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7月下旬刊(第15期)
邵兴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委员、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学习空间规划与设计、比较教育等领域的研究。出版《学校建筑: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等专著4部,发表SSCI、SCI等期刊学术论文8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等4项。主持南京外国语学校方山分校、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义乌公学等40余所学校教育空间的咨询设计。发布有《乡村小而美学校建设指南》《海南省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与管理指南》《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指南》等多项国内首发的空间建设指南。
当前部分学校的空间融合非正式学习,普遍存在与教学弱融合、与课程低关联、与场景不衔接等问题,根本原因是缺少顶层设计与儿童视角,以致空间未能提供以儿童幸福成长为中心的场景化服务。未来校园要大力加强非正式学习场景的创设,引入注重整体统筹的PDCA法、具象空间开展设计的PST法、强化管理能力的STPD法,并通过全校统筹规划设计、全面践行儿童友好、全域丰盈场景功能等三大策略,推进非正式学习场景与教学的深融合、与课程的紧关联。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校园要大力加强非正式学习场景建设,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学校不重视引入非正式学习理念,也忽视了其场景化设计。具体表现在部分学校忽视非正式学习理念的引入,缺乏对非正式学习场景的整体统筹布局与合理设计考虑,使得校园建成后师生对空间的使用,仍局限在以普通教室为代表的正式学习空间,以及图书馆、门厅等少部分非正式学习空间[1]。
(一)缺少顶层设计,碎片化建设,未形成学习场景连续体
部分校园的空间建设缺乏系统思维,未从校园整体视角开展统筹规划,碎片化建设现象较为普遍,彼此之间缺乏协调,对非正式学习场景的大与小、公共与私有、室内与室外、集中与分散等关系未进行整体布局,导致校园空间建设特色不明显、功能性单一、实效性不强。
(二)缺失儿童视角,缺乏儿童味,内驱性激活不够
部分学校过于追求装备现代化,没有站在儿童视角,不够重视儿童的健康需求和快乐体验,空间设施缺少儿童味,无法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建成空间的效果未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激活学生主动探究、深度思考的内驱力,致使未能真正发挥空间的育人价值。
(三)缺乏场景思维,与教学弱融合,与课程低关联
从静态视角开展物理空间的设计还是普遍现象,缺乏基于动态视角的学习场景[2]。未从课程实施的动态时间维度思考教学场景的变化与生成,致使空间设计与教学场景的融合度不佳,与课程实施过程未能有效衔接,致使空间缺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场景化服务。
二、非正式学习场景创设的方法
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学习空间设计,亟需加强空间创设的动态性与过程性视角,注重师生学习的场景化体验,着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认同性与获得感。需引入三种新设计方法,从而更好保障空间的建设品质。
(一)注重整体统筹的PDCA法
该方法以空间全生命周期和学习场景连续体为关键理念,综合统筹各类设计因素,聚焦空间设计的前、中、后周期观,引入空间设计的前策划(Programming)、中设计(Design)、持续改进(Check)、投入使用(Act)四阶段的设计路径,通过全过程多阶段的质量功能展开,形成互动指导、反馈与修正的闭环,不断提高学习场景的建设品质[3]。
以杭州市钱塘区幸福河小学为例,该校非正式学习场景的建设重视前策划,以“让幸福在校园里流淌”为理念统领,形成全校性策划方案。重视中设计,委托专业设计团队按前策划成果有序开展设计,避免功能单一与互不协同,全力打造学习场景连续体。重视持续改进,邀请专家和师生代表开展设计方案的多轮评估与优化,不断完善方案质量。在学习场景投入使用后,跟踪记录场景的使用效果及存在不足,在后期使用中予以修正。
(二)具象空间设计的PST法
