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学刊》‖ 任平丨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观:方向抉择、重大使命与历史超越

文摘   2024-07-06 16:47   江苏  


本文系络首发

即将刊载于《江海学刊》2024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末附电子版下载链接


摘要

ABSTRACT

改革开放作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在持续性深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趋向于理性自觉,创造了中国特色改革开放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关头应时而变,创新指引、科学谋划和全面布展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进程,不断作出方向抉择、使命转换和战略调整,进而不断实现时代转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一项重大议程是谋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议程内在贯穿新征程的改革开放观,科学阐明了这一轮改革作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旨在谱写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着力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中作出重大方向性抉择,明确解答改革的主要使命、实现路径和战略安排等“时代之问”,奋力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继续推向深入,实现历史的超越。

关键词

KEYWORD

中国式现代化  改革开放观  实践续篇  时代新篇  历史超越

作者

AUTHOR

任平

江苏社科名家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改革开放作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其基本主题和重大使命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主要使命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本质特点,贯穿于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改革开放在持续性深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趋向于理性自觉,创造了中国特色改革开放观,而且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转折关头创新改革开放观,以理性自觉和顶层谋定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推向前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与理性自觉的改革开放观之间彼此契合、相互促进,日益构成谱写中国改革开放时代新篇的共进线。2024年2月,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谋划改革开放的时代新篇,必须要开辟理性自觉的新境界,创新改革开放观。为此,2024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用“六个必然要求”深刻阐明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重大意义,要求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5月23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期间,专门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聚焦改革,开门问策,力图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习近平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划重点、明方向,释放重要信号。中央决定在7月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其中一项主要议程是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划重点,明方向,布全局,施战略。   
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前行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作出的方向性判定,都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全局、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影响全球格局和走向的重大抉择,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完成这一战略工程需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其重要思想前提就是要创新和确立新征程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观。为此,我们需要深度把握和准确解答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其一,何谓“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观”?其二,在何种意义上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其三,在何种意义上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改革开放观: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自觉
从原初主要诉诸感性实践探索渐次上升到理论自觉的新境界,需要创造改革开放观。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不断从感性探索趋向理性自觉,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重大转折关头都需要有理性自觉,呼唤改革开放观的指引。所谓改革开放观,就是如何“观”改革开放。我们主张的改革开放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改革开放观,即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本质规律的总体认识和根本看法,着力解答为何改革、改革什么、怎样改革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以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的改革开放观,即新征程改革开放观,是引领和保障改革开放新实践的理论自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观具有一系列创新发展的鲜明特点。鲜明特点之一就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具有了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本质和规律、开辟新境界、超前谋划和思想指导的理性自觉。改革开放观的出场是由改革开放作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也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必然旨归。改革开放观是从“摸着石头过河”的单纯感性实践探索以及“走一步看一步”的短期“刺激—反馈”方式中摆脱出来,走向科学揭示改革开放本质和规律、把握大势、预判谋划未来的理性自觉。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虽然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则指导,但是我们既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典中找到现成答案,也无法从前人那里找到现成经验。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只能依靠感性探索,在没有现成道路可走的情况下靠“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大胆试、大胆闯”“杀出一条血路”。显然,缺乏理性自觉的感性实践带有盲目性,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持续推进中在所难免地付出了学费和代价。然而,四十余年来,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人民谋富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宗旨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实践不断反复证明改革开放实现了让人民富起来这一目标,是让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在推进持续性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党和人民不断积累和丰富经验,“摸石头就是摸规律”,不断趋向于理性自觉,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开辟了中国道路,不断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迈入了理性自觉新境界,创新了改革开放观。因此,改革开放观是总体把握了改革开放本质规律这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性自觉形式。   
第二个鲜明特点是依据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对“为何改革”这一“时代之问”作出了关键的方向性抉择。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旨在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深入阐释中国发展的具体特殊规律,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革开放的具体进程和具体规律。改革开放打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这是遵循唯物史观中国逻辑的客观要求。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不断面临全球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如何围绕迎接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挑战而推动中国的生产力提档升级、加快发展,构成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和时代主题。然而,生产力发展如果脱离了人民,就会失去它的根本动力和价值旨归。作为生产力标准的价值旨归,“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规约改革开放根本方向性抉择的主要标准。“改革开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开放成果让人民更多更好地公平共享”成为我们决定改革开放的方向性抉择的价值原则。我们的改革开放观主张衡量、规约改革开放的必须是“生产力标准”与“人民至上”价值标准的历史的和有机的统一。   
第三个鲜明特点是着眼于系统把握,即强调改革开放的整体性、全面性、持续性和长效性。由于缺乏经验,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都是选择局部环节的改革和调整,依靠部分地区和部分人群先行先试,渐进式改革成效往往具有暂时性和探索性,没有可能整体推进、综合推进和全面深化改革。然而,改革开放最终目的在于达成一个全面的整体性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中心使命,无论是价格改革还是市场培育、产权结构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创新、参与或开辟国际市场等都是改革重要的环节,“放手搞活市场”“参与国际大循环”都具有改革开放特定阶段的重要根据。但是改革开放的维度所指不可能是单向度、唯一的,而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领域体制机制的全面深化改革。此外,改革开放破除旧体制与建立新体制之间常常不连续,形成“脱节”和“真空”状态。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渐进式改革开放的推进一旦受阻就可能暂时停顿,呈现不连续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观着眼于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全面性谋划、整体性布展、持续性推进,要求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改革只有进行时”、“建立长效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精神来推进改革开放,凸显新时代特征。
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主题和重大使命,决定了必须立足于时代主题要求进一步创新发展改革开放观,对如何谱写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时代新篇这一“时代之问”作出科学解答。新征程的改革开放观要在整体上重新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六个必然要求)、战略地位(把改革开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根本主题(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时代使命和战略布局以及作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续篇和时代新篇的核心要义,作出科学、深刻、全面的理解、阐释和把握,谋划和布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战略实践。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观。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观,重新确立方向性抉择、明确时代主题和重大使命,实现历史性超越,就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深度理解和把握“六个必然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实践续篇:


