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视角下建瓯唱曲子与校园文化融合的策略

文摘   2024-11-23 10:02   四川  

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7月上旬刊(第13期)

课题:本文系福建省南平市“十四五”中小学(幼儿园)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教育科研课题“非遗文化‘唱曲子’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研究”研究成果

建瓯唱曲子作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闽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聚焦于中国传统地方曲艺形式——建瓯唱曲子,探究其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以及在校园环境中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近年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这一理念,得到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极大重视。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强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2]。作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建瓯唱曲子,在非遗传承人培养方面,需要深入落实在校园中培育传承人的策略,让非遗走进校园,与当代校园文化相融合。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校园中亲身感受和学习非遗,还能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建瓯唱曲子概述

建瓯唱曲子是流行于福建省建瓯方言区、用建瓯方言演唱的唯一形态完备的曲艺品种,为北方瞽曲在南方地区的变异品种,是品类稀缺的南方曲艺中的一朵奇葩[3] 2009年,建瓯唱曲子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建瓯唱曲子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小段、单本、多本之分。小段多为正本演唱前的助兴节目,时长约十至三十分钟;单本演绎时长约三小时;多本可连续演唱半月至数月,现已保留了一百多个小时的录音史料[4]。表演上以“单人演唱”和“单人演唱多人助演”的形式呈现,两者都是以唱为主。演唱者手持竹鼓、快板等简易乐器进行伴奏,唱腔沿袭地方民间曲调,旋律悠扬、内容丰富,是旧时方言区最为重要的民间娱乐形式之一。

二、建瓯唱曲子保护现状与校园传承挑战

(一)保护现状

随着时代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建瓯唱曲子这一艺术形式濒临失传危险。虽在2009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受到多方重视保护,建瓯市也着力在发掘老艺人资源,组织各类传承活动,激励创新,创作适合当下需求的小段曲目,并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但是现实挑战依旧严峻,传承人数量极少,且在现代传媒及多元娱乐方式的冲击下,听众群体急剧减少,传承与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二)校园传承挑战

第一,课程规划与资源配置。将建瓯唱曲子融入校园教育体系中,需要解决如何在众多课程中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以及提供相应的教材、师资和技术支持。第二,兴趣培养与文化认同。面对多元文化冲击,如何激发学生对建瓯唱曲子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自觉传承意识,是校园传承的核心挑战。第三,方言与普通话的平衡。在推广普通话教育的同时,如何维系建瓯唱曲子方言特色,妥善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是非遗传承中关键而复杂的议题。第四,审美与创新能力的培育。如何鼓励引导学生在对建瓯唱曲子理解和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适应现代审美,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从而使这项古老艺术焕发新的活力。第五,实践平台与传承模式革新。探索如何搭建校内外的实践桥梁,通过音乐会、比赛、展演等活动载体,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建瓯唱曲子,从而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第六,多方联动与长效机制建立。如何高效整合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各方力量,建立起长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确保建瓯唱曲子在校园内得到稳健且持久的传承发展。

保护和传承建瓯唱曲子的关键,是要积极探索新的传承路径和策略,尤其是在校园文化传承方面,必须寻找和构建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学和传承模式,才能确保其得以持久传承与发扬。

三、建瓯唱曲子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课程构建,学科融合

将建瓯唱曲子纳入音乐课程或地方特色课程体系,编写相关教材,让在校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认识并学习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乡土教材或语文、综合实践课上介绍建瓯唱曲子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以及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增进学生对其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瓯唱曲子作品进行赏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其艺术魅力。在音乐课程中增设地方戏曲模块,将建瓯唱曲子纳入单元教学内容,教授学生学习建瓯唱曲子的基本唱腔、表演动作及演奏乐器等技能,进行实践体验。

(二)课后社团,非遗传承

学校应积极利用课后服务时段组建建瓯唱曲子社团,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订长期和短期教学目标,使其在掌握唱曲子基本技艺的同时又能深化他们对建瓯地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年龄段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适合小学生入门学习的建瓯唱曲子课程大纲,包含基础知识、唱腔训练、方言学习、打击乐器演奏技法等内容。依托当地文化馆提供建瓯唱曲子体验,充实课后服务。聘请建瓯唱曲子的非遗传承人、资深艺人或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音乐教师作为授课教师,保证教学质量。准备教材、乐谱、音频视频资料等教学工具,确保学生有实物感知和视听体验的机会。提供适宜的小扁鼓、竹板等伴奏乐器,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建瓯唱曲子表演的乐趣。鼓励学生创作现代版的建瓯唱曲子作品,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定期组织排练和演出,实现传统艺术在校园内的活态传承。

