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习作的项目式学习设计

文摘   2024-11-25 10:01   四川  

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7月下旬刊(第15期)

课题: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跨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项目式教学实践研究”(福建教育学院资助)(JSZJ22036)阶段成果之一

单元习作每个部分相互衔接,是一个以写作知识为核心的聚合体。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为例,探讨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搭建学习支架,对单元习作进行整体设计,在确定任务目标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写作动力,以项目式的方式让学生经历完整的习作过程,并为单元习作的整体教学提供一种新的实践样态。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真实情境创设项目,通过执行项目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解决驱动性问题,参与深度探究,积累学科知识,习得重要技能[1]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独立编排一个单元习作。单元习作兼顾写人、记事、状物、写景、抒情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单元自成体系。四年级上册的八个单元习作训练的内容有所不同,但体例是相同的。单元习作与项目式学习之间有天然的契合点,尤其在真实情境、系统学习和综合表达等方面。

一、构建多维支架助力单元习作

(一)回顾教材,分析“经验支架”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日记”,本次习作的主题是试着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收获。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如“种子发芽”“树叶变色”“月亮变化”“家中小猫”等不同的观察场景,以此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周遭世界的微妙变化。在此之前,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已为学生在观察记录方面搭建了坚实的框架,如图1所示。

         

这样阶梯上升的课程设计有效地构建了学生在观察、记录和表达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将观察所得准确转化为文字描述的技巧。这种经验的累积,无疑是教材中精心设置的“隐性”支架,旨在逐渐加深学生的认知,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四年级上册“写观察日记”的挑战时,能够依托之前的学习经历,更加熟练地完成观察记录任务。这种课程设计体现了统编版教材在能力培养上的连续性与层次性。

(二)依托表格,建立“图表支架”

表格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视觉沟通工具,也是组织和整理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课后学习材料,强调了记录观察日记的重要性,这要求学生细致地观察并准确地记录所见。教材建议了两种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一是结合图像与文字的记录形式,二是采用表格的方式。在教授《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制作表格的方法来系统化地整理和归纳所学内容。采用表格式的整理方式,能引导学生将爬山虎叶片及其足部变化的观察结果以一种对照方式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效。

鉴于此,教师可设计并提供一套观察记录表的模板,以便学生在课后使用,将课后对植物的连续性观察及时记录下来,保存他们的观察成果。

二、聚焦真实情境,设计驱动任务活动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中,学生在“观察记录表”这一工具的辅助之下,饶有兴趣地对家里种的植物进行连续性观察,可是很快学生便提出了新的疑问:由于上学,白天长时间不在家,家里植物的生长和维护往往由家长代劳,学生在种植过程中缺乏深层次的体验,也缺乏成就感,对植物连续性观察的兴趣下降,往往最后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基于学生的这一真实需求和观察任务面临的最大困难,笔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学校劳动基地的班级化区域为抓手,组织学生亲手种植、亲身体验,并为学生提供在固定的时间内连续观察的时间与空间。鉴于此,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观察日记”围绕“劳动基地我做主”这一真实情境驱动,教师可以将项目划分成“四个任务、五个活动”,如图2所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充满活力的真实场景中积极参与到实践、交流、提问及自我思考等环节,鼓励学生保持对周围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兴趣,并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

           

(一)我是“小拍客”

开展以“植物‘小博客’大会”为主题的拍图活动,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用自己喜欢的拍图方式记录下自己观察的瞬间感受,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图片发布在班级群里,接受大家的“围观”和评论,借此实现由语言接收到创造性表达的过渡。

(二)我是“手账达人”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对新鲜事物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年龄,手账是学生私下很流行的一种记录自己见闻的方式,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借助记录手账的方式“留心植物的变化”活动,通过“会变色的爬山虎,你见过吗?”的主题,带领学生探究《爬山虎的脚》一文,从而让学生理解银杏叶子变色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与文中作者的观察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化对细致观察的理解与价值。之后,笔者鼓励学生参与手账记录的班级活动,基于每个人对植物在连续观察中的理解,将自己观察到的植物的茎、叶、根、果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还可以在一旁附上自己的几句感受,做到图文并茂。

(三)我是“小记者”

调动多感官连续性观察劳动基地的植物后,学生可在小组内练习表达,并组织一场班级内部的“植物知识大百科”答记者问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实践、记录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惑所得表达出来,同时学习观察与表达的技巧。学生可以争当“小记者”,对不同的观察小组成员提问。

记者甲:我发现一些植物喜欢阳光,而另一些似乎更喜欢阴凉的环境。请问植物是如何根据光照条件来调整自己的?

