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江海学刊》2024年第2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末附电子版下载链接
数字时代,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从“经济+”到“+文化”,再到“文化+经济”双向结合的演进路径。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遵从以人为本,以文化资源为内核,以产业融合为契机,以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为亮点,以数字、人文与经济协同为依托的理论逻辑,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和经济价值观,推动城市发展转向人文和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范式。因此,应通过构建传承与创新兼顾的数字创新体系、事业与产业均衡的载体生态体系、地方与国际市场互动的全球场景体系,助力数字时代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2007年出版的《之江新语》中指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交融共兴的实现路径,对文化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既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实现了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也赋予了经济社会发展以文化内涵。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正式提出“人文经济学”命题,强调“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这对于探索数字时代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际上,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不断凸显,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交融互促,引领中国进入人文经济时代。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占到世界人口的68%。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增长,城市作为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人文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承担着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使命。城市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生产经营与生活消费场所以及人类聚居地,城市空间位置决定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区域布局,决定了城市人文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演变的过程中,城市是文化、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的集聚区,许多城市发起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并将促进文化旅游、吸引资本作为核心发展战略,打造人文经济城市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文化作为城市再生的工具,可以重塑城市的形象。据新华社报道,包括苏州、杭州和西安在内的一批城市生动展示了城市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场景,反映了城市人文与经济的内在关联,成为城市人文经济发展的典型。在数字化保护和创新中的苏州,以古城建设为内核,以产业融合为支撑,以数字孪生为外核,借助“文化+经济+数字”模式协同推动城市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典范。苏杭地区文化繁荣,经济也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城市的代表,展现了传统与现代、包容与开放、守正与创新、区域与国际有机结合的人文经济新模式。城市将文化战略作为自身繁荣发展的催化剂,将打造标志性文化活动和建设高水平文化基础设施纳入长期发展规划,能够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形成可持续的增长模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知识生产的过剩,从而使人类进入后知识经济时代,其突出特征是人文经济成为主导经济模式,主要包括人文产业和人文附加值两个领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人文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关注文化对经济的赋能,又要重视经济对文化的活化,旨在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与经济之间和谐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可以理解为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之间相互融合、彼此促进的一种状态。数字时代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满足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发展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关注文化传承和创新,注重科技赋能,提升经济发展效率,促进社会共同富裕。从目标来看,要制定人文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人文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促进人文经济发展的手段,实现从“经济+”到“+文化”,再到“文化+经济”相结合的人文经济发展模式演进。从阶段来看,要结合时代变迁,突出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从本质上来看,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追求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以及文化良好传承与经济健康发展之间的相互驱动。人文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经济到文化和从文化到经济的双向互动过程,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也从关注社会经济发展转变为优先关注人文与城市发展。人文经济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化,比如,在农业经济时代以初级生产工具的使用为主要特征,而在后知识经济时代则注重以人为本并强调发展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业态。人文经济以经济人文化和人文经济化为基础,内在目标是支持文化本身的发展传承,外在目标是以文化为内核,以科技为手段,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基于此,数字时代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的核心要素,即在微观的企业层面促进文化企业数字化创新,在产业层面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数字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宏观层面构建人文经济发展范式,完善国家数字文化创新体系,最大程度发挥数字时代人文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国的助推作用。图1展示了数字时代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演化体系。 ▲图1 数字时代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演化体系其一,微观层面的企业要素主要功能是建设现代城市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建立现代人文企业制度是人文经济的核心,要求坚持以人为中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知识创新的中心,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企业经济。就文化企业内部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促进了资源的有序流动,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从文化企业外部来看,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弱化产业边界,为企业实行“数字+”或“文化+”发展模式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时代化的文化需要。此外,数字经济赋能文化企业数字生态建构,数字资源开发、数字平台搭建、资源互通共享等环节,都契合企业借助数据和平台参与文化生产过程并提升产业价值的逻辑机制。