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和平解放的背后,是八千人撑起的隐蔽战线

文化   2024-10-08 21:00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完整内容

请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郭炜

节目编辑:庞宇佳、程涵


在中国历史上,不战而胜的经典案例那是数不胜数,那近代历史上,有没有什么典型案例呢?今天我就来给您讲一个!它就是1949年初的北平和平解放,后来也被称为“北平方式”。



说起这段故事,人们最先想到的通常是当时驻守北平的傅作义军团,出面商谈的林彪、罗荣桓以及聂荣臻等解放军代表,又或者是两位地下党员,也就是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和秘书阎又文。


但您可能没想过,除了他们,北平的隐蔽战线上,还有数以万计的同志为这次解放付出了努力。就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间,敌人的工厂便可能灰飞烟灭。


军工厂里埋伏着地下尖兵


说起解放前北平城中的地下党员,用杜甫老先生的一句诗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那真叫如春雨般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们渗透在北平的各行各业,甚至在一些打着“国民党”旗号的厂子中,都有地下党组织的身影。那么当时,北平城内到底有多少地下工作者呢?


国防大学的的夏一东副教授曾经这样介绍:



拥有了如此雄厚的力量,那地下党能做的事可太多了。比如在平津被服总厂,就潜伏着近百名中共地下党员,他们的存在,让这个敌人高度重视的后勤组织几乎报废。


怎么说呢?原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就将日军设立在平津地区的十几家军需被服厂收为己用,算上临时工差不多有大几千名工人,配合上先进的设备,理论上的效能是相当高的。


我党一早看出这座工厂的重要性,于是在抗战时期就派人打入内部,建立起了地下党组织。在国民党接收后,更是不动声色、长期潜伏,终于在1949年初,使党员规模达到了97人。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消磨敌军的军需保障能力。


比方说在裁剪部的,只要稍微把样板扩大或缩小一点,让裁出的衣服不合身,就必须返工甚至报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的原材料。


而缝纫部呢,一方面是偷工,把衣服做糙一些,另一方面则是减料,比如做棉衣时少絮点棉花多塞点石子,这样做出来的衣服,想耐穿都难!


最后到了包装车间和成品仓库,咱们地下党的同志也有损招儿,就是让工人在打包时故意打得很松或是很紧。这打松了的,往往运到一半就散了,而打紧了的呢,则可能勒坏衣领或是压裂扣子。总之,这么“一条龙”地实施下来,出厂成品中至少有三成是穿不了的。


可到了追究责任的时候又搞不清具体是哪个环节出的问题,于是到最后就只有国军部队的军需官来背锅了。


咱们组织都已经深入到了生产线的各个部门了,那外面打探不到的一些情报不就唾手可得了吗?比如敌人在什么时候做了多少件衣服、这些衣服又被运送到了哪里、交给了哪支部队,这些信息完全可以分析出敌军的驻地、兵力和未来的行动部署。


敌人估计做梦都想不到,他们绞尽脑汁保密的情报,居然会从自个儿眼皮子底下的服装厂泄露出去。


同一时期,在北平七十兵工厂内,地下党也在采取各种办法破坏敌人的军火生产。比如造榴弹的时候,他们故意多放或是少放炸药,装反引信让内部组件接触不良,造成废品。


还有的工人在保证重量合格的情况下,改变了枪榴弹内的炸药和铅弹比例,让它在实际使用中时,爆炸距离和时间双双缩短,这样既炸不到咱们的解放军,还有可能伤到敌人自己,工人还给这种枪榴弹取了个外号,就叫“快丸弹”。


烧火工在这些流程中都有搞事情的空间。于是,地下党隔三差五地就烤出一波不合格产品,不是太焦了就是太湿了。最后干脆不小心给木料来了个过度加温,把国民党的设备都给烧着了。


由于缺乏能用的木柄,军工厂原定的生产任务最终只完成了不到1/3。


情报获取无所不能


1946年底,北平发行了一份名为《平明日报》的新报纸。从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家再低调不过的民营小报,可只有少部分人知道,它背后的东家其实是“华北剿总”的司令傅作义。



于是《平明日报》问世后,我党立刻委派多名地下党员潜入其中。其中一位名叫李炳泉的人,更是通过表兄的关系,出任了采访部主任,并将纪刚和李孟北两位同志,以记者招聘的名义引入了《平明日报》。



