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完整内容
请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郭炜
节目编辑:程蕊民、程涵
小剧场配音:董珂、赵熠彤
今天我们的主角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院士。相比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他的名字少有人知。那他究竟为我国核事业做过哪些杰出的贡献呢?
1999年9月18日江泽民授予理论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彭桓武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从清华到留学深造
彭桓武打小就是个神童,智商超群,别人还在学说话的时候,彭桓武已经能熟练使用四则运算了。
1931年秋天,16岁的他便被清华大学录取。在清华求学的日子里,彭桓武一刻也不曾浪费,这一学就是七年。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彭桓武被迫终止了尚未完成的研究生学业,受邀到云南大学教书。第二年,凭借过硬的专业实力,他作为清华大学“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生被派往英国。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英国剑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同时向彭桓武伸出了橄榄枝,但彭桓武果断选择了爱丁堡。因为那里有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思·波恩。他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曾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当之无愧的学界翘楚。
彭桓武留学的目的也很纯粹,就是去做研究的,当然要选择最好的老师。而他在英国的表现也十分的惊艳,短短几年时间,不仅拿到了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同时还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认可。
1940年 彭桓武在爱丁堡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1941年,在玻恩的推荐下,彭桓武前往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著名科学家埃尔温·薛定谔领导的理论物理所工作。
不久之后,便和当时的同事海特勒、哈密顿合作,发表了轰动一时的HHP理论。
“回国不需要理由!”
早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彭桓武就有了回国的念头。当时正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席卷整个欧洲,中华大地也被日军残忍蹂躏,眼见祖国遭受的屈辱和苦难,彭桓武心急如焚,回国的念头越发地强烈,但是由于欧洲战事紧张,一直未能成行。
当时钱三强与何泽慧两位科学家正在法国巴黎深造,彭桓武特意绕道过去,与二人见面。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提到祖国的现状,三个人悲从中来,他们相约,一定要想办法回国,为祖国做事!
时间一晃来到了1947年底,彭桓武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当时国家向很多留学在外的科学家们发出邀请,动员大家一起回来建设祖国,收到消息,彭桓武率先回到祖国,他是第一位在国外获得教授职位回国的理论物理学家。
当时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和云南大学都向他发出了聘书,但是彭桓武却选择了相对偏远的云南大学,一来他之前曾在这里任教,很有感情,二来,云南远离政治漩涡中心,可以静下心来治学。
解放前夕,云南发生动乱,教学活动被迫中止,而此时的北京已经和平解放,彭桓武便辗转回到了母校清华大学任教。与此同时,一个新的任务,也落在了他的肩上。
当时中苏交好,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决定大力发展核事业。
1955年10月,彭桓武以特派实习生的身份前往苏联,学习核反应堆理论。可以说,他是最早的一批接触核理论的科学家。
50年代,彭桓武(前排左3)及同事与苏联专家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不久之前,在法国深造的钱三强夫妇也回国了,1956年,在钱三强的牵头下,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
彭桓武立马积极响应,全力支持。然而由于经费紧张,设备短缺,大家只能到旧货市场找零件,彭桓武更是因为翻天桥的垃圾桶,被警察当成小偷给抓进了局子。很难想象,这个衣衫褴褛、当街掏垃圾桶的男人,几年前才被评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多年以后,有人问彭桓武,说:“当年您已在英国学术界有了极高的声誉与地位,为何还要选择回国呢?”
彭桓武回答:“你应该问为什么不回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学成回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学成不回国才应该问个为什么,我是中国人,我有责任利用自己的所学之长来建设国家,使它强盛起来,不再受列强的欺负。”
众志成城 研究“两弹”
然而,中苏关系突然破裂,无奈之下,我国只能硬着头皮改为自主研发。面对这个困境,彭桓武又做了什么呢?