守正创新全面深化改革观
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观强调,在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继续将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续篇。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谱写“实践续篇”,即“接着讲、继续干”,具有方向性抉择的重大意义和久远深刻的历史意义。
第一,“实践续篇”之所以“续”,首先在于高度肯定、坚定继续改革开放的方向性抉择。这一方向性抉择,具体而论作出了三个关键性判断。一是作为方向性抉择的重大战略判断,在新征程中再一次明确肯定、高度评价改革开放作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具有划时代意义。二是在历史走向的重要关口明确方向性抉择,坚定了在新征程中必须继续走好改革开放道路、赓续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优秀传统和成功经验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历史自信。三是进一步强调在新征程中要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方向性抉择斩钉截铁明确肯定性地回答了在新征程中要不要继续将改革推向前进这一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经济腾飞并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走改革开放道路的方向性抉择是正确的、经得起历史考验、受到大多数人民的坚定支持和拥护。中国坚定自信地走改革开放道路需要全体人民形成最广泛共识,需要凝心聚力的强力支持。然而,社会上却存在着某些怀疑甚至否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必要性、必然性的民粹主义杂音。应当看到,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感性探索难免会有不全面、不协调、不持续、不系统甚至方向性偏失的问题,利益结构调整也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原初利益,客观上影响了社会动员效应和共识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探索、建立和完善必然要有一个实践过程,资本逻辑和市场经济也会导致人们的收入分配差异拉大,我国在发展进程中有效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挑衅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强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各个领域的培育成长过程尚不均衡,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权力相对统一集中也会诱惑一部分掌握公共资源配置权力的部门和公职人员被市场化逐利之风腐蚀而产生各种贪腐现象,全球化金钱至上的靡靡之风也会从日常生活底层腐蚀社会和文化,侵入各个领域、各个部门,成为“另类牵引”。上述因素在客观上影响着一部分大众的心理和认知。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不要明确继续将改革向前推进。“实践续篇”的方向性抉择作了历史性的肯定回答。   
继续向前推进改革,必须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多样化日常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包容诸多条件的氛围支撑下,我们进入一个差异性社会。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和整体利益趋于一致、追求共同富裕的前提下,在收入分配、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分层利益等方面又出现明显较大的差异,但这与阶级对抗的阶级社会以及利益完全同构的同质性社会又有原则性的区别。利益相互差异的利益群体在对待改革开放道路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差异性认知。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甚至后现代等思潮都有干扰杂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观作为理性自觉,极大化解了差异性认知,推进全体人民凝心聚力支持改革开放。这一成功经验需要在新征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以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追求美好生活共同愿景的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以解放和发展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全球竞争力强的新质生产力为动力,以“人民至上”为宗旨,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观必将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拥护。因此,明确方向、坚定自信,推进全体人民对于改革开放重大意义的认同和支持形成最大“公约数”,是排除一切干扰、化差异为统一的方向性、战略性抉择。   
第二,“实践续篇”之所以“续”,还在于强调改革开放的连续性、历史性、发展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观将全面秉承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精神,拒斥将渐进改革成果和利益固化的新保守主义,排除差异性社会的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保证改革开放沿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的正确方向稳步前进。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持续性的,渐进式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几十年的一贯方略。改革开放之所以选择此种方式,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感性探索性历史限制使然。受前无古人、无现成经验的限制,“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必然不可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透彻的理性自觉能力将改革开放全过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支撑改革的主客观配套条件供给先天难以充分满足,因此,只能在创造条件、培育条件甚至等待条件成熟之后才能展开,在条件不充分情况下强力推行必然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为协调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改革必然需要渐进式推进、渐次展开。三是每一阶段改革开放都是社会利益结构调整的过程,必然形成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利益结构,客观需要得利者作为稳定支持这一阶段改革成果的主体条件。然而,渐进式改革也必然产生新矛盾、带来新阻力。体制机制对于特定阶段的生产力的适应是相对的,当生产力发展到更高阶段,则这一阶段性选择的体制机制必然成为新的阻滞力。渐进式改革带来的短期化、局部化效应所释放的动力一旦衰竭,就必然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需要加以解决的痛点问题。在渐进式改革特定阶段上的获利者所催生的利益结构或格局一旦形成,利益相关者总是希望将其固化。一旦利益格局固化,又必然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阻力,在观念上的表现则是为辩护固化利益结构发声的新保守主义。针对这一态势,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倡导“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新观念。为了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仅必须要不断深化改革,打破渐进改革某些阶段形成的并不完全公平合理的利益格局,而且要着眼于全局性和系统性,在“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中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具体进程和战略选择,坚持改革开放的持续性、全面性。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这一改革开放观的当代继续。   
第三,“实践续篇”之所以“续”,还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必定产生“六个必然要求”。2024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必然要求”在重大历史关头郑重作出党和人民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方向性抉择,深刻阐明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性依据,明确了这一方向性抉择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重大使命、全球意义的战略思考,从而以“接着讲、继续干”的主动姿态,以创新的改革开放观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布展和实施提供了坚定的立场和坚实的理论依据。

