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7月上旬刊(第13期)
课题:本文系六盘水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项目专项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劳动教育素养的培育研究”(2023LPSSZ033)研究成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在各个教学阶段都有着相对应的占比,具有明显的结构性设计安排。这样编排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机会实际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试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资源三个方面下手,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路径提出策略。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其中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一理念,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的必修课程中必须有劳动教育的加入。2022年,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同时,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不同学段也加入了劳动教育的内容。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体现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发展,成为当前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改变劳动认知
(一)以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任务密不可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劳动教育应当成为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为价值导向,达到课程目标的同时,实现一体化特征的教学。首先,劳动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启蒙式的劳动意识培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从小培养爱劳动的意识,知道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其次,设置集体劳动任务和校内外公益劳动项目,让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懂得劳动光荣、劳动不分贵贱。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方法,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劳动。
(二)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增强学科融合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下,劳动意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多元性和可实现性,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例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或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同时,教学呈现方式也需要多样化,结合日常化的劳动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保持学习的连贯性和持续性。此外,教学活动的专业化水平也是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
(一)生活化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生活化教学应该贯穿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增强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例如,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和礼仪,培养团结互助、信守承诺的品质。
生活化教学也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例如,可以设计各种生活化游戏,如拉拉手交朋友、团队合作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生活化教学也需要注重知识与行为的结合。除了传授人际交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巩固和强化所学内容。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体验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此外,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也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布置上,可以设置各种生活场景和道德教育展示区域,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这样的环境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加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二)合作化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通过合作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还能够提升班集体的促进作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合作教学理念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倡导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营造积极对话互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念,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到尊重和关爱。合作教学的实践活动应该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学生自主发现校园建筑,自主介绍校园建筑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校园的认知和情感。在对话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能力。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构建起富有活力的合作学习氛围。通过组织学生在图书馆、教学楼、操场等场所进行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合作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合作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思维品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为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故事化教学
对于小学生而言,枯燥的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故事化教学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这种教学模式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教学效果。
故事化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投入课程学习。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故事化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规则意识。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计,往往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故事化教学模式也能够改善学习环境,提升教学效果。校园里的号令和铃声创新可以成为故事情节的一部分,通过校园环境的渲染,增强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和体验,进而加深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故事化教学模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故事化教学模式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种富有成效的多元化教学策略,通过故事情节的设计和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1]。
(四)体验式教学
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际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增强他们的道德修养。体验式教学注重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将教材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剥蚕豆示范和比赛的方式,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劳动的意义,从而增强劳动道德素养。体验式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操作教学教具和实际体验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参与来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学生通过垃圾整理情况的观察和实践,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体验式教学营造了积极的实践活动氛围,通过荣誉奖章和共同煮豆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幸福感和自豪感。体验式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劳动技能,使他们在学做家务活等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和提升劳动技能,培养了良好的劳动态度和道德修养。
体验式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际体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道德修养,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三、拓宽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一)挖掘校外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渠道,这为开展校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利用校外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例如,教师利用当地学校文化特色和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主题教育课程,通过重走革命老区、参加学雷锋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雷锋精神,培养其乐于奉献、互帮互助的品质,以及不求回报的精神。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志愿活动和“五一”国际劳动节相关的活动。通过美化校园、爱护校园环境等实际行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品质。另外,教师还能通过引导学生自觉主动为班级服务,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协助老师布置任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为集体做贡献的重要性,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开展一些情感体验和互动式的活动。利用科技手段,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意义,增强他们对劳动的认同和情感投入。
通过挖掘校外教育资源,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2]。
(二)整合课本资源,优化教学结构
通过整合课本资源,优化教学结构,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劳动意识的培养,提升其认知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针对不同学段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有机衔接的学段劳动教育。通过梳理教材中与劳动意识相关的内容,将其有机融入不同学段的教学中,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衔接性。其次,优化课程结构,将劳动教育融入班级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建设中。通过制定班规、维护班级秩序,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和维护公共秩序,培养社会责任感。另外,利用课本资源和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并培养其文明出行习惯。通过教材中的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激发其参与劳动的热情,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公共交通秩序和文明出行习惯。最后,注重知识迁移运用,促进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通过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通过整合课本资源,优化教学结构,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劳动意识的培养。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够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实施是十分必要且有价值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国家政策的倡导,我们有责任创造性地运用教学内容,将劳动意识融入课程。童年是纯真的时光,劳动教育应当以培养童心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真实世界,感知生活的实际。我们要结合学科特征,让劳动理念内化在学生的思想中,外化于行动时,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作者系六盘水市水城区猴场乡包包小学教师)
注:[1]梁深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的路径探讨[J].求知导刊,2021(21):17-18.
[2]张锦娟.劳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智力,2020(10):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