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7月上旬刊(第13期)
本文系福建省永安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3年立项课题“《指导意见》背景下,提升幼小衔接有效性的实践研究”(YAKT2023003)研究成果
依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本文就幼儿园如何有效实施幼小衔接,帮助和促进幼儿顺利过渡至小学教育阶段,从四大维度展开论述。一是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培养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的良好习惯与基础能力。二是关注每位幼儿的身心差异,推进个性化教学策略。三是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教师指导能力与专业素养。四是主张深化家园合作及社区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幼小衔接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其过渡顺畅与否直接影响到幼儿后续的学习适应性和社会性发展。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视,如何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效推进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顺利过渡,成为教育实践中的热点议题。
一、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身心发展
幼小衔接教育是幼儿成长路径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与课程,幼小衔接不仅可以助力幼儿建立有益终身的学习习惯,如自律性、专注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还能够培养其社交技能,包括合作、沟通与解决冲突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为幼儿提供适应新环境、建立人际关系的坚实基础,减少了适应小学生活的潜在障碍。在心理层面,幼小衔接教育通过了解小学日常生活学习、情绪认知教育等策略,能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即将到来的角色转换和学习方式变化,有效缓解过渡期的焦虑和压力[1]。
(二)减缓学习压力
幼小衔接教育作为一种过渡性策略,对缓解幼儿入学初期可能遭遇的学习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巧妙地搭建起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桥梁,确保了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平稳过渡。通过这一过程,幼儿能在更加温和、渐进的环境中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
幼小衔接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师通过采用游戏化学习、参观体验、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掌握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基本学习技能,如时间管理、注意力集中、观察力培养、自我服务能力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在正式步入小学后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应对学习挑战。
(三)促进家园共育
幼小衔接教育强调家庭与幼儿园的紧密合作。通过定期组织家长会、家教知识讲座、开放日、家长进课堂等共同参与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家长对这一过渡阶段重要性的认识,还为家长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策略和实践方法,使家、园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保持一致。这种合作模式还增进了家长对即将迎来的学习环境变化的深刻理解,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幼小衔接的理念,共同构建了一个稳固的教育联盟。同时,这种深度合作不仅强化了对每个幼儿独特需求的洞悉,还促进了个性化成长计划的制订,体现了家园共育的巨大潜力。家长与教师的紧密沟通,确保了教育策略的个性化与高效性,为幼儿量体裁衣,规划最适合的成长路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协同作用在幼儿心中构筑起了情感的安全港湾,为他们的心理调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得面对未来小学阶段的挑战时,幼儿能够更加自信和从容,从而确保了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关键转变期的平稳过渡[2]。
二、幼儿园幼小衔接的教育路径
(一)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实践需侧重于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此点燃幼儿的学习热情,并在这一过程中细心培养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首先,开发符合幼小衔接要求的趣味游戏项目,比如,通过“数学冒险岛”解谜游戏来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在“小小剧作家”语言角色扮演活动中增强语言表达和创造力;开展“奇迹实验室”科学小实验,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探索科学奥秘。这些游戏不仅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学习新知,逐步延长学习的专注时间,还能有效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的意识和技巧。
其次,教师可以策划一系列旨在培养幼儿日常良好习惯的挑战项目,例如,举办“自理小能手挑战赛”,鼓励幼儿自我穿衣、整理书包比赛等,以此激发他们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推出“时间小管家”活动,帮助幼儿制订并遵守个人作息时间表,以帮助他们在游戏中建立起时间管理的概念和形成规律生活的习惯。这些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参与中不知不觉地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生活习惯。
最后,建立奖励机制,通过积攒“小星星”“21天打卡”等形式,以参加特别活动的机会作为奖励,正面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例如,“学习之星”计划可表彰在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喜欢看绘本等表现显著的幼儿;“团队之星”则鼓励在集体活动中展现出合作精神的幼儿。这样不仅能够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理解努力与收获之间的直接联系,还能逐步培养他们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3]。
