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

文摘   2024-11-23 10:02   四川  

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7月上旬刊(第13期)

课题:本文系常德市社科联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常德市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路径研究”(CSP24YC31)研究成果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常德市10所乡村学校近300名小学教师、教育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总结出当前部分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专业发展意愿不强、知识提升执行力弱、能力不同步等问题。针对影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因,从社会落实保障机制、学校提供支持环境、教师自身自主发展意愿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乡村教师队伍还存在结构性缺员较为突出、素质能力有待提升、发展通道相对偏窄、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2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统筹,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支持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加大乡村教师培养力度,采取公费师范教育等方式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对长期在乡村任教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保障和改善乡村教师待遇,提高乡村教师学历水平、整体素质和乡村教育现代化水平”。乡村教师是推进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建设乡村教师人才队伍,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关注、研究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本研究将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概括为专业发展意愿、专业发展知识、专业发展能力三个维度。其中,专业发展意愿代表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心理倾向,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向和驱动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实践的工作状态;专业发展知识代表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基本理论等,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的理论基础;专业发展能力代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使用教学工具的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

二、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一)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做法及成效

第一,乡村小学硬件设施全面改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教育的重点扶持,特别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倾斜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乡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常德市乡村小学均具备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等基础设施,并配备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城市学校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第二,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得到保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根据地理位置和工作条件的艰苦程度,乡村教师可以获得不同额度的补贴。调查显示,常德市乡村小学的补贴标准约为1000元。部分从乡村考入城市的小学教师表示,乡村的生活条件和交通便利程度虽不及城市,但乡村学校的待遇并不比城市学校低。

第三,乡村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升。多元化的乡村教师培养和培训提升机制的实施,有效补充了乡村教师队伍数量,提高了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调查收回了283份有效问卷,其中本科学历占85.93%,专科学历占11.33%。超过60%初始学历为师范专科院校毕业的教师,入职后通过学历提升,已是大学本科学历。学历的提高表明教师在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上有了显著提升,也有利于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1]

(二)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足及成因

1.部分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意愿不强

第一,部分乡村小学教师身份认同感较弱,缺乏专业发展内驱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伴随着政策扶持和对乡村教育关注度的提高,乡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但部分地区将乡村小学教师视为“教书匠”的刻板印象并没有被打破。问卷调查显示,选择外部因素如“家人和朋友的意见”“假期多,方便照顾家庭,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等占比41.57%;选择“社会地位高,职业受人尊重”占比1.06%;选择内部因素“热爱教育事业”占比58.43%。反映出目前大部分调查对象的择业动机都是内部因素的驱动,但还有部分调查对象是基于外部因素做出的选择,而选择外部因素的调查对象较难建立身份认同,也更难产生驱动专业发展的助推力。

第二,部分乡村小学教师教学及非教学任务繁重,专业发展有效时间不足。乡村小学教师在承担跨学科任教任务的同时,担任班主任及其他行政职务的情况较为普遍。调查显示,教师周课时数在13节及以上的占比70.23%,跨学科任教占比44.88%,担任班主任占比51.02%,担任其他校级职务占比45.58%。这些非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时间。

第三,部分乡村小学“软件设施”有待改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力不够。部分乡村小学在学生数量、生源质量、师资情况等“软件设施”方面无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长效支撑。调查结果显示,40岁以下的教师占比73.08%,40岁以上的占比不到30%,教师队伍出现了师资结构失衡等问题。

2.部分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知识提升的执行力弱

第一,部分乡村小学教师无具体的职业规划,对学科专业发展的关注度低,还有部分教师在就职后出现职业倦怠,不再重点关注所授学科专业发展情况。在“有无发展规划”的调查中,选“无发展规划”占比8.45%,“曾经有过,但未实现”占比9.95%,“目前有且正在执行”占比45.13%,“目前有但还未执行”占比36.47%。在“是否关注所授学科发展情况”的调查中,“经常关注且有计划”占比22.19%,“有时关注”占比54.08%,“偶尔关注”占比21.67%,“从不关注”占比2.06%。

第二,部分乡村小学教师参训学习质量不高,专业发展知识转化应用率低。调查显示,培训进修意愿“非常强烈”和“强烈”占比达60%以上,但“近三年参加培训进修的次数”调查中,“3次以上”占比不到10%。这说明,提供给乡村小学教师的培训进修机会还远远不够[2]

