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靠拾荒建起一座展览馆!

文化   2024-11-18 21:01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完整内容

请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郭炜

节目编辑:张李昕、程涵


村里头的展览馆有故事


有这么一个展览馆,开在普通的村户院墙里,建筑还特别“随意”,红砖黄泥砌墙,墙头上搭着木头顶棚,横七竖八的木头支撑着一片拼凑而成的塑料布,这就是房顶了。馆里没空调,运气不好遇上坏天气说不定还漏风漏雨。



就这还开展览馆呢?您别说,人家不光开起来了,而且来参观的人还真不少。这就是孙德山和他的“革命历史及抗美援朝爱国教育馆”。


孙德山是辽宁沈阳人,1949年,十几岁的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说这是因为国民党和日本人都打过我们,而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所以他要参入。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孙德山还是东北军区警卫二团二连的警卫员、兼后勤三分部12大站的通讯员。之后,他成为了第一批出国作战的志愿军, “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



朝鲜有很多江河,冬天气温能降到零下几十度,要是过江打仗,战士们穿的棉衣都能冻成冰,许多人都冻伤了腿,孙德山也不例外。到现在他的腿下半截还经常是凉的,这都是参战时落下的病根。


除了严寒天气,粮食补给也是大问题。


朝鲜山区里都是土公路,没有哪条路是好的,还都特别窄,更别提敌人来捣乱了。运输线被敌军打得像火龙一样,物资运不上前线,战士吃喝都成问题。孙德山在战场上吃的是炒面,但就连炒面有时候也供应不上,饥寒交迫都不是新鲜事。


在战场上,孙德山既是警卫员也是通讯员,后来还当过驾驶员。多重角色多重任务,也多了不少危险。


1952年他跟随首长去新幕执行任务,在路上遭到了敌机轰炸,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



孙德山轻伤不下火线,继续投入战斗。当时,他还临时被调去押运甲级品,也就是电报机和弹药。他押运了四次,有一回遭遇了敌人,把他的帽子都戳了个眼,幸好人没事。孙德山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任务,立下了三等功。



战场上危机四伏,敌军飞机从头顶飞过,扔下的炸弹随时会落到头顶。孙德山回忆说,有一次美军飞机疯狂扫射,连汽车的大钢板都打了也没打着他,他自己都觉得命大,能在那样危险到极点的地方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但他的团长朱德昌却在美军的飞机轰炸中不幸牺牲了。


那一天,国内运来了粮食,汽车在临时火车站停靠,团长晚上带着两个警卫员去检查物资有没有损坏。没料到空中忽然传来了轰鸣声,巨大的亮光闪现,几架敌机发现了他们,围着车队不断投下冷弹。


炸弹威力很大,能把眼珠都震出来,团长朱德昌被震死,另外两名警卫一个被崩出了肠子,一个炸得腿都飞了,三个人全都牺牲了。孙德山亲手接过他们的遗体,一张白布一个袋子,这是他们留给孙德山的最后记忆。


朱德昌牺牲之前,曾经送给了孙德山一个干粮袋。当时物资紧缺,朱德昌看小孙没有,就把自己的送给了他。没想到这个干粮袋成了朱德昌留下的遗物,孙德山一直好好保存着。


省吃俭用只为历史不被遗忘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停战后,孙德山又执行命令留在朝鲜帮助重建,两年后才回国。


后来,他发现很多年轻人都不太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有一天,孙德山穿着军装、胸前别着勋章出门。路上一个年轻人看见了,过来指着勋章问他:“哟,这是在哪买的?”孙德山听了很不是滋味。他们用血肉换来的荣誉竟然被这样调侃。



为了怀念战友,也为了让大家记住过去那段历史,八十岁那年,孙德山决定要办一个抗美援朝纪念馆。


听说他要办展馆,家里人都觉得老孙昏了头,个个都不支持。可孙德山不管这些。他想着,我不办,谁来纪念那些逝去的战友们?他们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献出自己的生命的,这样伟大的人,后人应该永远铭记。


