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前,松辽平原上有这样一群孤勇者

文化   历史   2024-09-26 21:00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郭炜

节目编辑:程涵




话说在60多年前,在一片荒凉的旷野里,有一群人正在艰难地前行,其中就包括今天的工程院院士翟光明,他们在寻找一样东西。


翟光明


突然,他的一个同事发生了意外,其实他受的伤并不足以致命,如果能及时赶到医院救治,也许连后遗症都不会留下。然而茫茫荒野,去哪里找医院呢?最后,这个同事生生地疼死了。


那天夜晚的黑暗犹如在场所有人所为之奋斗的事业——好像他们付出了所有的青春甚至热血,也看不到一点回报。


不断寻找 坚信中国有油田


那些人寻找的正是石油。因为一直以来有一种观点,中国是个贫油国,而得出这种结论的,是那个时候全世界都公认的、技术最先进的美国。


那个时候有个公认的学说,就是海相沉积的底层才能产生油田。因为当时世界上所有形成大油田的地层,史前几乎全都位于海洋中,而中国所在的地区,在同一时期的沉积层都是在陆地上的,所以美国人认为在中国这种陆相沉积中不可能找到大的油田。


其实,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石油的国家,早在3000多年前的《易经》里,就记载了“泽中有火”、“上火下泽”等文字。


当然,在冷兵器时代,石油最大的功能莫过于杀伤敌人了,这个时候,它叫“猛火油”。尤其在北宋时期,还建立了武器研究所——“猛火油作”,就是研究猛火油的作坊的意思。那里研制了大量以石油、沥青、火药为基础的武器,比如宋朝版的燃烧弹、喷火器等等……


猛火油柜复原图

这似乎给人一种感觉:中国好像不缺石油啊!对!“古”人是用得挺来劲的,毕竟做点灯、做点燃烧弹能用多少油?但到了近代,工业革命来了!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汽车、轮船、飞机可都被发明出来了!可以说,对石油的消耗量,古今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那个时候的中国,靠老祖宗发现的石油资源,已经完全不够了,只能长期依赖进口,直到解放初期,全国也只有几座产量低微的油井。


中国的石油人跑遍了全国的各个角落,仅仅1958年一年,他们就找到了22处油田,只可惜,这些油田的储油量都很少,完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然而即便如此,中国的石油勘探者还在靠着一股信念顶着:中国一定不贫油!他们哪儿来的底气呢?


这底气来自咱们国家老一辈的地质学家。

1921年,地质学家翁文灏、谢家荣到甘肃玉门作石油地质调查,第二年就发表文章指出玉门石油有开采价值。1923年,地质学家王竹泉到陕北调查石油地质,1932年他又与地质学家潘钟祥再次前往陕北,考察扶施和延长两地的地下油层情况。


这些调查都证明,咱们国家这种陆相沉积的地质特点也可以像海相沉积那样生出石油!因为陆地湖泊里的生物沉积,也能像海洋中的生物一样,经过一定条件的地质演变后,形成大油田。

1928年,地质学家李四光在《燃料的问题》一文中也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


1955年,人们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这不仅是在中国大陆上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更重要的是它初步证明了陆相生油理论的正确性。

失望中觅新生 发现岩芯


此时,中国的石油工业出现了一个领军人物,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独臂将军”余秋里,他在1958年由周恩来推荐成为了石油工业部部长。


余秋里在冷湖油田职工大会上讲话


上任后,余秋里曾前往中南海向毛泽东汇报工作,临别时,毛泽东还对他说:“你如果缺干部,可以指名要,军以上干部你愿选谁就选谁。”就这样,余秋里带走了康世恩等人,并招募了数十万石油大军,开始了查勘石油的准备工作。


紧接着,他就迎来了个好消息,原来,四川的三口相距200多公里的探井相继喷油,专家们分析认为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大油田,消息传开,石油工业部大楼一片欢腾。


余秋里在四川川中地区观看油田喷油


然而,就在人们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地质专家却发现了问题。原来,那一地区的油层情况比较特殊,碰到裂缝多的地层,石油就高产,如果碰不到,油就出不来。以致于、当时那附近虽然有七个油气田,可年产量却只有十万吨。


所有人都无比挫败。与此同时,人们还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98%的原油产量和60%的原油加工都在西北的四个省区,而90%以上的石油消费量却在中国东部地区,您想想,就算四川这边真开出了大油田,把这些石油从西运到东,这运输费得多少钱? 


