧的手艺,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佛下,挣点钱、把家好好的给安顿顺畅,顺带把自己流落于全中国各地的步伐给停下来,让身子骨能得到更好恢复和强壮,再进行其他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

同时,又想到,现如今满城的、无处不在的、神出鬼没的、执法“严厉”的城市管理局的人,在行政执法的前提下,“科学有效”的管理着城市(我对法律不了解、对法的学习更待加强。城管车上很多帖的标语是:行政执法。个人认为有点不妥。行政是不是只要依法行政、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就行,而执法,是有执法主体权的单位和个人才能执法,且不说那些城管队员是由劳务派遣人员或不是在编的临时工组成),那些与城市文明不相符的打铜锣补锅的人,没空子可钻绝对是不准许出现在现在的城市街头,给文明的城市带去不文明的现象。假若出现,也会被城管用现代化的各种手段所管理和处理。手段和方式,你们是知道的!因而,打铜锣补锅的消失也纯属正常。



同时,还想到,在改革开放前,都是计划经济,对于产品交易的场所(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计划经济有没有商品生产,一直是个争鸣的话题。本文字没那水平去争论,就自以为是的认为,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的是产品),国家已撑控超百分之玖拾;对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革命群众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干快上,享受只能是下班后,坐在家里叹几口气而已。在第三产业中的修理修配等,因有一定的技术和工艺的支撑,在没有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情况下,才让那些走南闯北的打铜锣补锅的人,才有了用武之地。可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各职能部门相继恢复,工商、税务部门业已恢复,让打铜锣补锅的人进行自己经营活动,有了一定的“困难”和羁绊。因而,消失或许也属正常。

其实,打铜锣补锅的消失,真正的是科学技术进步,是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获得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日新月异更加的幸福快乐,社会差不多已无对打铜锣补锅这行业的需求,更是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和决策所取得的成就。为何突然想说说这经年往事的打铜锣补锅,只因近期朋友谈起他隔壁邻居的人和事。朋友娓娓道来。


住在高楼,真的是冬冷夏热,没电可以说没办法活,更加悲哀的是没有半点有着接地气的感觉,内心空落落的。久了,总会想起小时候自己家住在弄头巷尾的那人、那事,和发生的各种“奇形怪状“的现象和问题。记得,我隔壁家,俩夫妻快四十了,在那年头还没生出个小孩来,家里冷冷清清的,没有半点的幸福味道。不说什么家长理短,哪怕男女都是国营工人或干部,在社会上都会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如遇到邻居间吵架,邻居政治觉悟不高、心直口快,还会骂没生小孩的女人为石女,很是难听。于是,这对夫妻在暗中,想寻找能收养的小孩,给家带去欢乐的氛围。


那时,修旱伞和雨伞的、磨剪刀戗菜刀的、打铜锣补锅的、打箍修搓衣板的、叮叮咯用打糖(麦芽糖)换牙膏外壳的等等会时不时的出现在家的周边。唯有打铜锣补锅的,阵式大,有着一定技术含量在里面,还有可能是怕补后用起来不顺手或还会漏水,常常会引起大家共同观看,一般都是一大人一小人共同补着锅。


他们边走边会用浙江话叫喊着:“补锅”,声音拉得长长的,停顿几秒、然后再补充一句“补锅”,声音依旧长长的,只是在声音中期盼意味更加的浓和沉,有时还会加上一句:“补鼎罐!”。当接到活时,大人会把一边是风箱、一边是小火炉的担子,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放下,双方就谈起价格。改革开放前,每个家庭一般是有生铁锅和鼎罐各一口,有二口的家庭不是很多。锅(含鼎罐,下同)破了,置办一口新的,花钱是事小,还得要花时间,因寻找到一口顺手、大小符合自家要求的、质量又是上乘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对那时家里用锅的感觉是,特别的容易破。是不是,那时,做饭炒菜只有生铁做的锅可用,没其他的厨具!是不是,当时用的燃料是来自生长在阳光下的树木为柴而燃烧出的阳火,不是用取自地下开采出来的煤或天燃气燃烧出的阴火!是不是,当时的生铁制成的锅是纯生铁,不是合金!只知道,哪怕物质生活条件是有点差,但当时人们贫血的不多,什么奇异的病和奇特的生理现象也不多。


或受年代的影响,或因各个年代人的性致的不同,双方谈的价钱,只要说出口,一般都不会讨价还价,似乎是一口价。只有在对破口的认知不同时,才会有能不能少点钱的要求出现。出现这种情形时,补锅的人会用专业的眼光、专业的要求,叙述着补的地方有多大和应怎样的补。最后,锅的主人会愉快的接受补锅人提出的补锅价钱。