该方法重视每个具体空间设计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协同性,强调教学法(Pedagogy)、空间(Space)、技术(Technology)之间的有机衔接。其中,教学法为教育技术与学习空间相结合提供行动指南,学习空间促进了教学法并使教育技术手段内嵌于其中,而教育技术反过来增强了教学法的效果,拓展了学习空间的范围,三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在杭州市钱塘区幸福河小学近年新建的各个学习空间中,始终坚持实施PST法,践行空间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与课程紧密关联、与学习场景无缝衔接,让技术深度服务教学,从而真正实现以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为中心的场景化服务,充分发挥空间建设的价值。
(三)强化管理能力的STPD法
管理者的空间领导力往往是学校实施空间建设的一大瓶颈,宜引入STPD法,即观察(See)、思考(Think)、计划(Plan)、实施(Do),从而更好保障项目推进。其中“观察”表示因地制宜认真思考为什么,以及实际情况是什么;“思考”表示不要一味追求新想法,而是要洞察本质;“计划”表示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实施”则是果断付诸实施。
在杭州市钱塘区幸福河小学的空间创建中,通过“观察”全方位搜集、了解关于学习场景建设的优秀案例与发展前沿;结合学校实际用“思考”进行分析研判,形成顶层规划方案;用“计划”制订富有“幸福味、自驱型、未来派”的幸福和美校园建设计划;商定施工蓝图,再根据蓝图付诸实际,并在实施过程中跟踪记录、不断优化,着力提升校园空间建设的品质。
三、非正式学习场景创设的策略
在上述方法的引领下,通过全校统筹规划设计策略、全面践行儿童友好策略、全域丰盈场景功能策略等多维实施,全力推进非正式学习场景的创设,实现与教学深度融合、与课程密切关联、与场景无缝衔接,让校园处处皆可学可玩,成为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幸福乐园。
(一)全校统筹规划设计策略
校园非正式学习场景创设,要注重全校统筹规划与循序渐进建设。要基于学校自身特点,深入分析校园空间现状、优势与不足,凸显学校核心办学理念,谋划学校富有特色的建设维度,开展全校一盘棋统筹谋划,特别是多校区的学校,要开展不同校区之间空间资源的有序规划研究。要充分关注校园空间的基础功能,并积极体现学校的特色文化,关键是要始终坚持“校园学习空间连续体”的建设要求,合理有序布局各类学习空间,着力让每处空间成为富有儿童味、内驱性的学习场景。
杭州市钱塘区幸福河小学非正式学习场景的创设,走出了一条持续推进空间有序统筹建设的发展道路。学校从2020年建校开始,确立了校园学习空间连续体建设的整体方案,即“一站三馆N廊”方案,围绕“幸福味、自驱型、未来派”三个建设维度,在校园基本功能完备的基础上,通过为期四年的校园空间文化建设行动,持续提升空间的建设品质,促进各个学习场景互为衔接,积极构建充分体现“让幸福在校园里流淌”的学习场景连续体。
“一站三馆N廊”包含丰富空间主题。“一站”指的是大型户外体验学习为主的一米空间站,“三馆”指的是未来交通体验馆、智慧图书馆和幸福食育馆,“N廊”指的是多条主题文化长廊,如交通大道、幸福智街、国学长廊、艺术走廊等,由此构建形成了多种类型的非正式学习场景。
(二)全面践行儿童友好策略
近年来,学校学习空间日益重视儿童友好,它旨在构建和优化儿童成长发展的全方位条件、环境与服务体系,确保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得到切实保障,并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多个维度加以充分体现[4]。校园中的非正式学习场景创设,需要加强儿童视角,关注儿童的内在需求和幸福体验,满足儿童全面而多元的成长需求,着力构建一个充满乐趣与活力的学习生态。通过提升空间设计的儿童视角,实现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场景中探索知识、发展技能,最终指向素养提升。
以杭州市钱塘区幸福河小学“一米空间站”创设为例,其设计理念源于对儿童成长需求的深入洞察,突显以“一米”高度看世界,秉信儿童成长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有序统筹知识学习、情感交流和身心健康发展,要用儿童的思维探索校园非正式学习场景建设的设计与应用。一是注重布局合理。“一米空间站”十分关注凸显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空间设计坚持儿童视角,围绕便于儿童操作和体验展开功能设置。空间尺度体现儿童本位设计,如异形棋盘高低不一,体现各年龄段儿童在适宜尺度下成长的理念。注重空间的卫生性,保证舒适的通风和采光。采用环保、安全的材料,场地以彩色塑胶地为基础,四周为自然绿地,凸显安全和自然的设计观。二是注重文化营造。推进空间场景与校园特色、底蕴文脉的深入结合,以色彩、造型、植物等为载体注入钱塘江文化元素与幸福校园印记。俯瞰“一米空间站”,一条蜿蜒的橙色“河流”在校内流淌,既与钱塘江“勇立潮头”的精神呼应,又与学校“让幸福在校园里流淌”的办学理念相吻合。
