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骂人,还得是老祖宗!
文化
历史
2024-11-09 21:01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郭炜
节目编辑:夏寒斐 程涵
小剧场配音:田洋等
诸葛亮“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是人生的又一高光时刻。不过有如此功力的不止诸葛亮一个,古代人,尤其是文人,骂起人来不光杀伤力很大,而且侮辱性极强。那么,古人到底是如何做到靠唇枪舌剑“杀人诛心”的呢?
毫不夸张地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祖宗们就已经很会骂人了,甚至还骂出了“经典”。比如在《诗经》中就有一首叫做《硕鼠》,开篇是:“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意思就是,大田鼠啊大田鼠,不要吃我种下的黍,这么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不肯照顾我,我发誓一定要摆脱你,去乐土享福。有人问了,怎么,这人粮食很富裕吗,还辛勤伺候田鼠?养田鼠当宠物就算了,还想让田鼠照顾你?是不是疯了啊!实际上,这里的“硕鼠”说的不是真的田鼠,而是用大老鼠来比喻当时的统治者,骂他们贪得无厌、毫无节制地剥削百姓。![]()
无独有偶,《诗经》里还有一篇用老鼠来骂人的,内容就更直接了:“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翻译过来就是:看那老鼠都有皮,做人怎么能没有威仪?人没有威仪,不去死还干什么?看老鼠都有牙齿,人要是不知廉耻,不死还等什么?看老鼠都有肢体,人要是没有礼教,怎么还不快点死?这么直白,简直都能想象出来他咬牙切齿、骂骂咧咧的样子了。这篇大约也是《诗经》里骂人最露骨、最直接、也是最解恨的一首了,连汉代的儒家学者们都嫌弃这是最为粗鄙的语言暴力。历史上还有人靠“挨骂”出名。如果要说历史上被骂得最狠的几位,明代的洪承畴一定能排上名号。借用当代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话就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对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比较了解的朋友估计知道,洪承畴原本是崇祯皇帝手下一位大将军,东奔西驰、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是当时两大顶梁柱之一。![]()
崇祯十三年,明朝和清军之间爆发了松锦之战,这场战争会成为影响明清前途的关键一搏,征战了十几年的洪承畴却在此时犯下了致命错误,最后兵败松山。消息传来,举朝震惊,就连崇祯皇帝都非常哀痛,下令按照王侯的规格祭奠洪承畴,还亲自写了《悼洪经略文》昭示天下。然而尴尬的事情出现了:松山一战中,洪承畴并没有死,而是被清军俘虏了。更要命的是,经过清军接连不断的劝说,洪承畴竟然降清了,还积极帮清朝出谋划策。从这一刻,洪承畴就开始了他挨骂的悲催生涯。顺治二年,明朝老臣黄道周被俘,清军就让洪承畴过去劝降。黄道周一看见洪承畴就冷笑着说: “呵,洪承畴早就死了,崇祯皇帝还亲自祭奠过,怎么可能还活着?这一定是冒名顶替的小人!”还有更狠的,被人称作明末政治家左懋第出使清廷的时候,洪承畴过去看望他,刚进门就听左懋第惊呼一声:“这是个鬼啊!洪承畴在松山为国捐躯了,现在怎么可能又活过来了?”得,这回洪承畴连人都不配做了。![]()
顺治四年,明朝年仅十六岁的抗清小将夏完淳被俘之后,也不知道清军怎么想的,还是派洪承畴过去劝降。洪承畴念在他年纪小,本来也想放他一条生路。可当他刚说完自己的来意,夏完淳立刻高声反驳:“我听说洪承畴先生是我朝不可多得的人才,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崇祯皇帝亲自悼念,感动整个大明。我把洪承畴当做人生偶像,别看我年轻,但杀身报国,当仁不让!”当时洪承畴本人就在夏完淳面前站着,场面尴尬极了。但没办法,清廷交给他的任务还在那儿摆着呢,只能硬着头皮跟夏完淳解释,我就是你的偶像洪承畴本人。夏完淳听完之后打量了他一眼,嚷嚷的声儿更大了:“不可能!洪承畴早就为国捐躯了,天底下谁不知道?先帝还亲自为他祭奠,哭得泪流满面。你是哪里跑出来的小人,竟敢冒名顶替,玷污他的忠魂?”![]()