当大人在谈论价钱时,随同补锅的小孩会放下自己的担子,帮助大人支起架式,把炼铁的小火炉生起火,等待着一起共同对破锅进行“缝”补。大人的担子在风箱的这头,有各式各样的补锅工具和原材料,特别是那坩埚显得尤为贵重和珍惜。担子的小火炉这头,因炉火要超千度,炉子是由耐火材料砌成,有一定的重量,加上各种燃料与风箱的这头重量基本均匀。瘦小的人,应扛不起这担子,干起补锅的体力活,瘦小的人更是难于胜任。


炉子生火后,在火上坐上一个小坩埚,小坩埚放入碎碎的生铁块,在生铁熔化过程时,补锅匠会将破锅反扣过来,将破漏地方的厚厚锅灰给全部刮净,然后用一个钳子夹着一个和坩埚材质一样的勺子,舀一勺红红的滚烫的铁水,倒在需补的地方。在这之前,在锅的正面,会用一个圆柱型由布组成的平面顶子,顶住破漏的地方,不能有半点的松懈,松了怕那高温铁水到处乱流,还会伤及周围的人和补锅匠自己。当铁水倒入破漏处后,在锅的反面,也会用同样的布做成的平面顶子,蘸着砂土,一起用力正反面挤压,没一会儿,就会形成不大规整的“补丁”。补丁形成后,锅反面不管情形怎样,不会影响到锅的使用,正面却还要打磨,使锅在补后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做饭和炒菜。


当时的生活、当时的生产条件,补锅匠常年累月的工作,天天与火打交道、与铁水相配合,难免不会被灼伤和烫伤,应该说是重体力活的同时,还是有着危险度的工种。为减少开支,小孩子的那副担子,一头是被褥,走哪睡那,不分荒郊野岭、还是风里雪里;一头是衣服,如没必要,一个季节都穿同一件衣,加上天天在外讨生活,风吹雨打的,大人和小孩基本都是黑黑的,只能看出亮亮的眼睛和白白的牙。


一天,有个补锅匠领着一大一小两个小孩,在家的周围进行着补锅。大的瘦长,眼睛大而亮,小的壮实,身板厚而沉,都没到读书的年龄。正好,那位隔壁邻居的锅是排在最后补,补好后天已经很黑很黑了,邻居顺便请补匠师傅到家坐坐。坐后弄来贰两酒,两大男人你一句我一句天南地北的聊了起来,说到深处,看着自己两个小孩,补锅匠内心深深的欠疚着,可又没法子。听到这,邻居迟缓的想说什么,又没说出来,只是呆呆的看到大一点的那个小孩。吃罢饭,补锅匠仨人走的时候,邻居盛情的说,景德镇就这么大,我家虽不大,但你补锅时不需扛来扛去的东西,可以放在我家,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来取就是。补锅匠欣然接爱。补锅匠与邻居成了好朋友。


那年快过年时,这补锅匠想回去看望自己的老母亲,路途辛苦外积蓄还不够,邻居说借给他,他说不要,说的时候看着自己的大孩子,似乎在征求她的意见,邻居看到这情形,快言快语的说,你把你女儿留在我这过年,你去就是。可这一去,补锅匠在第二年,就没出现在景德镇。第三年,在这小女孩要上学时,补锅匠还是没出现。没办法,经邻居的邻居证实和坊主任的调查,户口给上上了,书也读上了。从某种情况上可以说,这女孩让这邻居给收养了。


这邻居对女孩,视如己出,特别特别的好,如心肝宝贝般;这女孩,也特别特别乖巧听话,还伶俐聪慧,读完了小学、读初高中,后来考上了大学,再后来又进政府机关工作。到结婚年龄时,女孩找了同单位的国家正式干部成家,不久怀孕生了双胞胎两胖小子,一个跟邻居姓,一个跟女孩丈夫姓,让这邻居的脸上和晚年十分的有面子和幸福。可这女孩,在景德镇生活的这些年来,一直没放下对自己父亲和弟弟的寻找,多次回她自己小时候出生的地方,就是一直找不到。


这些年,景德镇的老房子、坯房屋、各式老建筑,都拆得差不多,那邻居年事已高早也住进了电梯房。可那邻居的女儿,还固守在那老屋里,对拆迁的人说,在坚决支持拆迁工作的前提下,在只迁没拆的情形下,请拆迁的人先不要拆自己的老屋,怕有那么的一天,自己父亲和弟弟能找上门来。其实,旁人都知道,景德镇早已面貌一新,哪怕来找,肯定也不认识路。可那邻居女儿(现在也大了,快退休,应称女人),就是一直坚持着。


听到这,围坐在一起的朋友,个个陷入沉默。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听瓷
千年瓷都,光阴拾贝。分享景德镇历史、文化、生活故事,叩击岁月之磬,话沧桑道,忆云烟活,听瓷珠圆玉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