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完整内容
请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田洋
节目编辑:于达、程涵
诗词吟诵:陈光
中秋节好像是一个特别容易触发思念之情的时候,不信咱们看看历史上,这样的故事还真是有不少呢。
有一首唐诗是这么写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叫《望月怀远》,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张九龄,关于这首诗有这么一个故事。张九龄出生于唐高宗时期,他年纪轻轻就科举得中,之后一路官运亨通,一路升迁最终做到了宰相,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贤相。
像张九龄这样的人,有才是真有才,能干也是真能干,可是跟很多少年得志的人类似,他这样的官员通常欠缺了一点底层历练,容易过于单纯而缺少了一点心眼。
更何况,张九龄当时在朝堂上的对手,那可是以鬼心眼子多而出名的李林甫。
李林甫这个人,那跟人说话的时候都是蜜里调油的甜,可是背地里给人下刀子的时候也是出奇的狠。想一想也知道,张九龄这样的人自然不是他的对手。
果然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起,张九龄这宰相就当得是起起落落。总之到了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因为一次直言进谏,算是彻底得罪了唐玄宗,再加上李林甫的煽风点火,皇帝一怒之下把张九龄直接从宰相贬成了荆州长史,轰出了长安城,直接发去湖北上任了。
就在他抵达荆州的第一个中秋节里,孤身一人的他看着天上的明月,思念起故乡的亲人,种种思绪涌上心头,那滋味肯定是不好受。
诗人一旦心中有了情绪,肯定要转化成笔下的诗句,于是就有了咱们刚才提到的这首千古名篇。这首诗写得是如此感情真挚,以至于后世一致认为它算是望月怀思诗中的名篇。
事实上,这首诗也算是张九龄在迎接自己人生终点前的一首作品了,因为就在短短4年之后,他就在荆州患上了重病。
当他预感自己时日不多时,就给皇帝打了个报告,请求回故乡给先人扫墓,可是没等皇帝的旨意传回来,他就在荆州去世了,得到了一个令人不免唏嘘的人生结局。
有这么一首写于中秋时候的词,估计大家一定都会背,这首词就是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说回这首词本身,不知道各位是不是还记得,这首词前面其实还有一个小序,苏东坡这个人写东西的时候特别喜欢加个小序之类的,就是为了记清楚自己写下文字的背景或者动机。
咱们这首词前面的小序是这么写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就是说丙辰年的中秋节,苏轼通宵饮酒欢庆,喝得酩酊大醉后写下这首词,想念子由。
或许有人会好奇,中秋节思念亲人很正常,可是这苏轼为什么想念的亲人偏偏具体到了他弟弟苏辙呢?
这首词创作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那时候的苏轼正在山东密州担任知州,等于是既远离故乡四川眉州,也远离都城汴梁。在异乡过中秋,思念亲人当然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何况这会儿苏轼的亲人里,就只剩下一个弟弟苏辙了。
另一方面,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感情非常好,我觉得纵观中国的文学史,似乎很难再找出一对兄弟,彼此之间感情之深能够超越苏家兄弟。
后人做过一个统计,在苏轼留下的诗词作品中,以《示子由》、《别子由》、《怀子由》、《和子由》为题目的超过了100首。
至于苏辙留下的诗歌数量和质量当然赶不上他哥哥,不过与之对应的像什么《和子瞻》,解释一句:苏轼字子瞻,还有《怀子瞻》、《寄子瞻》之类的也有一大堆。
更重要的是,苏轼其实并不光是遇见好事想着弟弟,自己遇到困难了,他第一时间也是先想到自己兄弟。
北宋元丰二年,在湖州当知州的苏轼被人陷害卷入了乌台诗案,朝廷派人去抓他的时候,他第一反应是先写一封遗书寄给弟弟,把家里的所有后事都托付了。
被关到大牢里以后,苏轼觉得自己这回出不去了,于是又先后写了两首诗给弟弟,其中有一句是这么写的:“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哥这回八成要死在牢里了,苏轼就盼着能跟苏辙世世代代做兄弟,来世再了结此生尚未了结的因缘。
要不然怎么整个《宋史·苏辙传》里会这么评价兄弟二人呢?说他们“友爱弥笃,近古罕见。”
中秋之夜除了会思念亲人兄弟外,有些人也会想念起远方的朋友。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有一位书法家就把这种对朋友的思念转化成为一封书信,进而有了中国书法史上一幅著名的帖子。这位书法家究竟是谁呢?
