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中顾老爷子的原型,为抗日组建了一支老人军团

文化   2024-09-11 21:00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完整内容

请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田洋

节目编辑:程涵

小剧场配音:尚远 等


前段时间,抗日谍战剧《孤舟》已经上演了大结局,在剧中,由张丰毅扮演的男主角的父亲顾希形就是苏州当地的名门——顾家的掌门人,他有着一颗拳拳的爱国心,宁可儿子被日军枪毙,也坚决不为日本人做事。



其实,《孤舟》这部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有真实的历史原型可查。这位顾老爷子身上就有苏州名士老张一麐lín的影子。而他在晚年做过的最出名的事儿,莫过于成立了一支老年军团,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那么,又有多少人愿意加入他的军队呢?


从天才神童到爱国绅耆


抗战全面爆发后,当时苏州还没沦陷,郭沫若曾拜访过当时已经70岁的张一麐。二人说到抗战前途时,都认为中国必胜。最后,张一麐对郭沫若说:


哼,有些贪生怕死的人,家乡被人占去了,都想逃亡,我最反对逃亡的!要是将来苏州给敌人占去了,我决与苏州共存亡!


张一麐


您不要以为说出这种话的人一定是一个戎马一生、纵横沙场的大将军,张一麐其实只是一介文人。他出身于苏州吴县,从小就被人称为神童——毕竟12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的主儿,在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只可惜,他的官运不是很好。张一麐当时一直在积极响应康有为的改革,他在家乡苏州创立了苏学会,那可是苏州地区最早的现代社团之一,目的就是推动苏州教育改革。


然而康有为的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很快在列强和朝廷的联合绞杀下失败,苏学会也被迫解散。


之后,张一麐一直在担任袁世凯的幕僚,辛亥革命之后,他做到了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


由于张一麐一直为人正直,不愿意结党营私,所以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北洋派中的非北洋派”,而老袁呢,对张一麐也十分器重,还多次信誓旦旦跟他保证自己绝不会称帝。



张一麐自然信以为真,所以当别人问起时,他甚至说愿意以项上人头担保老袁不会称帝。结果呢?这可真不是打脸级别的羞辱了。 


张一麐一怒之下辞职还乡,试图在故乡组织和平会议,然而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心灰意冷的他从此远离政治,专心于改良农业、保护文化遗址、兴办教育,算是以自己的方式曲线救国。


这样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文人,也很富有生活情趣,他在晚年回忆中记录了卤煮鸡杂等名菜的由来做法,为中国饮食文化添砖加瓦,他还喜欢写诗著文,留下了好几本诗集,文学造诣相当高。


心怀天下,创建老子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儒生,却有着创立“老子军”、替年轻人牺牲的过人勇气,他为什么不甘心以文人的方式抗日呢?


老子军其实是张一麐在苏州时就想到的抗日方法。因为自己已经是古稀之年,他便想着:难道我们这个年纪就不能抗日了吗?他不希望像辛弃疾、陆游那样,老年时只能在梦中杀敌;也不希望仅仅在大后方靠笔杆子抗争,而是想真刀真枪地和鬼子干一仗。


其实,张一麐也不是唯一有这种想法的人。当年和他一样是国民党元老的李根源也这么想。


李根源


李根源,1879年生于云南腾越,他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日期间,他就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他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北洋政府时期,他曾任北京政府陕西省省长、农商总长、署理国务总理等职务。


1923年,他因为反对曹锟贿选而退出政坛,和张一麐一样隐居在苏州,致力于乡村建设。


可以说,有着同样爱国热情的李根源和张一麐一碰面,就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张一麐擅文,李根源擅武,两人合作起来那是相当丝滑,因此被人尊称为“吴中二老”,在苏州地区有着很高的威望。


当日寇侵入吴中地区,两位加起来一百多岁的老人义愤填膺,他们在当地成立了“抗日治安会”,并把成立老子军的想法真正提上了日程,他们想让天下的老人看看,不是只有年轻人才能上战场,老年人同样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子军”这个名……如果光看文字,很容易读成“老子zi”军,怎么听都有点糙……难道它的意思是说参军的人都是爷爷辈儿的,人人都可以自称“老子”了么?


这怎么可能?您想,张一麐他们是什么人?文化人!能起这么粗鄙的名字么?其实,老子军的名字取自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自称,他当年称自己为“小范老子”。


另外,范仲淹本人就是苏州人,历史上他曾经主张改革吏治、推行庆历新政,而且曾经在西北戍边多年,逼迫西夏议和,为北宋争取了多年的太平。


与此同时,他还精选将帅、大力提拔军队将领,使西北军中涌现出了狄青、种世衡等名将,又训练出了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他曾经写道:“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其实,“老子”是西夏人对知州的称呼,小范指的是范仲淹,大范则是指范仲淹的前任范雍,“小范老子”的尊号由此而来。


张一麐与李根源取这个名字,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寄托了他们的革命志向:驱除外侮,恢复中华,澄清玉宇,复还河山!