(二)关注幼儿身心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幼儿期是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智、情感、身体协调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在实施幼小衔接教育时,教师需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同时为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提供个性化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首先,教师需采取综合方法,包括日常观察、专项测试及与家长的深入沟通,全方位把握幼儿在认知理解、语言表达、社交互动、情绪管理和身体运动等多维度的发展状况。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精准识别每位幼儿的独特优势及有待加强的成长领域,为制订个性化教育策略提供坚实依据。基于评估结果,教师应为每位幼儿或不同发展水平的小组设计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这意味着教学设计既要贴合幼儿全面发展的普遍需求,又要融入个性化的调整,以适配每位幼儿的个性化学习节奏。例如,对于在语言表达上展现天赋的幼儿,可以增设故事续编、创编和情景剧表演;对逻辑思维较强的幼儿,则安排更多的闯关挑战和逻辑推理游戏。这样,无论是对语言区有特别兴趣的幼儿,还是在科学区喜欢动手动脑挑战的幼儿,都能在符合自己学习节奏和兴趣点的环境中习得新经验。
其次,个性化教学还应融入丰富的情感与社会技能的培养。比如建构游戏,通过同伴之间协商、共同合作完成任务等活动,增进幼儿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培养他们有效的情绪管理、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同理心。如此,不仅为幼儿打下了坚实的情感与社交基础,也为他们将来顺利过渡到小学集体生活,在人际交往中铺就一条稳健的道路。
最后,构建一个全方位包容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这样的环境,鼓励多样性,拥抱每个幼儿的独特性,确保每位幼儿都能在其中感受到无条件的接纳与尊重,从而在安全、支持的氛围中自由探索、自信成长。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面对幼小衔接的挑战,教师自身也需要足够的信心和专业技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幼儿园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机制。要鼓励教师立足教育实践,开展日常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因此,在推进幼小衔接教育时,幼儿园必须加强对教师开展系统化培训,以赋能教师更加高效、专业地实施衔接教学。
首先,要建立定期的教研会议制度,组织开展幼小衔接专项活动。教研中,鼓励教师分享幼小衔接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挑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教学观摩、专题研讨等形式,深化教师对幼小衔接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理解。比如,通过分析某位教师成功引导幼儿提升时间管理能力的案例,其他教师不仅能够学习到具体的活动设计和激励机制,还能在讨论中反思和提炼出更多适用于自己的有效方法。这样的互动学习过程不仅促进了教师间的知识与经验交流,还促进了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的持续优化与创新[4]。
其次,要为教师提供幼小衔接相关的专业培训,内容包括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理论、课程设计与实施、评估方法等。也可以邀请小学教师来园开展双向衔接活动,邀请教育专家举办讲座或开展工作坊等形式,增进幼儿园与小学老师的双向了解,促进衔接。
再次,幼儿园应积极推动教师走进小学,开展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小学教育场景的活动。通过观察小学的校园环境布局、深入了解其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与小学教师进行直接对话,获得第一手的信息资源,并吸取小学教育的成功实践经验。例如,了解到小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之后,教师可以相应增加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活动;借鉴小学的分组合作学习法,教师也可尝试在活动中实施小组合作,不断优化和丰富幼小衔接活动,确保两者间的顺畅过渡。
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将幼小衔接工作的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深化家园社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是幼儿成长不可或缺的三大环境。《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首先,举办家教讲座和工作坊。幼儿园应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或有经验的小学教师,就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情绪管理技巧等主题,为家长举办讲座和工作坊,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其次,加强沟通与联系。教师需保持与家长之间的密切沟通,确保家园双方信息的透明与对称。针对家庭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一对一”家教咨询服务,协助家长应对家庭教育中的各种挑战。
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加深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结,让家长洞察幼小衔接的实质及对幼儿的影响。例如,定期举办“亲子共读时光”“亲子趣味运动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家长与孩子能够并肩前行,共同为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最后,加强与社区的共育。例如,幼儿园与社区图书馆合作开展“故事嘉年华”,邀请家长和幼儿共读经典绘本,激发阅读兴趣;与文化中心协作推出“小小艺术家工坊”,引导幼儿在绘画、手工制作中发挥创意;与体育场馆合作组织“亲子运动会”,增强体质的同时加深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纽带[5]。
在幼小衔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持续探索与创新,确保教育模式与方法能契合幼儿的个性化需求,营造一个有利于平稳过渡的学习环境。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能力、情感与社会性的全面准备。我们期待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让每位幼儿都能在这个关键时期得到最适合的支持与引导,自信满满地步入小学生活的新阶段,开启更加广阔的学习和发展之旅。(作者系福建省永安市实验幼儿园教师)
注:[1]张慧君.幼小衔接在小学阶段的实施困境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4(06):121-124.
[2]吴利梅.“四位一体”开创“幼小衔接”新格局[J].读写算,2023(26):125-127.
[3]苏月柳. 浅谈“双减”下的幼小衔接教育[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2022年度“粤派名师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优秀论文集(三).[出版者不详],2023:5.
[4]龙昭君. 聚焦幼小衔接,做好幼儿园教育工作[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现代化教育国际研究学会论文集(七).[出版者不详],2022:3.
[5]转发市教委等十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意见的通知[J].天津政报,2004,(24):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