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记忆——老厂
景德镇市是“内陆”城市,记得政治课反复考的一道题是:我国改革开放(第一批)四个沿海城市是哪四个城市。说明着改革开放初期的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沿海还没吹进景德镇市。因而,在回家的路上,车少、人少,风景也少。路的两边,不管是东一路、还是东二路,都还处在原汁原味的朴实状态,素面寂静温和的迎接着我们年少有力的脚步。而我们那时,如时间允许,或回家、或中午、或课间休息时,都最喜欢到学校背后东二路的北边,在那田野地头,或尽情的嘶吼、或开心的玩耍。享受着同学们同窗情谊深切带来的欢愉,更让自己深深地记住了这块田野,这个能让那时候的自己放下压力、放飞梦想的地方。
第一中学西边紧邻为民瓷厂,学校后面东二路的北边、该厂职工宿舍的以东,直至当时的李家坳,全是种蔬菜的旱地。春天,绿油油的时令蔬菜连片绽放在地头,满目的青翠,如年少的我们,生机盎然的蓬勃向上。冬天,待出现霜冻后,满眼的苍茫,似厚道忠诚智慧的老者,在寒风中,向我们讲述坚强不屈的故事。夏秋时,加上有豆角架和丝瓜篷,让空旷的田野有种神秘,更让同学们只要有时间,就会想去那地方,玩耍戏嘻。为什么我们喜欢去那玩,在那,有涩涩蔬菜的青香,能通络顺脉,舒解“八股”的旧味;在高考改变命运的压力下,在那,更多的是没有羁绊、没有束缚,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释然,有着能让自己提前到来“青春”的梦想狂欢起来的感觉。
跨过了世纪,山和地还在,跨过了这么些年,人和情还有,一个偶然的场合、一个偶然的情形下,听到“老厂”两字,惊奇的望着讲述者,看到我愣愣的样子,他还郑重的补充说道,老厂是在景德镇市第一中学正背后东二路的北边。自己在脑海里想到的是,以南北相连为横切面,在为民瓷厂与三六厂之间,围绕景德镇市第一中学的东南西北方向的周围,特别在北边,不是称之为景德镇市新厂?且广义的新厂是景德镇市东郊即为新厂。更何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读书称作为新厂范围内,根本没叫老厂的地方。老厂的存在,在印象里真正的是子虚乌有!很是疑惑,如若有老厂,深深感受到,自己已是时代的落伍者了,脚步已跟不上新时代发展。
新世纪、读完书毕业许多年后的一天,冒冒失失的来到称之为老厂的那地方。看到的是全新一幢一幢排列无规划的高低不同房子、看到的全是以瓷为生存的作坊商铺。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真的是日新月异。徜徉其中,看到忙碌于运送与瓷相关物质的板车汽车、看到满是瓷白泥土飞扬的小巷窄道,深深感到,这不是全新的“新厂”吗?这不是完完全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全是菜地上才开始建就的“新厂”吗?根本和“老”字没任何的关联,应该是比“新厂”还要新的“新厂”!
为何能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种菜的旷野,经建设有许多房子后称作老厂?肯定有因果姻缘,肯定有民间传说,肯定有人文故事。于是,问了此地的房地产开发商、此地经营陶瓷的业主、此地的居民、以及外地慕名而来的商贾,近百分百说不知道。都说,只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叫,就把这叫成了老厂吧!但是,在那近百分百之外的些许中,有人会弱弱地说,传说这个地方原来有过工厂!可这“老厂”的地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是种蔬菜的菜地!弱弱说话的人反问我道,老厂以前是菜地,真的吗?