(三)全域丰盈场景功能策略
校园非正式学习场景创设,要加强基于动态视角的学习场景提供。大力推进空间设计从“静态设计观”向“动态设计观”转型,从过程视角思考不同空间的设计。具体而言,要重视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与课程的密切关联,践行与场景无缝衔接,有组织地构建适合师生成长和办学特色的场景,创设富含育人价值的各类场景。
杭州市钱塘区幸福河小学多措并举丰盈各类空间的场景功能。一是图书馆空间。确立以“智能借阅、儿童悦读、求知未来”为空间场景的设计理念,推进与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重视空间与智慧管理系统的融合,实现了含信息推送、图书检索,图书查找、自助借还、图书导读、阅读分享等功能的智慧化管理。重视空间与多元阅读场景的融合,满足教师教研、个别化自主学习、大班阅读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多种阅读场景。二是幸福食育馆。确立以“全区样板、儿童乐园、幸福滋味”为空间场景的设计理念,建设了真实场景化的烹饪体验空间。重视空间与学生新劳动教育课程的融合,以包饺子、糕点制作、中式炒菜等烹饪活动为教学载体,在教学场景中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传递营养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用餐礼仪。依托空间定期举办“幸福小厨神”活动,推进可参与、可体验、可分享食育馆非正式学习场景的可持续开展。三是幸福学习智街。确立以“智慧碰撞、儿童天地、自我体验”为空间场景的设计理念,建设了满足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混龄互动学习的跨班学习新场景。空间分主题设计为书情画意、棋乐融融、悦读闻书、梦笔生花、魔方精灵、慧心巧思等六个主题区,内含二十二个思维实践主题,每个主题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既注重科技探究、发展创新思维,又崇尚艺术追求、提升人文素养,让每一名孩子参与其中,收获适合自身的成长需求。同时也是践行“课间10分钟”的重要载体,吸引孩子们从课堂走出来,让课间每1分钟都感受到自主、轻松、快乐。
校园中创设非正式学习场景,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它为师生教学提供了动态的场景化服务,促进了师生更具教育价值与育人绩效的学习活动发生,有利于让校园更有学习力,并促进儿童的素养发展。
一是校园更有学习力,促进构建了学习场景连续体。校园非正式学习场景的创设,有力促进校园焕发出更强大的学习力和生命力。在校园之中泛在分布的各类非正式学习场所,促进了校园学习场景连续体的生成,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可学的需求,让他们在课余时间途经各个长廊和庭院,可驻足、可体验、可互动,时而独立思考,时而互动讨论,促进了学习在非正式学习场景中的自然发生。
二是校园更有儿童味,可更好促进儿童的素养发展。在场景创设中秉持儿童立场,空间为儿童所建并服务儿童,推进空间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空间与课程的紧密关联,有力拉近了空间与儿童的距离,有助于提升儿童对空间的认同感、参与感与获得感,有助于提升儿童综合素养。(作者汪兴者系杭州市钱塘区幸福河小学副校长)
注:[1]邵兴江.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50-51.
[2]陈耀华,陈琳,姜蓉.发展场景式学习促进教育改革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03):75-80.
[3]邵兴江,张佳.中小学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前策划、中设计与持续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22):67-75+84.
[4]孙燕,陆浩,陈艳丽,等.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政策研究——以《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为例[J].早期教育,2023(47):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