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来,它改变了无数个“大眼睛女孩”的命运!

文化   历史   2024-10-30 21:00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田洋
编辑:秦雅楠 程涵
小剧场配音:赵熠彤 杰克糖




今年,希望工程已经走过了35个年头,它种下的种子,都结出了怎样的累累硕果?这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


张胜利:靠助学成长 再教书育人



不知道您有没有好奇过,“希望工程”作为成立时间如此之久、影响范围如此之广的公益项目,资助的第一批孩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呢?

要说清这个故事,咱们还得把事件拨回1987年的河北,当年,在河北保定市涞源县城东北70多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太行山、燕山交界之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叫桃木疙瘩村。小村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山峰上,这样的地理条件,生活上的困顿不用我多说相信您也能猜到。

村里常年缺水少电,每逢秋冬干旱,村民们都要步行五里多,去附近的河沟里背水。据说村里原本住着10户人家、30多个人,但因为条件实在太过艰苦,到了2017年,全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前,小村只剩下7户人家仍在“坚守”。


少年张胜利就出生在桃木疙瘩村,当时,他全家的“财产”只有睡觉的床、一个板柜、两个水缸,日常只能用红薯、土豆充饥,还常常吃不饱。

张胜利

村里的小学说是学校,实际上只是用石头、桦树皮、白胶泥土垒的房子,这学校还竟然还不是“全职”的,白天张胜利他们在里面念书,晚上大家会把它当作羊圈用!


1987年,当时的涞源县政协副主席车志忠到桃木疙瘩村考察,他乘坐的车子刚停到村里,就有一群小孩围上来看这稀罕东西。车志忠和孩子们聊起天来,当问到“知道火车怎么跑吗?”孩子们竟然有的说“用马拉着跑”,还有的说是“靠烧柴火跑”,这些天真的想象听着让人心酸。


离开桃木疙瘩村时,车志忠嘱咐这群山里的孩子们说:“好好学习,将来帮你们上小学、初中、高中,考大学。”


1989年,张胜利的家庭生活进一步恶化,4月,他的父亲去世,不久后,母亲也远嫁他乡。这样的情况下,张胜利为了重返校园,只能找同学一起商量办法。

他们想起了2年前造访小山村的车志忠伯伯。于是,两位失学少年提起笔,写了人生中第一封信——


车伯伯您好!我们很想上学,可是家里穷,我爹不让我们上学,我们想念出书来,像您一样做个为国争光的人。



车志忠没有轻视,很快就带着学习资料、教具、小人书等物再次来到桃木疙瘩村,而这时了解的情况,更让车志忠揪心不已:桃木疙瘩村的13个孩子,已经有11个辍学了。


说来也巧,这时候,刚成立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也提出了开展对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救助活动,这个活动也就是后来举世瞩目的“希望工程”。

当基金会到涞源县调研时,车志忠赶忙将张胜利的信转交给了工作人员。

后来,在希望工程助学金的帮助下,张胜利顺利上了初中。可惜的是,因为底子太薄,张胜利未能如愿考上高中,只能背起行囊到北京打工。

直到有一次偶然回村,他发现村里学校的老师走了,便立刻萌发了想要给村中孩子代课的念头,那时候,村里的代课老师一个月只发90元工资,而外出打工一个月最少能赚300元。



但即便如此,张胜利仍然坚持想要给和他有着相同命运的山里孩子一个“希望”,1995年,他在“希望工程教师培训”项目的帮助下,被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录取,学费、吃住都由学校资助。

2年后,他顺利毕业,回到桃木疙瘩村当了代课老师,那时,学校只有5个学生,而他是全校唯一的老师。第二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出资在桃木疙瘩村小学成立寄宿制4年级班,学生一下子多了13名,还另外配了一名老师。更让张胜利高兴的是,此后在学校里,学生吃饭不用再掏钱,而且每顿饭都有肉吃。


如今,当年第一批在“希望工程”里受助的张胜利已经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奋战了20多个年头。为了铭记“希望工程”给他人生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改变,张胜利给女儿取名“张希望”。


而在他的故乡涞源县,已经有26所“希望工程”学校拔地而起。2011年,涞源县实现了高中阶段免费教育。2013年,该县在保定市率先实现包括三年学前教育在内的十五年免费教育。

千万人共筑 传递希望火种



提及希望工程,相信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是那张“大眼睛”小女孩的照片,那么,“大眼睛”背后,又会有怎样的故事?