在过去的时光中、特别在解放前,在景德镇说到厂,基本与瓷有着脱不了的干系;只要说到厂,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就是制瓷的厂。那么,老厂,是不是在历史长河中,曾经是个制瓷的地方?自己思绪在快速转动着,对已有资料和定论的考古进行着“牵强附会”的关联,也对改革开放全力推进的拆迁现象进行着联想。
在景德镇市黄泥头小学的北侧,有五代到北宋期间的生产制造瓷的遗物和遗址。产品为灰胎青釉和白胎釉瓷器,还有影青瓷。说明着当时景德镇制瓷技艺和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与之和景德镇市珠山御窑厂直线相连中心位置的老厂,那地方,是真实的存在于历史中。是不是也在生产当时的瓷器、有作坊,称为厂?现代,那地方,没有发现与瓷相关的遗址、也没有遗物。是不是,淹没在历史的变更变化中、或消失在价值杠杆的实效中。通过其他客观理由和依存关联的推测、推理、推敲,或能窥探些许的本来面目。
景德镇湖田窑,是中国宋、元两时期民窑中制瓷规模景大,延续烧制瓷器最长时间的窑场,也是瓷器最精美最著名的出产地。湖田窑的影青瓷,从造型、到装饰,从坯胎、到成型,可以说处处彰显景德镇匠人的独出心裁,更说明着湖田瓷在创新中走向辉煌的路上,湖田窑的规模和在景德镇制瓷历史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同时,湖田窑的“蝴蝶”效应,肯定与老厂的兴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湖田,紧靠景德镇的南河,与乐平相邻,水路运输的便捷和烧窑用木材的丰富,使产业转移成为了必然,而与之同期的其他制瓷窑场,是不是有着搬迁的想法和欲望,“在商言商”的规律使然,肯定有。
明末隆庆、万历年间,受利益的“引诱”,在现在的新厂、老原料总厂的西边坡下,一个全新的生产匣钵的厂家出现了。随各种生产要素的大集合,各路工匠的大集中,慢慢的,功能的齐全促就了全新厂区的出现,这就是新厂。降低制瓷成本、能够带来足够多的财富,让更多人从事着制瓷业,新厂从此兴隆,一直延续到今天,新厂还称作为新厂。新与旧是孪生兄弟,有新必定有旧,从新厂的兴起,能不能印证旧厂存在?而在景德镇日常口语中,“老”还有着尊重敬佩的意思,就直接把“旧”说成“老”,就成了老厂!同时,只要想到新厂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对于失去功能和不能创造更多利益的老厂,被历史潮流所淘汰,成为能种蔬菜的田,或“理所当然”吧!也更加证明着老厂客观存在过。还有其他佐证吗?
蒋析《陶记》记载:“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它所,皆有饶玉之称。”再据,《宋史食货志》记载,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八月,置饶州景德镇瓷窑博易务”。说明着当时景德镇瓷的繁荣和昌盛,在这之中,李家坳窑名列其中。是不是新厂没出现之前,在老厂那地方统称为李家坳?还是李家坳是老厂的一部分?只有的是推测,没有直接客观依据,但老厂那地方确实生产过瓷、且有厂,是不争的事实。只是不知道,老厂这个名称是新厂出现后才有,还是出现前就有,或是新厂人对在老厂的岁月有着另一种的感恩,就把原来生活创造财富的地方称作为老厂。还有,在不知道古代老厂与李家坳是怎样的情缘下,现在李家坳生产出的瓷,有时有人都会称作是老厂生产的瓷(李家坳没老厂出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读书时,随同学们去过李家坳,在那山上确实有过瓷与制瓷的痕迹。殊不知,老厂的名声远比李家坳大,指李家坳给掩盖了。
缓过神来,哪怕历经几百年的精耕细作,把原来就有的迹和事都耕入了田野,自己还是“强词夺理”的认为,在景德镇的新厂第一中学背后、就有叫老厂的这个地方,最少在明末隆庆、万历年间那样叫。只是现在的老厂与古代的老厂,在现代社会规划细化后、让道路和生活小区及房子“横行霸道”给“治理”后,是不是重叠在原有的区域,真的不知道。还有不知道的是,每个人走过路的脚下,每个人生活过的土地,在历史演变中是怎样的,永远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都应有壹颗敬畏的心。
现代的老厂,已不是一个“老”字所能表达的。经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的“尽情”扩张和建设,种蔬菜的田全变为幢幢房子外,制瓷的作坊如春水般涌入,又重现了古时制瓷辉煌时刻,又重新焕发老厂风貌。近几年,随景德镇市城市各功能区划的改进,老厂又进入了“老”的行列,真的是几度风雨几度秋,部分进行了拆迁。
现在,老厂门头的牌坊已竖在那了,走进后面的区域,弯曲的道路依旧有着制瓷的作坊,依旧有时代召唤下的科研新成果的瓷窑在烧制现代的陶瓷。广袤的田,却没有,那涩涩青香的蔬菜也没了。
几经整合和探求,在受到校园经济或许有的推促下,在受到建设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区的促进下,老厂在原有基础上,已发展成为手工、倒浆、机器压制瓷坯的销售地区。各种茶杯、各种器型的瓷坯,只要你想要的,没有你订制或购买不到的。在周边,也已形成了陶瓷绘画颜料和颜色釉销售的零售批发商业区,给现代景德镇的瓷披上了五彩缤纷,让景德镇的瓷更加炫烂、更加时尚、更加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