1961年春天,一大批科学家被抽调到了北京第九研究所,接手苏联专家的核武器研制工作,这其中就包括彭桓武。
随后,在钱三强的动员和组织下,一大批在国外的优秀科学家们,纷纷返回祖国,“两弹一星”天团的23位成员陆续到位。
老实说,虽说彭桓武曾经去苏联学习过,但是却没做过原子弹,不知道这玩意儿是怎么个原理,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唯一的参考资料,就是当年苏联专家口头讲述的原子弹教学模型,但他依旧迎难而上,努力搞清原子弹的爆炸原理,和它背后的物理规律。
在彭桓武等人的努力下,1964年10月,伴随着“轰”地一声巨响,西北荒漠上空中腾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可以说,彭桓武是原子弹和氢弹理论设计当之无愧的领导者,但对于这一点,彭桓武总是说,自己就像是门口的石狮子,只是起到一个掌舵的作用,因为他留过学,见过大世面,所以能帮着把把关,实际上的工作,都是别人在做。
而对于造核武器这件事,彭桓武的初心也始终如一。多年以后,当有人问他,如何看待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这之间的微妙关系的时候,彭桓武坦诚地说:
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原子弹和氢弹的任务完成后,彭桓武作为理论设计的领导者,却选择功成身退。这又是为什么呢?
1972年,彭桓武认为自己顶替苏联专家的任务已经完成,于是默默地调离了岗位。“两弹一星”接下来的事业,就留给年轻人去继续完成了。彭桓武就像个领头羊,需要的时候他就上,等上了轨道,就放手交给年轻人去做。
1978年5月,作为理论物理学的奠基人,彭桓武受命建设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继续为国家培养科研力量。他的研究室学术氛围永远活跃开放,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自愿合作。无论谁有想法,都可以上黑板讲述,他总是愿意将机会留给年轻人,从不自视甚高,他相信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因此,当理论物理所上了轨道之后,彭桓武便又主动辞去了所长的职位。
1984年,彭桓武获得了“原子弹、氢弹研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然而,当大家把奖章送给他的时候,他竟然拒绝了,并表示:“这是集体的功勋,不应由我一个人独享。”
这枚奖牌后来被放在研究所,让所有参与的科学家们共享这项荣誉。他曾提笔写下:“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1984年,彭桓武将自然科学一等奖奖章捐赠给理论物理研究所,并题词。
1995年,彭桓武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拿到了一百万港币的奖金。
出人意料的是,彭桓武转头就用这笔奖金设立了一个叫“彭桓武纪念赠款”的项目,将这笔钱分别赠给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同事们,这些同事们常年接触核,导致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损伤。拿到钱的大概有三十几位,分到每个人手上大概是3万港币。要知道,在1995年,3万港币算是一笔巨款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学术以外,彭桓武生活中也是个非常温柔的人。他43岁的时候,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36岁的医生刘秉娴,两人携手婚姻十九年,夫妻恩爱,相敬如宾。
后来妻子先他一步离世,彭桓武痛不欲生,足足昏迷了7天。之后他没有续弦,并将爱妻年轻时的照片挂在卧室的墙上,就好像她一直陪伴着自己,从未离开。
实在觉得难熬的时候,就为亡妻写诗,来表达思念之情,剩下的时间,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学的研究中。
他就这样孤身一人,生活了三十年,当被人问到,这三十年是否感到孤独时,彭老的回答是:我不孤独,我有物理陪伴着我。
2007年2月28日,92岁高龄的彭桓武先生在北京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他将器官捐献给了医院,并将自己的积蓄50万元,捐赠给了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他在遗嘱中写道:丧仪从简,不举行任何会,骨灰与亡妻合并,归返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10月6日,国家天文台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而这一天,刚好是彭桓武先生82岁生日,为表纪念,国家天文台将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彭桓武星”。
如今,彭桓武先生虽然已不在世,但他的精神,会像那颗星星一样,一直遥望看护着他深爱的祖国。
编辑:谢佳漫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