3.部分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不同步

第一,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智慧课堂教学效果受限制。乡村小学的教学设备基本能够满足教师的智慧课堂教学要求,但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的熟练程度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否满足课堂教学需求”的调查中,有80%以上的教师认为“能够满足”,这部分教师年龄均在40岁以下;有13%左右的教师认为“一般,还有提升的空间”;剩下的近5%的教师认为“不能满足”,这部分的教师的年龄均在46岁以上。

第二,部分乡村小学教师自我反思发展需求与外部支持动力不匹配,专业发展依赖性较强。教学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和必经之路。从乡村小学教师自我反思角度出发剖析自身需要提升的专业发展能力,排在前四位的能力分别是教学技能、教学研究能力、师生沟通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可见,部分乡村小学教师通过自身反思,愿意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但仍需要外部支持动力的配合[3]

三、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一)落实社会保障机制

第一,提高乡村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着力解决乡村小学教师实际生活难题。一是应从解决教师待遇问题着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资福利上涨自然会带来社会关注度提高,让社会尊重乡村小学教师这一职业[4]。二是要解决乡村小学人员结构性短缺的问题,编制名额向人员紧缺的乡村小学倾斜,照顾还未入编的乡村小学教师。三是要帮助青年教师解决生活难题,如单身教师的住宿问题、青年教师的婚恋问题、已婚已育教师子女求学问题等,让青年教师能够留在乡村安心任教。

第二,提供资金、政策支持,全面提升乡村小学办学现状。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小学的政策扶持,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全面改善乡村小学办学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吸引优质师资,提高生源质量。

(二)构建学校支持体系

第一,提供支持性环境,减少教师非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给教师充足的专业发展时间和空间。一是学校要调整师资结构,合理地安排工作任务,有效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二是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减少不必要的非教育教学工作内容,保障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专业发展活动。三是把专业发展作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工作来抓,给予充足的专业发展经费支持。

第二,采取激励性措施,打通教师评聘晋升通道,激发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能动性。一是学校要完善教师职称评聘机制,将专业发展列为评聘规则中的重要元素,以此促进教师关注自身专业发展,并将专业发展融入职业规划。二是开设各类教育教学技能比赛活动,营造重视专业发展的校园环境,激励教师踊跃参与专业发展的集体性活动。

第三,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助力教师完成专业知识更新,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热烈氛围。一是学校应申请增加教师参训机会,参训名额分配规则向一线教师倾斜。同时,要基于不同学科、教龄、发展阶段教师的学习需求,分层分类地安排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培训形式。二是联合兄弟学校交换学习资源,共同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给教师提供多方位的学习交流机会。三是要倡导和维护好校内交流机制,确保教师能够参与到同学科教研组以及不同层级教师间的学习协作中去[5]

(三)激励教师自主发展

第一,做乡村生活的主人翁,培养人才滋养乡村教育沃土。乡村小学教师要积极融入乡村的人文环境,做乡村生活的主人翁,用自身的现代知识、先进技能、道德情操滋养乡村教育的沃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

第二,积极参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提高自身专业发展内驱力。乡村小学教师要清醒认识到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将专业发展列为自身职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坚定专业发展的信心和步伐,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如公开课、听课、评课、磨课、教研组集中研修及教育教学技能比赛、线上线下集中培训、远程网络学习等。

第三,加强教师间的学习合作,突出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明确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主体的基础上,资历丰富的骨干教师可以向其他教师传授教育教学工作经验。通过自身示范,激励其他教师积极开展专业发展活动,在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过程中推动专业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增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意愿,丰富其专业发展知识,提高专业发展技能,打造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这不仅是乡村教师、乡村学校,也是整个社会的“伟大工程”。希望能尽快突破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进一步凸显乡村教师在培养人才、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作者系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注:[1]陈春铭.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23.

[2]苏海,刘倩.机遇与挑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困境与双重出路[J].文教资料,2023(17):179-183.

[3]刘志学.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教师教育论坛,2023,36(02):13-16.

[4]赵丹,王怀锋,高杨杰.乡村教师在地化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师教育,2023,16(04):45-50.

[5]张家军,陈苗.中小学教师减负的系统分析与行动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04):143-152.

时代教育论坛
关注教育热点,分享教育智慧,引领教育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