洪承畴气得脸都红了,也没想出半句话能给自己辩驳一下。据说洪承畴还在为明朝南征北战、深得崇祯皇帝信任的时候曾在厅堂里挂出一副对联,写着“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以此感谢皇帝的信任,表达自己的忠心不二之情。等他降清之后,有人在对联末尾各加了一个字,成了“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还有一位南明大学士被俘后,又是倒霉的洪承畴过去劝降,他刚走到囚室,就看见大学士在墙上写了两行字:“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这幅对联巧妙的利用谐音,褒扬明末大忠臣史可法,讽刺备受皇恩却投敌仕清的洪承畴。这下好了,洪承畴还没张嘴就已经挨了骂。清军入关之后,洪承畴积极建议满族贵族接受汉化,学习儒家礼仪。然而洪承畴怎么也想不到,原本好心的建议却让自己的处境更加尴尬了。原来,当那些满族贵族真的了解了儒家、接受了儒家的纲常伦理之后,居然也跟明朝的臣子们一样,反过头来认为洪承畴侍奉二主,不忠不孝,名节有亏。估计洪承畴听完之后也很想问问这群过河拆桥的权贵: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这还没完,洪承畴退休在家居然都没躲过被骂的命运。他70岁生日时大宴宾朋,宴席上有一个不到三十岁的白袍书生端着酒杯凑到了洪承畴面前,张嘴就是“吾弟”。旁边的宾客们听了还以为书生喝多了,毕竟洪承畴白胡子一大把,就算您二位有此交情,年龄长幼也不对啊!没想到白袍书生笑着说,这有什么不对的?难道你们不知道吗,当年那个深得皇恩、发誓保卫大明的洪大将军早在抚顺战死了啊!现在坐在这里的洪承畴应该是当年洪大将军的转世,如果这样算,他到今年也不过二十岁嘛。这位理不直气也壮,把刚刚还被宾客捧得有些飘飘然的洪承畴说得面如死灰,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件事过后,洪承畴一病不起,没几年就一命呜呼了。最后还是乾隆皇帝给洪承畴盖棺定论。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皇帝下令让国史馆编纂明朝《贰臣传》,专门点了洪承畴,钦定为“大节有亏”之人。如果洪承畴泉下有知,肯定恨不得自己早在松山一战就死了算了,也不至于里外不是人,留下个千古骂名。![]()
如果说这些人是用反讽让人无地自容,那下一位的手段就更高明了,甚至当事人都不知道自己是挨了骂,这又是怎么回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咱们也很熟悉,就是民间故事中“铁齿铜牙”的纪晓岚。相传有一次纪晓岚到某座村落的庙里观赏佛像,寺庙里的和尚是纪晓岚的狂热粉丝,这次终于见到了偶像,缠着纪晓岚想让他留一副墨宝。纪晓岚听说之后也没有推辞,稍加思索便挥笔写下了一副对联:“日落香残,扫去凡心一点;炉寒火尽,需把意马牢栓。”僧人一看,对联写出了寺庙的日常,给人一种恬淡祥和的感觉,很有点“世事起伏不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追求平淡”的劝诫意味。和尚拿到偶像的墨宝之后喜不自胜,当天就找来工匠,把对联刻在了楹柱之上。几个月的时间过去,这天有位秀才来到了寺庙里,一抬头看见对联上的书法很像是纪晓岚的风格,就询问了旁边的僧人。僧人颇为自豪地告诉他,没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的真迹。怎么样,羡慕吧?![]()
秀才听完之后又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对联,忽然放声大笑,连眼泪都快笑出来了。僧人被他吓了一跳,怕他突然犯了什么恶疾,连忙上前询问。等秀才笑够了,才指着对联说:“你被纪晓岚戏弄了!”原来,这副对联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而是一副拆字联。上联“日落香残”,是“香”字去掉“日”变成“禾”,“扫去凡心一点”就是把“凡”中间的点去掉变成“几”,两个部分合在一起是“秃”字。以此类推,下联“炉寒火尽”,把“炉”去掉火字旁是“户”字,“需把意马牢栓”,再在旁边加个“马”。上下联合起来就是“秃驴”两个字,这副对联又是写给寺庙里的和尚的,什么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不得不说,古代文人这种拐弯抹角还引经据典的骂人方式,不带脏字却“毒”出天际,让人挨了骂都不知道如何回嘴,真是得把人憋出内伤来。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句:论骂人,还得是老祖宗!![]()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