观察团回答: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取决于它们的种
类。一些植物,如劳动基地的多肉植物和小仙人掌,它们就适应在强光条件下生长。

记者乙:在观察植物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些植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观察团回答:植物叶子的颜色变化通常和它们所含的色素有关,比如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是深秋了,叶绿素会开始分解,其他的色素例如胡萝卜素和花青素会逐渐变得更加明显,从而使植物的叶子呈现出黄色、橙色甚至是红色。这种变化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记者丙:作为一个热衷于植物保护的小记者,我很想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让我们基地里的植物生长得更好呢?

……

激烈的“植物知识大百科”答记者问环节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都调动了起来,持续观察植物的所得知识在分享交流中不断积累。在充分分享后通过“( )是我最爱的植物”等活动,鼓励学生在个人观察和学习范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写作,落实语文要素,体验习作的乐趣。

(四)我是“小主编”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思考与表达,并将这一过程通过系列活动转化为习作的技能,促进其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持续观察记录后,学生将自己记录的观察表和日记成果进行编辑,并制作成个人独特的“植物日记本”进行展示。这一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技能,也在实践中培养了他们整合、编辑、团队协作及沟通的能力。一段段精彩的观察片段,流于笔端。

“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事物的观察日记,我回到家,发现冰箱里还有一个西红柿,于是我决定观察西红柿。西红柿胖乎乎的,像一个爱臭美的小姑娘,身穿大红袍,头上戴着一顶绿色的帽子。切开一看,我惊奇地发现西红柿的中心有一条白白的由粗到细的芯。我把鼻子凑过去一闻,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我和弟弟忍不住咬了一口,酸酸甜甜的,真好吃!我心想,我和弟弟咬过的地方,是不是坏得最快呢? ”

“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地来看西红柿的变化。我拿起西红柿,左看看,右看看,汁水有些凝固了,开始脱水。切口有些软软的,表皮也内卷了,显得无精打采。我用我的‘狗鼻子’一闻,没有了昨天的清香,被咬过的地方还有一股难闻的味道,明天会是怎样的呢?”

……

这四个活动任务看似分散实则独立,它们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互相支撑的系统,共同指向一个统一的学习目标——落实观察日记的写作。设计多元化的活动将整个学习单元巧妙地融入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教学项目之中,通过观察、阅读、讨论、写作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的有机组合,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在融入语文基础知识的趣味性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了实用技能,并加深了他们对实践活动的感知,同时也显著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提供过程性评价工具支撑

评价环节不仅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诊断的关键工具,而且它在整个单元习作教学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了确保教学、学习、评价的一体化,本次习作围绕“观察细致”和“内容准确”进行评改,围绕“基本目标、核心目标、提高性目标”的螺旋上升评价方式,要求学生借助评价量表,对自己和他人习作中认为达到“观察细致”和“内容准确”的部分进行勾画,同时圈画出有问题的地方,对照修改方向进行补充修改。如表1所示,习作评价表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他们系统地回顾、整合所学知识,并在习作中实现自我提升。

利用项目式学习来推进学生的习作教学,对于改变教学模式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较好的推动。但在当下将项目式学习运用于习作教学之中的情况并不多见。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课例探索,逐步建立以此方式为主的教学路径。(作者系厦门市滨海小学教师)

注:[1]朱欢欢.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介绍一种事物”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12):23-25.

时代教育论坛
关注教育热点,分享教育智慧,引领教育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