因此,数字经济能够持续促进城市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二,中观层面的产业要素是城市人文经济发展的载体。技术赋能下的数字文化产业改变了传统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消费和传播模式,形成了人文经济时代新的产业创新模式。科技生产力与文化创意力是城市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推动要素。数字文化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型和以创意内容为主体的特征,这决定了技术与创新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要地位。数字经济通过需求侧的“恩格尔效应”和供给侧的“鲍莫尔效应”,促使文化企业不断进行产品更新与技术创新,进而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赋能文化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在数字化环境中消费者对高品质文化创意产品有更高的追求,推动文化产业逐渐转向多元化发展,也使得文化产业从传统的经营模式转向由消费者需求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为整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宏观要素主要服务于国家创新与文化治理体系构建。创新是我国文化资源不断推陈出新的重要动力,也是打造和延长文化产业链的重要手段。我国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建设现代化文化市场治理体系,完善市场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城市人文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高效的顶层设计,完善的法治保障,健康有序、崇尚创意的良好市场生态环境,为构建国家创新与文化治理体系提供了保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政策作为文化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其重点已经转向挖掘文化的经济潜力,通过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提升文化认同感、增强城市竞争力。数字技术对城市人文与经济互动的影响涉及人文经济化和经济人文化两个层面。在人文经济化层面,文化引领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城市数字新基建建设,推动文化旅游节、文化博览会等活动的数字化展示,与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相结合,打造城市的文化名片。在经济人文化层面,数字技术打破时空壁垒,全方位助力城市人文资源数字化创新与开发,凸显经济发展的人文价值,成为城市繁荣和人文形象更新的关键催化剂。在人文经济化与经济人文化的创新过程中,文化基因可以赋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价值,经济则可以成为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载体。数字赋能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资源为核心,以产业融合为契机,以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为亮点,以数字、人文与经济协同为依托,充分发挥城市潜力,使城市真正成为人文经济发展中心。人文经济的本质是尊重和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人文与科技、物质与精神、现代与文明和谐共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国人文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基础,事关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其一,从顶层设计层面出发,建立健全以人本主义价值理念为导向的社会经济发展体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经济建设全过程。其二,把以人为本理念落实于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强化文化使命,赋能文旅融合,回应“人本需求”。其三,文化企业应确立人本理念,借助现代数字技术,精确分析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实施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当前,各大网络平台对用户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进而形成用户画像,并据此提升内容投放的精准性,从中获利。但是,如果仅仅将用户数据用于内容投放,忽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就会使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的困扰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经济暂时得到加速发展,但会造成社会分裂,影响文化传承,这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倡导以人为本的数字经济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范式,以人的发展为归宿,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在数字时代人文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资源数字化发掘要与城市的时代发展目标相结合。城市不能只注重短期利益,不能只把经济目标作为主要的价值追求,而要给予城市人文充分的耐心,从而夯实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核,实现人文经济的长久发展。城市在挖掘传统文化中人文价值的同时,要结合新时代城市文化发展需求,探索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无锡通过对旧有的工业基地进行改造,建立工业主题博物馆和文化创意产业园,使工业遗产活起来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无锡运河沿岸工业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再利用。城市文化政策既要关注社会功能和社区发展,也要关注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努力实现文化资源与经济价值的协同共进。特别是要以城市优秀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国际城市文化交流活动为载体,向全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进而强化人文资源数字化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用,在保证城市文化资源特色的同时,避免产生过高的文化传播壁垒。我国城市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对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有助于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蕴。“盛唐密盒”通过互动式、沉浸式、盲盒式的历史文化体验吸引了无数游客,使更多的人对唐朝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大唐不夜城”一直在深度挖掘唐文化资源,推陈出新,打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IP和多元业态;舞剧《红楼梦》创造了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神话,诠释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城市文旅消费的带动效应。文化活动催生了城市新的产业和利基市场,是城市创新系统的核心要素,充分反映了文化要素在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产业融合发展为推动我国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支撑。以数字技术赋能为着力点,助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丰富产业内涵,平衡产业生态。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数字技术逐渐渗透到文化产业各个领域,促使文化旅游、动漫游戏、体育、会展等文化相关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文化产业全面数字化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经济发展新模式。