“大眼睛”的摄影师叫解海龙,曾经是咱北京崇文区文化馆一位热爱摄影的普通干部。从“希望工程”发起时,解海龙就开始关注咱们国家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并用相机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瞬间。


1991年4月的时候,他在大别山老区采访希望工程专题,邂逅了年仅8岁的苏明娟,当时,孩子们正在上课,苏明娟抬起头,那双清澈的大眼睛里面充满了对读书求学的渴望,解海龙迅速按下了快门,从此,希望工程多了一张极具标志性的《大眼睛》照片,后来,这张照片被改名为《我要上学》,受到各大媒体争相转载。



“大眼睛女孩”成了咱们国内家喻户晓的“名人”,希望捐助她上学的社会爱心人士也越来越多。


长大后,苏明娟继续将爱心传递,她刚进入大学,就致信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要求基金会将发给她的每学期900元生活补贴转给其他贫困生,至于苏明娟自己,则靠勤工俭学维持学业。


参加工作后,她又把自己的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后来,苏明娟还拿出积蓄,设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迄今为止,这个助学基金已经参与援建了3所希望小学,救助了80名贫困大学新生。


曾经受助的孩子长大后,希望工程的薪火也获得了全新的传承。如今,苏明娟就职于银行系统,并且同时兼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


苏明娟


1993年7月10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刊载了一个女孩的信件,题为“我终于上了初中”,寄信人是这样说的——


我5岁那年,爸爸去世,丢下我们4个孩子与妈妈相依为命。妈妈身体弱小,只好在街上卖烧饼维持全家的生活。要靠妈妈养活4个孩子是多么困难啊!好几次她都要我回家干活赚钱,我没办法再上学了。我体贴妈妈的艰难,但我是多么想上学啊!我只好天天躲着流泪。就在这个时候,团组织的大哥哥、大姐姐拿了份表格给我填,我成了希望工程的资助对象,每个学期我都能及时得到20元的救助款……我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小学,考上了初中……我得到了救助,能继续上学了,但我身边还有很多小朋友,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不得不中途退学,他们也需要帮助。我真希望有一天他们也能像我一样得到“希望工程”的救助……



写下这封感谢信的孩子叫做林晓莲,如今,她已供职于一个大型企业,成为业务骨干。2023年,已经迈入中年的她向江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了助学金52.5万元,支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



30年前希望工程的受助者,如今成为江西“希望工程’个人单项最多的捐助者。对此,林晓莲女士曾说:“我的人生真的是因为希望工程而改变,如果还没做什么事情,我会很不安。”


咱们前面提到的、拍摄出《大眼睛》的摄影师解海龙也长期为“希望工程”捐款。2005年,那副摄影作品《大眼睛》在北京华辰秋拍会上被拍卖,最终以30.8万元的高价成交。


事后,摄影师解海龙、“模特”苏明娟共同决定,将这三十多万元全部捐给“希望工程”,这笔钱最终流向了雪域高原,在西藏建起一所“大眼睛希望小学”。


在“希望工程”这35年里,值得叙述的动人故事还有许多许多。作为一项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公益事业,它由千千万万人的手托举而成,正如这个工程的名字,它给了许多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儿童一个能够触及的“希望”。


现在,希望工程已完成了让贫困孩子“读得起书”的初衷,它的救助模式也逐渐拓展为让贫困学子上学的同时,更加关注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在物质和精神上进行多方面的持续扶持。


也许有一天,“希望工程”的使命将彻底完成,从历史舞台上谢幕离开。但它在数十年间所展现的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精神财富将一直传承下去,把公益与爱的光芒播撒在每个人心间。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动听天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动听天下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