在介绍这位书法家之前,我们先来听听他留下的这张帖子上到底写了些什么。
其实这份帖子上一共就22个字,写的是:“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晋 王献之《中秋帖》卷(传)纸本草书
27×1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这就不是一句完整的话,而是从一封书信里挑了22个字出来随手临摹的。而这个随手临摹的人不是旁人,正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而他写下的正是著名的《中秋帖》。
各位肯定知道,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人是东晋时代天下闻名的书法家。大约在东晋太和四年,也就是公元369年,东晋的大将桓温发动了他的第三次北伐,试图从北方的前燕政权手里,收复之前被他们占领的土地。
这次北伐之战究竟打得怎么样,因为跟中秋节没什么关系,我们就不跟您细说了。总之打仗嘛,自然是要调动大批的将领、士兵出击作战的。这次战争王献之其实并没有参加,那个时候他正在东晋宰相谢安的幕府里担任长史。
虽然王献之本人没有上前线,可是他有不少亲戚朋友都跟着桓温出征了。于是在这个中秋之夜,王献之非常惦记他们,就提笔给其中的一位写了一封书信。
以王献之的书法水平,他随手写书信那可都是书法名作呀,所以后世的收藏家们给他这封书信起了个名字,叫做《十二月割帖》。
您要知道,这份《十二月割帖》上的字数可比咱们前面念的多了整整十个字,它读起来可是就有完整的意思了,王献之在信里就问他的朋友:“你们十二月能打完仗回来么?今天是中秋了,本来我盼着咱们能相聚在一起,可惜并没有,我还挺感慨的。你有什么感觉?我现在就盼着大军能凯旋了。”大约就是这么个意思。
王献之的这个《十二月割帖》早就失传了,如今我们能见到的就是这份叫《中秋帖》的帖子,它比《十二月割帖》少了十个字,不过这剩下的22个字是一笔写成的。
后世有人就分析,觉得这是王献之自己抄了一遍自己的书信,从中挑了22个字出来一笔写成。
不过后世也有个观点,觉得这未见其是王献之自己写的。毕竟,一个人没事抄自己的书信干嘛?还是跳着抄的。他们觉得,写这份《中秋帖》的人其实是宋代的书法家米芾。
按说米芾的书法也是天下闻名,如果这真是他写的,也绝对是一件国宝了。不过,有一个人偏偏坚信这字就是王献之写的,别人说什么他都不听!这人是谁呢?
这人来头可大了,他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大家或许知道,乾隆皇帝一辈子喜欢各种古玩字画,他专门在紫禁城里辟出一个房间,起了个名字叫“三希堂”,里面收藏了他心目中最出色的三幅古人的书法作品,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刚才我们提到的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在乾隆心里,《中秋帖》写的语句通不通顺不重要,字好就行,所以您要跟他说这帖子不是王献之的真迹、而是米芾临摹的,我敢保证,他能当场跟您急,绝对一分钟都不耽搁。
前些年,有一首宋词在互联网上特别受人关注,这首词的词牌叫《唐多令》,它是这么写的: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特别是它最后这两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这都快变成网红词了。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时期的刘过。
这首词大约写于南宋宁宗开禧年间。在一个即将迎来中秋的日子里,已经两鬓花白的刘过来到了武昌,他登上了当地著名的安远楼,参加一场与朋友相聚的庆中秋的宴会。
按说这是一场欢乐的宴会,有酒有肉有朋友,还有歌女弹唱歌舞。可刘过偏偏就在酒席上被勾起了思念之情,这又是为什么呢?
刘过年轻的时候,曾经得到过南宋另外一位著名的大词人辛弃疾的赏识,辛弃疾年长刘过十几岁,俩人算是忘年交。
大家可能知道,辛弃疾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南宋朝廷能够从北方金国手里收复失地,然而这个梦想一直无法实现,辛弃疾最终也是郁郁而终。
就在刘过写下这首《唐多令》的20年前,他曾经和辛弃疾在这安远楼聚会。可现如今辛弃疾早已去世,而武昌紧邻长江,江对岸就是金国控制下的土地,这里曾经是宋金双方交战的前线。这让刘过无比感慨:上次来到这里时,自己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可一晃二十年过去了,老友故去、物是人非,自己也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江对面就是几十年来魂牵梦绕却又一直无法收回的旧山河。如今又要到中秋节了,即便酒席宴上歌舞弹唱,可是刘过还是觉得愁闷抑郁的情绪要喷涌而出了,所以他才写下了这样一首听来让人感到哀伤,却又饱含对故土思念之情的词。
说到底,人只有在心中不如意的时候,似乎才更愿意写诗写词发泄感情,真要是春风得意一帆风顺时,反倒可能留不下什么诗词佳作了。
不过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我倒是更希望在这个中秋佳节里,大家都能与家人朋友团聚在一起,多一些快乐,少一些思念。
编辑:谢佳漫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