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郭炜
节目编辑:高婷婷 程涵
诗词吟诵:田洋
儒学世家 从小多才多艺
仕途不顺 厌倦官场
咱接着前面提到的话题,再来说吴承恩的伯乐。
二十六岁那年,吴承恩遇到了他生命中重要的伯乐,淮安新上任的知府——葛木。
葛木一到任上,就拆毁了冗余的祭祀庙宇,创办了龙溪书院,招收生员,大搞文教事业。不仅如此,他每个月都会定时去书院亲自上课。这么一个重视教育的官员,自然很珍惜有潜力的人才,他很快就发现了吴承恩,并把他招进了龙溪书院学习。
按理说,吴承恩接下来就该发奋读书,随即功成名就,一路飞黄腾达了。然而,故事的走向却有点不一样。
吴承恩人生的分岔是从科举开始的。准确的说,是从科举不第开始的。
二十八岁那年的中秋节,吴承恩与一众好友、同窗们一起,第一次去南京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试时,吴承恩认为自己准备得很充分,他信心满满地挥毫答卷,然后等待着放榜日的到来。但乡试的结果完全在他的意料之外。几位同窗都中了举人,榜上独独缺了他的名字。
郁闷了一阵子之后,吴承恩重整旗鼓,再次备考。三年后,三十二岁的他再次去往南京参加乡试。但结果却是再次铩羽而归。又是一个秋天,又是三年的寒窗苦读幻作泡影。
吴承恩不甘心。他不甘心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不甘心满腹才学无用武之处,更不甘心让世道继续暗无天日下去。但他的挫败却没有结束。
在后来的十几年里,他又连着参加了五次科举。每一次,他都满怀希望、全力以赴。文章更是一次比一次写得更好,但仍然是一无所获。
在二十多年的奔波里,他终于明白了:不是自己的文章不行,很可能,就是因为文章“太行”了?他的文章针砭时事,直中要害,对上位者也毫不留情。如果在清明盛世,这便是直谏的能臣,但在腐败黑暗、奸佞当道的明末官场里,正直与清白却是行不通的。
人至中年的吴承恩,已然明白所谓的康庄坦途在哪里,他也知道坦途该怎么走,但是他拒绝了。
44岁那一年,吴承恩终于考上了。但在当时,他既没有强硬的权力作靠山,又没有雄厚的金钱来打点,只能在北京当起了北漂,被动等待朝廷分配官职。
四十八岁那年,吴承恩去河南新野当了知县。上任后,他立刻就践行了自己的为官理念。
他为百姓修缮房屋、兴修水利,大力鼓励教育,成为了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在明朝中后期的腐败官场中,吴承恩依然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然而,这份坚守也很快给他招来了祸患。
五十三岁的时候,吴承恩被调到浙江湖州的长兴县当起了县丞。一开始,吴承恩的日子还很快乐。一方面,他离老母亲很近,照顾着方便。另一方面,浙江人杰地灵,许多诗人画家都在这边活动。虽然物质条件贫乏,但和好友谈天说地、纵情诗酒,也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
吴承恩任县丞时县衙旧址
然而,没过多久,长兴突然遭遇了大旱,很多百姓颗粒无收。吴承恩一门心思都铺在老百姓身上,忙着筹粮赈灾,却忽略了一个差点把他害死的人——他就是皇上派来视察旱情的按察使,说白了就是钦差。
因为没能及时得到吴承恩的迎接,又或者是没收到贿赂,按察使就怀恨在心,摆了吴承恩一道。他回去汇报说:吴承恩在这次旱灾里贪污受贿,金额巨大,情节恶劣。在明代,官员贪污罪判得是很重的,吴承恩就这么被下了大狱。
当地老百姓不干了,他们都自发跑去县衙集会请愿,给吴承恩求情。吴承恩在吏部任职的好友也特意赶过来帮忙和按察使辩论。
最后,因为查无实据,吴承恩出狱复职。然而,还没等吴承恩处理完赈济灾民的扫尾工作,他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了。
接连的两次打击让吴承恩心力交瘁,他彻底厌倦了官场的权力斗争,甚至已经准备辞官。没想到,还没等他提辞职,他的职位又有新的调动了。
作为一个“补缺”的官,他被调去了湖北蕲州的一个藩王府,去做纪善。这个职务还算不错,类似于王府教师,主要职责就是给藩王讲解一些礼法知识,比较边缘化、也很清闲。
告老还乡 一生写进《西游记》
两年后,顺理成章地,吴承恩告老还乡。
他决定要写一本小说,把所有的一切,都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下来。他的抱负,他的遭遇,他的梦想,他的襟怀,还有心中的那口始终难抒的气,都要统统写下来。
其实,写小说的念头,吴承恩几十年前就动过。早在他年轻时,就参考唐代的《酉阳杂俎》、《玄怪录》这些小说,写了短篇志怪小说《禹鼎志》。正如吴承恩自己说的:“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写《禹鼎志》的时候,吴承恩还没有经历过屡次的科举失利、也没有感受过生活的清贫寂寥,更没有看过奸佞小人的丑恶嘴脸。但现在,写《西游记》的他早已历尽千帆。
明代西游记插图
生活赋予吴承恩苦难,但也给予他无尽的灵感。那些曾经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都变成了他写作的资源。甚至可以说,吴承恩是把自己写进了书里。
《西游记》里的地名和场景,在他的生活里都能找都对应。
比方说,您还记不记得《西游记》里有个黑风洞,洞里面住着个偷袈裟的黑熊精?其实,黑风洞的原型,就是吴承恩在浙江任职的时候在太湖附近发现的。
一开始,吴承恩是为了私访暗察,了解民情,无意之间就走到了一个叫清风洞的山洞里。调查民情的过程中,这个山洞给吴承恩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干脆在小说里把清风洞改成了黑风洞来写。
他告老还乡之前在湖北蕲州的经历,也和西游记里的设定对得上。《西游记》里有个玉华国,当地的城市样貌、风土人情、方言俚语都和蕲州十分类似。其实,吴承恩对蕲州的感情也很深。在去世后,还特意以自己“荆府纪善”的职位下葬。
吴承恩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游记》的“孙悟空”里,也隐藏着吴承恩自己的性格。透过那个斩妖除魔、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我们仿佛能看到踌躇满志的少年天才。而那个怀才不遇、遭人诬陷的吴承恩,又和被师父冤枉、被紧箍咒困住的孙悟空有些相像。
就这样,一个个场景和人物从吴承恩笔下涌出,一页一页地填满了白纸。终于,他笔下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主角们,终于在西天见到了如来,求取了真经,五圣成真。《西游记》也成了吴承恩对自己命运抗争的见证。
明万历十年,吴承恩病逝,享年八十二岁。遗憾的是,直到去世,他也没有见到《西游记》出版。但这些又好像没那么重要,对吴承恩而言,写完了,他的使命就已经完成了。
如今,《西游记》已经成了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吴承恩先生如果泉下有知,也定当含笑无憾了。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动听天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