另一方面,引导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通过产业融合创新,构建新型文化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是城市文化产业赋能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许多城市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培育文化创新企业和文化创意人才,建立城市创新人才智库,搭建城市产业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在国内,借助城市网络平台,不同产业间形成了优势互补、多元互动的关系,重点文化科技企业牵头搭建大数据平台,中小企业借助数据平台优化发展方向,从而在强化企业互动中深化产业融合,助力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国家间,以国际合作平台为信息共享载体,在不同城市间形成了优势产业网络化分工合作的发展态势,促进了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比如,为了促进城市间可持续发展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4年提出“创意城市网络”项目,倡议城市将文化和创意纳入长期发展规划,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18个城市加入创意城市网络项目。在全球合作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可以通过加入该项目加强优势产业合作,促进城市间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城市人文经济发展质量。城市文化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是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开封的夜市美食将饮食和文化相结合,创造了繁荣的夜市文化,在夜市中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风情交相辉映;清明上河园出品的《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艺,将古代画卷和传统戏曲带入现代都市生活,为人们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这种融合在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同时,也吸引了现代社会的观众,成为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力证明。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等借助数字沉浸式互动体验带领参观者走进历史,贴近文化,彰显城市的魅力。文化旅游是人文经济时代文化体验价值实现的方式,城市在营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文化消费业态,网红打卡式的城市文化地标成为青年一代解读传统文化的新模式,吸引着年轻消费者,尽显城市人文经济活力。文化项目为城市的品牌建设提供了情感上的“燃料”,为文化经济增添了重要价值。然而,关键的问题是城市如何在全球竞争中保持独特的地方特色?城市品牌化是放大文化活动影响力的基本机制。文化项目能够引领城市繁荣发展,将城市各个元素与文化旅游景点和建筑设施相结合,创建城市人文经济发展新范式。城市文化品牌根植于文化产业发展,想要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必须对城市文化品牌进行长期规划、整体运营和数字化创新。数字、人文与经济协同创新是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依托。三者协同创新驱动数字技术不断更新,拓宽数字技术应用边界。数字技术应用推动城市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使得城市文化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便捷,从而为文化创新发展带来无限空间。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以后,文化科技企业为顺应市场和自身发展需要,采用数字手段分析用户需求,进而创造用户所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准拉动城市文化消费。不同地区的城市文化资源存在差异性,要注重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通过适度技术化推动本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产业化开发。城市人文经济发展要加强数字、人文与经济的融合,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提供更多的城市体验性消费,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范围,打破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的时空限制。总之,数字时代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重视城市数字、人文和经济的协同发展,加强城市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运用,在战略上平衡好短期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的社会效益,从而依托协同创新激发持久动力。人文是核心,是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技术是手段,是数字时代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外生引力,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创新为人文发展提供了新范式。城市是载体,是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场景,为展示我国文化自信和经济发展成就提供了新样本。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范式转型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聚焦数字创新、载体生态、全球场景,探索数字时代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一)传承与创新:构建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创新体系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城市应当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以实现文化价值可持续利用。这一理念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让文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方向,而不只是依附于经济发展。在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是要重视人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关注人的情感体验,注重人对于人文发展的价值,通过“经济人”与“文化人”的定位转换带动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做好城市文化传承,让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依托城市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让文化真正“活”起来,实现城市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要发挥数字时代的文化溢出价值。在城市数字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彰显文化自信;在文化旅游、文化消费繁荣过程中,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在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过程中,进行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助推数字、人文和经济的融合创新发展。 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城市人文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保障。数字时代的到来对版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声音、文字和图像等为表现形式的文化艺术作品都可以被转换成数字形式,然后以几乎零成本的代价任意复制和传送。版权保护的对象不是创意,而是创意被表达或“实现”的形式,包括文字、艺术、戏剧、音乐、电影、录像、录音、广播等。在数字时代,要重视文化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保护作者的创作积极性,这是推动人文经济长久发展的必然路径。要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保护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保护,统筹好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使传统文化走出碎片化、单一化和断层化的发展困境,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遭到人为破坏或者失去传承。借助数字技术,线上参观访客可以随时随地参观和欣赏传统文化,线下参观访客可以借助AR、VR、三维图形图像等技术的辅助,在不接触传统物质文化载体的情况下,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近距离、互动式接触。比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河上的舟楫”展,采用了“传统船模展陈+数字沉浸”的融合方式,将古代扬州大运河场景活态化,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博物馆由传统的单一音频数字展示,走向了沉浸式、体验式及特种视效等新型展览展示,带给参观者全新的感官体验,在提升文化消费品质的同时,也使传统文化得到活态化传承。(二)事业与产业:构建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载体生态体系
