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球化与全球治理论坛成功举行

文化   2024-10-08 17:53   江苏  


2024全球化与全球治理论坛成功举行


2024年9月28日,金风送爽,秋雨蒙蒙,“全球化与全球治理论坛——风险治理与文明共生”学术研讨会暨《全球化研究(2024)》新书发布会于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世界社会科学》主编张冠梓,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郗卫东在开幕式上致辞。本次研讨会和发布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世界社会科学》编辑部联合主办,并由《探索与争鸣》与《江海学刊》杂志社协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全国20多所高校和研究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世界社会科学》主编张冠梓、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郗卫东、《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主编叶祝弟、《江海学刊》杂志社社长、主编赵涛、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孝廷、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全球化研究》副主编刘兴华分别主持了六场研讨会。开幕式和新书发布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晓源教授主持。

出席座谈会嘉宾合影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首先发表致辞。康校长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向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欢迎。他指出,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发展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做出了一系列战略判断和重要部署,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如何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界面前的重大课题。环顾世界,我国推动全球化的决心恒定,步伐稳定,久而弥坚,不可逆转。这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引领世界发展的底气,也是中国学者在全球化研究领域勇于开山立派的底气,同时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策划和举办本次论坛的初衷。康校长在致辞中还对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和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依托人文社科领域的综合优势,在推动全球化研究、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三大全球倡议”、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所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充分的肯定和热切的展望,并表示希望在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下共创辉煌。

《世界社会科学》主编张冠梓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世界社会科学》主编张冠梓在致辞中提到,应对风险与挑战、推动构建全球治理体系成为当今时代至关重要的问题。他表示,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全球化的趋势,我们需要中国自己的理论探索与学术创新。只有加强全球协商、深化学术研究、推动信息传播,我们才能在学术共同体下应对全球化的更多挑战。

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郗卫东致辞


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郗卫东代表出版方对与会专家学者在《全球化研究(2024)》编辑出版过程中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在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以文化发展战略为切入点,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聚焦前沿问题,汇集一流学者,引领全球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郗社长还指出,《全球化研究》问世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凭借其聚焦问题的独特性、理论研究的权威性,以及学术价值的时代性,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在新书发布仪式上,康震副校长和郗卫东社长为《全球化研究(2024)》新书揭幕。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吴晓明围绕“文明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题展开阐述,他提出:第一,现代世界为文明互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现代世界当中文明互鉴却十分罕见,我们不能局限于现代性开辟的世界历史,其本身就是一种权力架构,需要探索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第二,我们需要全球治理的新方案,以力求积极化解风险与冲突,正确地认识现代化的具体任务;第三,文明互鉴在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当中成为现实,我们既要对外学习,又要获得自我主张。此外,他强调,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存在密切联系,只有在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文明互鉴才能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围绕着“全球化”来进行设问、解释、回答。她从全球化作用、全球化面临的挑战、中国的应对方案三方面展开分析。她强调,政治、经济、文化危机影响了当今国际秩序,作为全球化的参与者,中国愿意继续为全球化贡献力量,对此她提出:应树立对全球化的正确观念和态度,建立新的制度来推动全球化,以“一带一路”作为重要的平台和框架。此外,针对不同国家间的不同传统、文化、理念、行为方式,她表示我们应努力为推动构建更加包容、多元、可持续的全球化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教授围绕“全球风险”“全球正义”“全球善治”三个关键概念进行了阐述,结合当下面临的自然异常、经济危机、战争冲突等风险展开分析,着重强调了国际组织在其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主张在思想中、体系中、实践中减少非正义认知与非正义现象对全球正义的破坏,以全球正义引领全球治理,将全球善治作为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地区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化走向正确和健康的方向。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丰子义深刻剖析了文明与全球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提出,全球经济发展、国际政治关系、文化交流发展、全球科技发展都离不开文明。在全球化与文明建设的密切关系中,我们一是要强化国际秩序、国际格局的文明,二是要强化全球治理的机制、规则的文明。伴随着国际关系的变迁与各国力量的对比,他再次强调,二战以后的全球治理体系实际上存在不公正性,所以我们必须强化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文明,进一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傅小强针对国际格局的新特征展开分析,明确了未来全球治理的新要求。他指出,世界多极化进入新阶段,多样化的立场正在瓦解全球攻势,更多元的主体参与成为新的常态,多层化、去中心化的架构在多国成为新的政治潮流。对此,他创新性地提出“一局一网”与“四个关系”的建议,稳定大国关系,全球全域参与,维护本国利益,以应对新的历史格局,构建新的伙伴关系,在全球治理新秩序的构建中抢得先机。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教授提出要加强全球治理的“韧性建设”。为进一步应对扩散的全球性风险,及其内在的联动性、多样性、不确定性,他提出四条建议:第一,要以培育共同的价值为纽带,重建全球信任;第二,应以国际多边合作推动国家全球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第三,以协同开放的制度设计促进全球治理制度的互动;第四,他重点强调了要以数字建设合作提升全球治理行动效能,构建全球数字的治理规则,在共同应对全球性的风险当中强化合作意识。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专职副秘书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于江对美国主导下的“文化全球化”及其失败与理论质疑进行深入阐释。美国文化的全球扩张是其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所宣称的文化全球化,其内核实际上是美国文化的全球扩张。文化全球化有着先天的缺陷。即将西式的自由民主观念作为唯一的正确主导,忽视了对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尊重。面对这一情况,中国外交及时发出了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聚焦全球文明倡议,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在未来交流互鉴和真正实现和平稳定中作出新的贡献。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刘雪莲教授创造性地将共生理论同全球治理问题相结合,先后阐发了共生理论的核心内涵、共生理论与全球治理的关联性、共生与理论全球治理的价值导向三方面重要内容,强调全球治理的价值确立有赖于共生理论的回归和新时代的重视。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晓源教授以“风险社会与风险文明”为题,从认知与理解风险社会、风险文明的主要特征、构建风险文明的必要的张力三种不同视角,针对全球化的隐喻、困境与出路给出了精彩的阐述。薛晓源教授提出,风险文明具有反思性、预测性和把握不确定性、建构新的逻辑性。构建风险文明,就要呼吁风险启蒙,厘定现代风险的种类,把握未来风险的发展态势、构建风险化解机制。





声明:本文转载自“北师大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公众号。



· END ·


 ▼往期推荐▼

主编问答|本期嘉宾:《江海学刊》主编赵涛研究员


会议报道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期刊的使命与担当”研讨会暨《江海学刊》创刊65周年座谈会召开


新刊速递 ‖《江海学刊》2024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江海学刊
《江海学刊》自1958年创刊以来,始终以“办传世名刊、载精品力作”为宗旨,执著追求“新颖、深邃、凝重、厚实”的办刊风格,组织学术讨论、引领学术争鸣,现已成长为展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对话与交流的高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