“老子军”有着属于自己的严格纪律和规章制度,它规定只招收全中国的老年男性,必须年满六十岁以上才能加入,六十以下算是预备军,而且他们是以敢死为终极目标的,成立“老子军”的意义和目的就是为了代替年轻人去死,减少年轻人的牺牲,保存抗日战争的青壮年火种。


他们在宗旨中写道:“少者、壮者前程远大,来日方长……老者忝在父兄,视死如归,是其天职”。


这样的话,即使放在太平年月的今天,听起来仍旧可歌可泣、荡气回肠!那么,当时都有哪些人参加了这支队伍呢?


“老子军”请来了当时九十八岁的马相伯老人为司令官,他的故事咱们之前的节目也讲过。


马相伯


马相伯是复旦大学、震旦大学等近代知名学府的创办人之一,他也是中国近代颇具声望的教育家,做过蔡元培和于右任的老师。


此外,“老子军”的军需长是曾经为抗战慷慨解囊的实业家李恒升,当时他也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


您可别以为这些老人就是虚张声势地瞎咋呼,他们可是有着明确的计划和实施步骤的,例如,他们已经做好了破坏日寇的重军备、使用爆炸物阻击日军等计划,甚至还商议好了如何惩治汉奸。


这支白发苍苍的队伍,就这样在中国即将亡国灭种的战火中显出了挺拔的形状。他们军规严整,旗帜鲜明,俨然就是一支真真正正想要去抗日的军队。


由于张一麐、李根源、马相伯等老人本来就是名人,因此“老子军”刚一成立,名声便震颤大江南北,无数和他们一样年龄相仿、但报国无门的老人积极响应,甚至在封建社会常年被锁在深闺的妇女儿童也想要参加。


年轻人们虽不能加入“老子军”,却也大受鼓舞——是啊,老年人尚且有和日本帝国主义殊死一战的决心和勇气,我们年轻人更应当奋勇争先,杀敌立功!


就这样,“老子军”之风在民国时期热闹了好一段时间,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不过,他们其实没有真正上过战场。毕竟,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真的让一群老人冲锋陷阵,脸最疼的岂不是国民政府?这让国内外的舆论怎么想?难不成中国真没人了?


所以蒋介石在1937年9月亲自致电张一麐,表彰了他们创立“老子军”的爱国热情和勇气,但同时也表示:军事组织应当严整。“老子军”属于民间组织,并不是民国政府的正规军队,因此“军事名称,未可轻用”,就这么阻止了“老子军”的真正建成。


以一己之力支持抗战


“老子军”计划虽然中途流产,但是张一麐、李根源他们的抗日救亡之路却从未就此终结。他们各自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结局呢?


张一麐到达重庆后,开始广泛社交,依旧想为抗日做些事情,因为他与沈钧儒、黄炎培是亲戚关系,同郭沫若又来往密切,还赢得了周恩来的尊敬,一时间声名鹊起,不过,他的性格有多耿直咱们刚才也说了,所以在参政会上,他一直在大力号召团结抗战,指责国民党制造国共磨擦、抗日不力,终于惹来蒋介石的打压威胁。



最终,长期的愤懑导致张一麐患上了急性肺炎,于1943年10月24日在重庆病故,终年76岁。亲属按照他的遗愿,将灵柩从重庆运回苏州,安葬在吴县香山白马岭白马寺后的山坳中。


至于李根源,他后来投入到了滇西抗战事业中。1942年,日军沿滇缅公路突进,侵入云南时,滇西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一关键时刻,李根源挺身而出,他立即上书国民政府,坚决主张在怒江设防,遏制日军东进的企图。


他在上书中全面阐述了坚守怒江防线的重要性,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而这个决定不仅稳定了滇西的战局,更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准备反攻。之后,已经60多岁的李根源亲自前往怒江防线,协助军政工作,组织人员清理废墟,邀请美国鼠疫专家到保山调查疫情,研究防治办法,抑制瘟疫的蔓延。他的这些行动,极大地提振了军民士气。


战后,他又投身于当地的善后重建工作,他向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提出请求,希望在腾冲、龙陵两县境内选择地点,收集、礼葬阵亡将士的遗骸,修墓建碑,祭奠抗日将士。很快,1945年7月7日,腾冲阵亡将士墓落成,定名为“国殇墓园”。 



解放后,李根源受到学生朱德的邀请前往北京,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1965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按照李根源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安葬在了苏州藏书小王山。时光流转,缘分再续,昔日的战友——李根源与张一麐,又都回到了同一个地方——那座曾经并肩战斗过的姑苏城。





编辑:谢佳漫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动听天下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