经济人文化表明文化事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引领,人文经济化表明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互动是加快推进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传统特色文化正在城市中迭代传承和创新,历史文化、人文风情、民族特色等与城市文化、旅游、体育等业态深度融合,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全民阅读空间等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有效整合了各类资源,丰富了居民生活,提升了生活品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作为产业结构升级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文化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如何促进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和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高质量满足新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城市人文经济关注的重点。人文经济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广义利益。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看市场价值规模,还要看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彰显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的社会价值,反过来也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面,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创意产品的供给,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从而促使城市形成新型经济形态。城市可以先依托数字技术和创新驱动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再寻找整合后的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切入点,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二者紧密相连。许多城市依托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挖掘深藏于其中的历史故事、人文理念等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宣传赋能,大力开发城市旅游业。比如,某些地区文旅部门的政府官员通过扮演当地历史人物,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传播当地文化,为家乡城市旅游做宣传。因此,对于传统产业发展导向型的城市而言,借助文化融合来优化产业结构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和创新投入,加大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城市应依托数字技术,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建立集“以人为本—文化创意—信息共享—数字生产—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新型文化融合产业链,从而构建事业与产业双翼互促的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载体生态体系。(三)地方与国际:构建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场景体系
数字时代的城市文化经济发展已经嵌入全球交易网络,城市发展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深挖区域文化价值和增强创新动力的能力,还取决于文化产品对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范围。因此,要构建以城市为载体的人文经济发展空间体系,以城市文化产业集聚推动人文经济发展,构建地区间文化资源共享、人才智库共建以及信息资源共通的产业发展交流合作平台,实现文化产业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进而推动形成现代化的文化产业体系。城市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文经济政策为导向,以高校、科研院所等为依托,打造高水平的文化产业集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不仅可以通过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发挥其在资源和市场信息共享上的便利性、及时性,促使文化企业之间展开良性竞争。城市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构建人文经济的全球城市发展模式。以国际文化传播、交流和文化贸易推动人文经济发展,用人文经济化发展方式带动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城市文化产业与全球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互动,形成“人文+创意+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挥数字技术对于文化贸易的赋能作用,借助国家间人文合作交流促进文化产品的“本土化”传播。比如,针对影视字幕的文化缺省现象,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影视作品在“出海”时,如果不在字幕中对文化背景、语境背景、情景背景等加以说明,就会拉大文化距离,造成文化壁垒,进而抑制文化产品对外贸易,这就要求我们在出口文化产品时以双方合作的形式促进文化融合。因此,若要以文化贸易带动中国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播,就不能只注重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贸易中带来的经济利益,还要采取适当的合作形式弱化文化距离对文化传播的不利影响。在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同时,形成以产品为文化传播载体、以贸易为文化传播途径的作用机制,全面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总之,应在城市载体和国际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以文化基因为核心,以数字、文化和经济协同发展为依托,树立城市文化品牌,形成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实践场景。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民群众置于发展的核心地位,始终牢记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建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协调、互促共进的良好生态体系。城市是人文经济发展的重要舞台,是文化创新、文化品位和文化创意的源泉,也是前沿的、典型的经济活动场所以及工业和商业活动的聚集区域。数字时代,城市文化和经济之间相互作用,地域文化有助于塑造城市内部数字经济活动,同时经济活动也为特定地区文化生产和数字创新提供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文化和经济是高度共生的,这种共生在现代城市文化经济中表现出新范式,城市特定文化身份和经济秩序越显著,就越能增强其竞争优势。虽然城市一直都有文化功能,但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将文化视为经济资产,发挥其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支持我国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高文化”与“高技术”有机结合的人文经济新形态,为世界其他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城市样本。*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研究”(项目号:19ZD01)、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基于社交网络下的数字文化产业创新机制和生态体系路径建设研究”(项目号:21BH16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 战炤磊
微信制作 | 静 姝
图文初审 | 丁惠平
审定签发 | 赵 涛
本文原载《江海学刊》2024年第2期,参考文献及注释参见本刊原文,欢迎转发与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25—85699971,联系人:胡老师。
声明:图片部分来源于摄图网,已获平台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