时代新篇: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抉择与创新使命
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时代新篇”,其“新”在何处?作为这一“时代新篇”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观的方向抉择和创新使命何在?概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主题新,方向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为此,要“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动力,其中心任务和时代使命都是紧紧围绕发展主题而确定并为主题服务的。从温饱、小康到现代化,主题平台渐进攀高,每一个时代的主题发生阶段性改变,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会发生相应变化,因而作为推进实现这一主题根本动力的改革开放,其中心任务和时代使命、主要内容和改革方式就必须相应改变。主题不但是改革开放必须紧紧围绕为之服务的中心,指引改革开放深化前行方向的明灯,更是判断和评价改革开放成败的客观标准。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之新”即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和重大原则,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紧紧围绕、为之服务、需要着力解决的主题内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要解决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一系列的阻点、难点和痛点。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关键在于排除国内外一切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以及“左”和右的各种思潮干扰,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观赢得全体人民的高度认同。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全面、境界高端,所触及的阻点和难点领域广泛、关联性强,改革不全面、不综合就无以助力,非“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统筹协调推进不能奏效。矛盾问题存在的深层次与复杂性同在,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难以化解。主题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制高点上,不仅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原则高度,更要求开辟改革开放观的新境界。   
第二,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有机结合,导向新,目标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总目标的确定既为“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提供了现实根据,更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落脚点,也相应确定了改革开放观的中心任务和时代使命。如果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那么,其中心任务和时代使命就是根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要求,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改革开放的最伟大成果,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且其总体框架和主要体系还必将有益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事业。然而,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历史方位的高度反观,这些制度体系的某些内容和环节不再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要求,某些制度不够系统、不尽完善,就必然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不同于以往,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大国的难度也超乎以往,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也碰到若干难题需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跟进式发展和完善来加以解决。明确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有机结合,进而就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展和实施导向。目标导向是根本,而问题导向是关键。问题源于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别、矛盾和不一致,关键在于如何以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求向目标顺利迈进。
第三,聚焦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动能新,重点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动力机制。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改革开放所解放和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因而改革开放所要解决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也不同。今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以往追求的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动能,即新质生产力。大力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破除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使命。所谓新质生产力是指由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充分运用21世纪新科技革命形成的颠覆式技术革新引发的产业革命来创造布展不同于传统产业质态的新工具、新材料、新制备、新链条、新劳动要素组合的先进生产力。聚焦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明颠覆性技术和未来技术带动产业革命,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更是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增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为此,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着力解决五个关键点。   

