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形态及落实

文摘   2024-11-25 10:01   四川  

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7月下旬刊(第15期)

课题: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课程整合设计的实践研究”(福建教育学院资助)(JSZJ20033)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形态及落实。通过分析整合的意义,如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学科联系和适应社会需求,突显了整合的重要性。同时,对当前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包括学科划分明显、教学资源不足和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包括优化课程设计、开展学科内融合、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以及优化评价机制。

一、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

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二是促进学科间联系。整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在语文课程中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综合性,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对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三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程整合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整合设计的任务型教学计划,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潜力。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能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个体。

二、部分学校小学语文课程整合面临的问题

一是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整合面临学科划分过于明显的问题。传统教育体系中,各学科划分清晰,语文课程相对孤立,难以与其他学科形成有机联系。学科划分明显使得学生往往只关注语文知识本身,而忽略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综合能力培养。二是语文课程整合面临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跨学科融合需要更多的跨学科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辅等,以支持综合性的教学设计[2]。然而,目前部分学校教育资源还存在不平衡分配和不足的情况,限制了整合课程的开展,使得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三是部分评价机制还是侧重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估不够全面。整合后的语文课程应该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表现,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潜力等方面。然而,目前部分学校的评价机制仍然偏向传统的考试和成绩评定,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整合课程中的真实水平。四是小学语文课程整合还面临师资培训不足的问题。教师在整合课程中需要具备更多跨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技能,但目前部分师资培训体系并未充分满足这一需求。教师在整合课程中可能面临教学策略不足、跨学科协同不畅等问题,影响了整合课程的质量。

三、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计,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可以使语文课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传统语文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整合后的课程将更注重任务型教学,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语文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优化课程设计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融合。在整合的框架下,可以更灵活地组织多学科内容,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接触到更多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拓宽他们的学科视野[3]。此外,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整合后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和思维能力,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科需求,使每位学生在语文学科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为例,可以通过深度挖掘故事背后的跨学科元素,引导学生跨足多个学科领域。这篇文章涉及了生物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知识,通过引导学生探讨爬山虎的生长环境、特点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使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形成有机联系。通过任务型教学设计,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中,引导他们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任务为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出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关键词,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探究爬山虎的生态角色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通过图表、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展示爬山虎的分布情况、生长趋势等,从而将数学与语文内容融合在一起。这样的交叉学科设计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拓展任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文章相关的内容。例如,对于对植物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了解更多有关爬山虎的植物学知识,进一步展开讨论。最后,整合课程的评价不仅仅注重语文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整合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表现。通过设计综合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小组讨论、项目展示等,来全面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以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整合课程中的真实水平,推动他们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全面发展。

(二)开展学科内融合,提升学生学科知识能力

学科内融合有助于形成更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科内融合的实施不仅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促使教师深度理解学科内部领域的机会。通过参与学科内融合的设计和实施,教师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学科的内在联系,进而提高自身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教师在学科内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学科内部的关联性。这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如何将学科内部的多方面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中,创造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学习体验。学科内融合要求教师能够设计综合性的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这使得教师需要超越传统学科的边界,理解并融合不同的学科教育目标和方法,提升整体的课程设计水平[4]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为例,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学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例如,在学生掌握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运用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文学科内的修辞手法,并通过写作等方式进行实际运用。通过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内语言演变和文化传承的认识。学生在学习《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中,会解读古文、探究古代汉字的意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增强自身对语言演变和文化传承的敏感性。在课文的理解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时空的阅读与比较,将神话故事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点。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语文学科内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对文学发展脉络的把握能力。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盘古开天地》中的文学元素进行创作。例如,让学生模仿其中的描写手法,编写自己构思的神话故事,从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科内文学表达的驾驭能力。通过这些策略,语文学科内的《盘古开天地》整合不再仅仅停留在故事的表面,而是成为一个学科内融合的平台。学生在理解神话故事的同时,融入了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古代汉语、文学表达等多个语文学科内的元素,提升了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其更好地理解和驾驭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

(三)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不再被孤立看待,而是作为一个承载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平台。通过与数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学生能够在语文学科中综合运用各类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科整合素养。同时,融合不同学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传统的学科划分可能会使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知识了解相对狭窄,而通过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学生将更全面地认识到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有助于拓宽学生对知识领域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科透视力和综合认知水平。此外,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在语文学科中引入实际问题和场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能力。

(四)优化评价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水平

通过优化评价机制,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素养水平。传统评价往往偏重对语文知识点的测试,而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学生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语文知识的掌握上,还包括综合素养、跨学科能力等方面[5]。因此,优化评价机制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更客观的反馈。通过优化评价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动力。传统的单一评价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功利性的学习目的,而在优化评价机制下,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此外,优化评价机制也有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更综合、灵活的评价方式,教师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从而引导教学走向更多元、灵活的方向,提高教学质量。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为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评价不仅仅要看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感知作者的情感、体验农耕劳动的乐趣,并能够从中提炼出对生活、对劳动、对家庭的思考。通过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的多角度理解,评价机制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评价机制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相关主题的讨论,引导他们自主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通过小组展示、口头报告等形式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在写作评价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劳动、对家庭、对社会的认识。例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庭活动的文章,要求他们结合个人经历,表达自己对农耕劳动和家庭团结的理解。评价时不仅注重语言表达,更关注文章是否能够表达出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体验。同时,评价机制可以更灵活地关注学生的学科发展轨迹。通过引导学生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并在学期初设定预期目标,学期末通过作品和过程评估共同决定最终成绩。这种灵活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更好地关注学生在整个学期内的学科发展情况,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

本文通过分析,深刻认识到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整合面临的问题,但也在实施策略中找到了突破口。优化课程设计、学科内融合、跨学科融合以及优化评价机制等策略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一系列措施将为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和综合性的学习体验,使他们在语文学科中不仅获得知识,更培养出创新思维、跨学科解决问题的本领。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作者系福建省福州市井大小学教师)

注:[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左洁.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J].新一代(理论版),2022(13):0120-0121+0126.

[3]崔峦.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程[J].写作,2022,42(01):10-15.

[4]倪鸣.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课程实施的反思与建议——基于2020年江苏省小学语文学业质量监测数据[J].江苏教育,2022(57):30-33+38.

[5]崔杰,梁春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传奇故事,2022(09):119-120.

时代教育论坛
关注教育热点,分享教育智慧,引领教育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