有了这层身份作掩护,纪刚和李孟北很快就领到了由国民党北平警备司令部稽察处发放的记者采访执照。


您别小看了这份执照,有它在,不仅能免于敌人的各种检查,哪怕在宵禁和戒严的时候,也可以随意进出各种地方、不受盘问,妥妥的一张“护身符”啊。


话说在1948年10月15日,锦州正式解放,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战局急转直下。


几天后,在北平西郊总部,傅作义突然召开了一个非常机密的小型军事会议。这事儿让地下党员刘时平探听到后,他赶紧以同乡叙旧为由,拉上国民党一个叫鄂友三的中将旅长喝酒聊天。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鄂友三说话都有点嘴瓢了,可刘时平却十分清醒,在他的步步追问下,鄂友三终于透露,原来傅作义已经接到了蒋介石的命令,要趁着石家庄空虚,去端共产党的老窝。


于是,刘时平立刻联系到咱们刚才提到的《平明日报》的采访部主任李炳泉,第二天一早两人就以记者身份,分头前往西直门火车站和涿州等地,名义上是军事采访,实际却是为了验证敌人是否真的在调动兵员和物资。


在消息确认后,他们立刻开始搜集情报。当天晚上,就将一份“傅部偷袭石家庄”的绝密电报发往了华北城工部。


结果,傅作义人还没到石家庄,新华社就已经发表了数篇由毛主席亲自撰写的揭露傅部“偷袭”阴谋的新闻评述。这下,敌人的算盘不仅落了空,更是在大庭广众下被啪啪打脸。


“六必居”曾是暗战的主要阵地


记者地下党在敌人身边与狼共舞,其他各行各业中的地下党也没闲着,他们千方百计、因地制宜地在各自的战线上开展着隐蔽斗争。


北平城著名的酱菜老字号“六必居”,就是油盐业中党员人数较多、力量也最强的一家,那么党组织为何会在众多店铺中选中“六必居”呢?



解放前,北平有大小油盐店铺1650多家,工人两万多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劳动条件极为艰苦,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榨,因此翻身做主人的意愿极其强烈。


同时,这类手工行业为了保证工艺不外传,长期以来贯彻着只接受亲友、同乡入行的规矩,所以内部十分团结,而且大部分工人都来自河北解放区周边,内心普遍认同和支持共产党,非常利于地下党同志开展工作。所以说,“六必居”能成为党的秘密联络站是必然的结果。


据当时的地下党员回忆,如果有外边的同志来北平,一般都会先到六必居柜上找人,见面先问“贵姓?”然后再问“你带什么东西?”如果是自己人就会说“带点火柴或……”一般到这儿,柜台上的人才会把来人领到后面密谈。


六必居这种油盐店的后场既是工人的劳动场所,又是生活场所,尤其一些制作酱菜和酿醋的地方,那是又潮又脏,还充斥着各种调味料混合在一起的酸咸味,所以资本家和警察特务们一般不会想到去这里检查的。


于是,地下党们或在后场交接任务,或躲进醋房中密写材料,安全指数都是相当高的,更不用说外头还有积极分子帮忙放哨望风呢。


而六必居的另一大好处,便是这里人员往来频繁,有送料取货的,有产销购物的,还有工人家属来探亲住上个三五日的。


在外人眼里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也正好为传递和输送情报创造了环境。每当需要向上级报送材料时,地下党同志就会买一张当天的北平报纸,把材料夹在其中,送到六必居,多年下来,几乎从未引起过敌人的怀疑。


当然,六必居等民营企业能成为避风港,也离不开咱们党在警界做出的努力。


1946年,中共北平地下党设立了警察工作委员会,顾名思义,就是致力于在北平警界发展党员,建立组织。


这些秘密党员往往不是身居高位的署长、局长,而是工作在一线的普通警员,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片儿警”。


他们虽然看起来权力不大,但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这些力量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比方说有一次,前门车站警务段接到通缉,说某次列车上有从张家口到北平车站接头的共党,情报具体到对方长相如何、穿着如何,还锁定在了一位女同志身上。



这么细节的消息,只要有心,想找到人不是难事。可好巧不巧,这通电话被警察局中潜伏的地下党员许文彬接到了,他立刻赶往车站,抢先接到这位女同志,把人安全护送出站后,才跟警务段长汇报了上峰要求通缉的情况。您想这会儿还到哪儿找人去呢?


当然,在北平的隐蔽斗争中,默默无闻却无私贡献的同志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每一次付出都如同在织就一根强韧的丝线,最终形成了北平幕后的巨大暗网。我们既应该铭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但也不应忘记那些曾在基层勇敢战斗过的“无名英雄”。





编辑:谢佳漫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动听天下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