一是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源供给体系。要大力培育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全球竞争力强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改革打破各种区域性、行政性壁垒造成的碎片化的体制机制障碍,用政府和市场双重机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重新规划和发展基础研究类、技术创新类和产业创新类大学,依托全国一流高科技园区组建国家级科研创新中心和新型大学,大力推动产、学、研、政一体化全功能无障碍结合。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和国家产业革命实验体系,全力培育一批全球一流的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企业,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环节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新兴产业竞争中形成敢争第一、敢创唯一的世界一流国家创新体系。
二是以改革推动完善城市创新环境的体制供给和机制保障,打造一批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上走在前、做示范、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城市。虽然创新主体在企业,但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制度供给和营商环境塑造的主体在于各个城市。要大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就要进一步放权,让各个城市主体在推动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更大自主立法、立规、立制权限,在破除“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两极困境上下大功夫。   
三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鼓励有厚实基础、有历史优势的地区充分发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高端人才聚集优势,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以制度性改革推动人文经济学和新质生产力互动发力,以人文经济学所具有的“人文新目标”助力新质生产力创新谋划战略新目标、以“人文新范式”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新动能、以“人文新赛道”助力新质生产力创新路径、以“人文新规则”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以“人文新样态”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理组态。人文经济学不仅助力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强大潮流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以“全球脑”和“文化基因工程”为标志创造人文社会科学奔向自然科学的强大潮流,以新文科颠覆性技术和未来技术带动新产业革命。
四是建立新发展格局全力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我国要依靠创新驱动造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势,以新质生产力形成全球竞争的战略性优势,就不能盲目跟从西方作“跨越发展”“加速推进”,而是要在战略上深刻反思和梳理西方式创新背后潜在的方向性问题和重大危机,重新思索自己的未来创新方向、设计自己的创新战略规划、布展自己的创新格局,从简单沿着西方之路“争第一”到自主设计领跑“创唯一”。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五是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科技市场,在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科技创新领域对于我国的封锁、最大限度获取科技创新源问题上赢得主动。一方面,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和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市场,成为聚合科技革命成果的中心,以科技金融体系深度开放推动全球科技创新源在中国产业化转型中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力,吸引世界赞成和支持我们发展的国家建立平等友好、合作共赢、成果共享的世界科技创新共同体。
第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建立和完善让全体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共创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制度体系。与初期阶段改革开放实施“先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策略选择不同,坚定地让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本质要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为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根本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现代化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好地为全体人民共享”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宗旨。我们的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前提,是要在人民不断富裕进程中创造日益庞大的消费市场,进而拉动国内经济大循环这一主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是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主题破除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更大蛋糕,让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有越来越丰富的获得感。为此,要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结合为契机,着力解决三个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一是广大群众高就业、稳就业问题。通过人文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开拓路径,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成效,又避免数字化、AI和GAI的普及带来的失业率增加、转岗困难的问题。人文经济产业的大力推进,将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同时,造就大量相关就业岗位。二是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与全球科技链产业链加速重构相匹配,我们的产业要从全球价值链低端逐渐向高端攀升,因而需要放开政策搞活经济,逐渐变革收入分配的“微笑曲线”,让人均收入在GDP中的占比从全球低端逐渐上浮到中高端(30%—40%),从而切实造就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相对应、能够支撑新发展格局、日益强盛的国内消费市场。三是要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大力激励全体相关人员,将创业激励、创新激励、发展激励、政府服务激励、人文激励等各种激励要素覆盖于所有部门和法人单位、所有相关人员,包括公职人员、企业和员工。只有让全体中国人的创新活力迸发,才能实现我们的创新目标。   