(三)实践活动,非遗传播

在学校各类实践活动中融入建瓯唱曲子的节目表演,如文化艺术节、新年晚会、开放日等,将其常态化融入校园文化。联合本地同类非遗项目学校,举办建瓯唱曲子展示、比赛、研讨交流,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促进更多师生近距离接触并理解这一传统艺术。联动家庭、社区及文化部门,组织学生去实地体验和学习建瓯唱曲子,扩大其在校园内外的影响。鼓励师生共同创作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建瓯唱曲子新剧目,融合现代元素和青少年视角,让传统艺术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从而激发古老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四)环境布置,文化熏陶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巧妙融合建瓯唱曲子元素,创建主题宣传区,在学校音乐教室、图书馆或走廊等地方设立宣传展板或海报,图文并茂地介绍建瓯唱曲子的悠久历史、独特艺术特征以及脍炙人口的代表曲目,让师生们能直观了解到这一传统项目的魅力。同时在音乐教室或活动室成立非遗角,展示建瓯唱曲子的相关表演道具、传统服装以及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等,立体展现非遗的视觉魅力。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平台、电子屏幕等媒介,在课间休息或其他适宜时段播放建瓯唱曲子代表性作品。

(五)课程资源,深度开发

为了更好地教授建瓯唱曲子,学校可以借助文化主管部门和非遗传承人的力量与一线教师共同开发非遗课程教育资源,如非遗特色课程教材、优秀典型非遗教案、音频和视频。非遗特色课程教材的编写可以涵盖建瓯唱曲子的历史、传承、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优秀典型非遗教案可以是在实践过程中,有重大成效的实践课,包含教学指导、课程计划、活动建议和评估方法等。音频和视频的搜集要求能够真正展示建瓯唱曲子的正确唱腔和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让学生通过音频和视频听到和观看到正宗的建瓯唱曲子表演,充分发挥其范本作用。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个网上资源库,资源库可以包含建瓯唱曲子的歌词、曲谱、录音和视频等文件,以及和建瓯唱曲子相关的文化资料和研究成果,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学习,拓展建瓯唱曲子的相关知识[5]。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对建瓯唱曲子课程资源使用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实施以上多元化的实践策略,切实推动建瓯唱曲子这一非遗深入校园,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实现其在校园文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四、建瓯唱曲子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典型实践案例

2018以来,建瓯市各中小学积极开展地方曲艺进校园活动,把建瓯唱曲子引进校园,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成效。

(一)双向互动,成立社团

学校通过张贴海报、自愿报名、组织海选、选拔人才的双向互动形式,挑选出了一批具有良好音乐素养且愿意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成立建瓯唱曲子社团。这一双向选择过程,不仅确保了建瓯唱曲子社团成员的质量和稳定性,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非遗薪火,校园传承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学习这一地方戏曲文化,建瓯市实验小学不定期邀请建瓯唱曲子非遗传承人和专业艺人进入校园,为师生现场表演,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建瓯唱曲子这一地方传统曲艺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建瓯市建安小学聘请了非遗传承人担任学校建瓯唱曲子校本课的校外指导教师,确保学生能从源头学到正宗的技艺和文化内涵。传承人在课堂上亲自示范、传授唱曲子的基本演唱技巧、曲目知识、唱词创作以及伴奏乐器的使用方法,同时融入唱曲子所承载的地方文化、历史故事等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建瓯唱曲子这一传统曲艺形式的独特韵味和艺术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非遗魅力,舞台绽放

在建瓯市建安小学的校园里,创设了“曲艺大看台”,建瓯唱曲子社团的学生会定期在这个舞台进行表演。教师们还组织建瓯唱曲子社团的学生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将建瓯唱曲子的传统、创新剧目送进家庭、走进社区、登上各类舞台,有力弘扬与传播了建瓯唱曲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四)非遗融合,校际共研

近年来,随着建瓯唱曲子在学校中的普及与推广,建瓯市多所城乡中小学音乐教师积极参与“非遗建瓯‘唱曲子’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研究”校本教研活动。校际之间不定期开设建瓯唱曲子交流研讨课,共同编撰《振兴传统文化,建州曲艺摇篮》校本教材等。在不断研讨与改进中,不仅提升教师对建瓯唱曲子的理解和热爱,更是一步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既促使建瓯唱曲子在校园沃土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又使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

多元化的策略将建瓯唱曲子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作者系福建省建瓯市第一小学教师)

注:[1]吴亚玲.非遗课程润泽学生成长——武汉市育才怡康小学非遗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3(12):19-21.

[2]廖向阳,苏欣玲.“龙舟说唱”艺术融入版画教学美育课程的实践研究[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11):12-17.

[3]陈志敏.对民间技艺进校园的思考[J].辽宁教育,2015(05):22-25.

[4]赵小红,邹超燕著.建瓯唱曲子探研[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21.

[5]汪熙,庞伟平.广府童谣在岭南地区非遗进校园中的探究与实践[J].天南,2024(01):74-76.

时代教育论坛
关注教育热点,分享教育智慧,引领教育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