八十岁老人从零开始办展馆,这事怎么听怎么魔幻,但孙德山做到了。


没有地盘好说,孙德山把自家一百多平米的院子都腾了出来,他和老伴就挤在十多平的小房间里,屋内只摆放着一张床、一个立柜和一台电视机,够住了就行了。


可没钱也是大问题,为了攒钱,孙德山开始去捡破烂。什么工地、垃圾堆、河沟,都是他经常去转悠的地方。


为了凑钱,孙德山还抡过大铁锤砸钢筋呢!当时,有人告诉他哪里哪里有建筑垃圾,他就拿起大铁锤蹬车过去,用大锤把建筑垃圾里的水泥块敲碎,砸出废旧的钢筋去卖钱。他的右手有打仗留下的残疾,但也能使上劲。往往是天还没亮就出门砸铁,哐哐哐地能砸上一整天。


可以说,展馆的一砖一瓦都是孙德山的心血。建筑物料齐全了,他就自己蹬梯子、钉棚子、压砖头。家里人眼瞧着他在梯子上爬上爬下,担心他摔着,只好也来搭把手帮忙。


弄好了棚子,孙德山开始寻找展品、收集材料。他把报纸杂志上有关抗美援朝的内容裁剪下来,整理成册。


复印材料时,他还特意去打听,在家这边复印要一块钱一张,但在沈阳市内如果印的东西多,只要两三毛或者五毛钱一张。所以他专门坐公交车跑去沈阳复印材料,一趟能省个十多块钱。


家人叮嘱他路上买碗面条吃,但孙德山就是舍不得。有吃面条的钱,还不如多印几张纸回来,所以他上沈阳从来都不吃饭。


为了省钱,孙德山和老伴平时舍不得吃穿。吃肉太贵,老两口就一天三顿吃咸菜。吃得少没关系,当年在战场饿着肚子打仗都能活过来,现在有啥不行的?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们还开了一片荒地,种了土豆、青菜、小豆、花生,这样又能省下一笔买菜钱了。孙德山快九十岁时,还保留着每天去菜地干农活的习惯。


如果您去了沈阳市浑南区旧站村的村口,在路边问个乡亲:“你知道孙德山的纪念馆在哪吗?”就会得到热情回复:“就在那个五星红旗高高升起的地方。”您只要沿着那个方向穿过村子的一条小路,便能看到一块大牌匾,上边写着“革命历史及抗美援朝爱国教育馆”。


捡垃圾办馆,提供免费参观


小小的展览馆看起来有些简陋,头顶是铁管和木架搭起的顶棚,用塑料布遮雨,这都是孙德山捡垃圾的成果。


您能想象吗?这小小的一二百平米的地方竟然陈列着一千多件展品,这些都是孙德山一件一件积攒起来的。


孙老向来访的人讲解历史


展馆的墙上四周贴满了和抗美援朝有关的照片,还有一些文字材料。展厅里摆放着几十个玻璃展柜,里边摆放着抗美援朝时的衣服、物品和相关书籍等等。孙德山自己从朝鲜战场上带回来的东西也放在这里。


为了这个展馆,孙德山花光了自己毕生的积蓄,有人劝他收几个门票钱,多少补贴补贴生活。孙德山却坚持一分不收。


2023年,孙德山得到了社会慈善机构的资助,给展馆进行了修整和重建。如今,展馆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抗美援朝战争纪念场所,还是不少单位的爱国教育基地。职工、学生、幼儿园小朋友来过,老兵、游客等也慕名而至。展馆里放着一本笔记本,上边写着无数参观者的感悟,大家写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不要忘记”。



现在,孙德山的这座展览馆已经分别被辽宁省和沈阳市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本人也被评为沈阳市“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还荣获辽宁省“国防教育贡献奖”。



孙德山说,自己活到现在耳不聋眼不花,住院有报销,身体好,也不吃药,心情还是很愉快的。目前展馆仍然免费向大家开放,如果有一天自己没能力管理了,他也愿意交由政府或由公益组织管理,依然向社会免费开放,让这个展馆替他继续给孩子们讲述当年的历史。



编辑:谢佳漫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动听天下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