第五,在进一步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体制的同时,完善依法治国、大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就在于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科学把握现代化规律,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实现现代化梦想。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政治文明超越西方式现代化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和必然要求,也是作为后发现代化大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纵观全球后发国家现代化历史,在强党领导、政府主导下实现工业化、经济现代化国家的案例或许有之,但是在自主推进民主化进程中获得成功的案例几乎没有。究其原因,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共产党执政领导,非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民主并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政治主体地位,而照抄照搬西方民主制度注定要失败。大力推进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也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   
第六,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主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五千年文明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最大历史底蕴和最大文化优势。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位一体”文明表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综合的、全面的、发展的。文化和文明都具有基础性、历史性、贯通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功能特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成为中华民族在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之后追求精神自主独立的重点关注项。由此而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诉求,必然居于价值制高点而俯视全盘,成为居于“C位”的存在。因此,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的需要加以改革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阻点、难点必然是最广泛、最复杂的。例如,人文经济强调文化与经济的双向转化、融合发展机制,就涉及文化、文明与经济的关系,触及的体制机制障碍就会来自各方。我们需要深度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因图谱,将之转化为深度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文化—文明机理,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推进全方位的变革和改造。改革的精准程度、深入程度、境界之高端都将超过历史。在改革中,我们既要反对主张“文化转型”、抛弃根脉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一切复古、纯粹守旧的“文化保守主义”甚至原教旨主义。   
第七,在新全球化时代主张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高度重新设计对外开放图景。随着中国发展步入世界舞台中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正在加速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向发展。全球化趋势正在发生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单边主义、霸凌统治全球的旧全球化时代转向中国式现代化主张的多元主体、自主平等、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新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根本转变,1840年以来“世界走向中国”的历史正在被“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时代所取代。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政治独立然而经济文化“一穷二白”,还需要“招商引资”,大量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资本、人才、文化、管理等现代化因素来发展自己,谋求从产业低端和价值链低端起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从属于世界格局,呈现“自主输入型现代化”开放观,那么,中国式现代化转向依托自主创新逐步积累起来的雄厚实力而走向世界,中国对外投资、影响世界发展必将成为新趋势,从而迈入“自主辐射型现代化”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国际交往,就与原初改革开放的要求、内容和方式大相径庭。一方面,虽然“自主输入型现代化”还未完全褪尽,我们仍然需要在若干产业经济领域自主“招商引资”、引才、引资源;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发展主要依托新发展格局,立足于发展自主可控、安全可控、全球竞争力强的产业优势来走向世界,输出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产品、优势技术、文化主张和实践经验。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我们需要努力扮演好21世纪走向舞台中央的现代化角色。因此,我们要通过“一带一路”、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和各种全球场景向世界发出强烈自主的中国声音,展示现代化的中国形象。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开放观的创新旨趣。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全球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趋势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项目号:19ZDA026)的阶段性成果。
▼点击文字下载原文电子版
任平丨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观:方向抉择、重大使命与历史超越
· END ·


责任编辑 | 赵   涛

微信制作 | 静   姝

图文初审 | 丁惠平

审定签发 | 赵   涛


参考文献及注释参见本刊原文,欢迎转发与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25—85699971(胡老师)


声明:图片部分来源于摄图网,已获平台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


 ▼往期推荐▼

骆郁廷 刘鸿畅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


张曦丨重建共同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


吴莹 朱古月丨小组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下的社会治理模式优化——以C市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为例


丰子义 等丨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及其现实展开(笔谈)

江海学刊
《江海学刊》自1958年创刊以来,始终以“办传世名刊、载精品力作”为宗旨,执著追求“新颖、深邃、凝重、厚实”的办刊风格,组织学术讨论、引领学术争鸣,现已成长为展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对话与交流的高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