于是,余秋里作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决策,那就是:将石油勘探的战略重点放在东部,使我国的原油生产、加工和消费就近结合起来。大家勘察过几个地方之后,一致认为松辽平原的条件最适合进行进一步勘探!而这个任务就交给了32118钻井队。



这支钻井队来历可不一般,它的班底其实是由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集体转业过来的石油工人。


要知道,60多年前松辽平原的冬天比现在还要冷,严寒中,32118井队钻成了第一口基准井,井深1879米,穿过可能蕴藏石油的白垩纪地层,到达了盆地基地的古老岩石上,但是一无所获;接下来是第二口基准井,也只是发现了少量的油气,没有什么开采价值,人们的心情再次跌到了谷底。


都说事不过三,第三口基准井的选址,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经过地质技术员的精密勘测和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终将第三口基准井的井位定在了大同镇高台子,设计井深为3200米。


1959年7月一个普通的清晨,是钻井队实习技术员朱鼎科一生的记忆中最美妙的时刻。原来,他们在起钻后找到了一块棕褐色的含油砂岩,这可是松基三井有油的又一个有力证明! 


克服万难 见证油田面世


当年那块曾经让朱鼎科激动万分的岩芯,现在收藏在大庆油田的岩芯库里。而那个库中最珍贵的藏品之一就是松基三井的最后一段岩芯,它取自1380米的地下,在当时,这段岩芯还引发过一场激烈的争论。发生了什么呢?



原来,为了确认这段岩芯是不是打到油层的证明,中国专家专门请来了苏联的院士,请他帮忙判断,结果这位院士坚决不同意这种推断。


如果按照苏联专家的说法打到三四千米的深度,那还得打至少一年的时间,可时局不等人啊!当时的中苏关系已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咱们现在自然知道之后发生了什么。中苏关系一旦破裂就意味着,中国从国外进口石油的唯一通道即将被堵塞——留给勘探队的时间不多了。


于是,经过余秋里的批准,勘探队决定:立即完钻,固井试油!所谓试油,就是利用一些技术手段,使油井处于临时生产状态,看看是不是真的能打出油来。


然而试油并不顺利,十几天过去了,竟然看不到一点油花。这第三口井,眼瞅着也变成了死井,所有人都很沮丧。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有人发现,井底有很多水,会不会是水太多了导致油出不来呢?于是,大家开始想尽一切办法把井里的泥水都捞了出来,这一捞完,发现井上面空出了300米,好么,这水是够多的!而捞到最后,人们发现水里已经带油花了!


1959年9月26日下午四点,当8毫米的油嘴打开后,一条巨大的油龙射向高空,它穿越了千米地层,在阳光下散发出浓浓的油香!现场沸腾了,所有人像发疯一样地狂欢、拥抱!



直到今天,那历史性的一刻还在被人们一遍遍的温习着,因为松基三井的所在地是黑龙江省肇州县的大同镇,1959年又正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在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的提议下,新发现的这座油田被定名为大庆油田。


为了在短时间内将储量巨大的油田开采出来,一场大庆油田的大会战打响了!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退伍军人来了;包括王进喜在内的各个油田的精兵强将来了;那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在全国叫响了……


后面的故事,我们也就都知道了:大庆油田作为中国第一个特大油田,结束了整个国家的油荒历史,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新纪元。


而这一切成绩,都是从那口松基三井开始的,不,应该说是从地质勘探队员在茫茫荒原上行走开始的,更确切地说,是从中国的地质学家大胆推翻“中国是贫油国”的论点开始的……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他们永不放弃的精神和顽强的干劲儿,将永远不会被共和国忘记。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动听天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

动听天下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