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电影里烈士的声音

文化   历史   2024-09-30 21:01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郭炜

节目编辑:于达 程涵




今天是9月30号,是我们国家的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

我们许多人对于英雄烈士最初的印象,恐怕就是从老电影中来的。不如今天就让我带您来一次老电影的回顾,看看那些曾经在大银幕上出现过的英烈形象——

《甲午风云》:纪念英雄 题材新颖


早在1949年的时候,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所有新生的国家类似,中国的电影事业也迎来了一次彻头彻尾的新生。这种新生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电影的题材上开始有别于旧时代,革命、爱国和英雄主题成为了这个新国家影视作品的主旋律。


这些电影作品,选材大多集中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战或是解放战争的各个阶段。不过,就在1959年的时候,作为共和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却偏偏筹备拍摄了一部题材新颖又有创意的电影,一经上映,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1959年的时候,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历史故事片《林则徐》,全新的题材加上演员的出色表演,在当时的国内引起了轰动,也引发了普通大众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关注。

《林则徐》的热映使得电影工作者们开始意识到,原来传统认知中天昏地暗的晚清封建时代,一样不缺乏铁骨铮铮的人物,受到这部影片的影响,长春电影制片厂才拍摄了这部《甲午风云》。


说到这里,估计有人会好奇,邓世昌毕竟是个清朝人,他能算烈士?如果您表示怀疑,不如再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记得纪念碑上的碑文,那可是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拟定的,它是这么写的——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按照毛主席撰写的碑文的描述,从解放之初,一直上溯到1840年,从那个时候起,一切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们,都可以算作是人民英雄。


《赵一曼》:四处奔走 找寻烈士生平


就在东北刚刚解放的时候,时任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同时也是东北抗联著名将领的冯仲云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将东北抗联斗争史上著名的女英雄赵一曼的事迹拍成电影。

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各方面的响应,最终便有了这部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上映于1950年的电影《赵一曼》。



在这部电影的筹拍阶段,摄制组曾经遇到过不少难题,特别是担任了这部电影编剧的于敏。因为当时刚解放不久,大量档案资料还无法有效收集,使得于敏几乎找不到与赵一曼有关的任何历史资料。即便是最初提出了拍摄建议的冯仲云,平生也只见过赵一曼一面。

今天我们对赵一曼的所有了解,包括她的本名、照片等等,都要等到许多敌伪文件解密之后,才渐渐被人们所了解。


编剧于敏并没有放弃,他还是奔走在东北大地上,先后采访到了一些与赵一曼有过联系的人们,比如和她共事过的同志、救助过她的医生护士等等,就这样一点点地努力拼凑出了赵一曼的部分生平故事。

于敏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哈尔滨,在这里,于敏采访到了一位从16岁就参加了东北抗联的女战士,她叫李敏,当时在哈尔滨市总工会工作。于敏和李敏进行了8个夜晚的长谈,了解到了许多当年抗联战士们战斗和生活的情况。

靠着这些艰难收集来的素材,于敏最终创造出了共和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女英雄、女烈士的形象。电影《赵一曼》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不仅成为了解放初期非常受人瞩目的优秀影片之一,还为当时的中国电影界赢得了第一个国际电影表演奖。



《烈火中永生》:聚焦江姐 浓缩成精华


我们下面要提到的这部电影,堪称是红色电影中影响力最大的几部之一,影片不仅成功地塑造出了解放战争时期一批出色的地下党员的形象,就连其中的许多台词都已经成为了经典。



电影《烈火中永生》改编自1961年12月出版的历史长篇小说《红岩》,小说讲述了全国解放前夕,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里的共产党人,与穷途末路的敌人展开殊死斗争的故事。书中成功塑造出了江姐、许云峰、华子良等一大批地下党员的英雄形象。


与小说相比,电影《烈火中永生》的影响力或许还要更大。为什么?因为这部影片有着一个出色电影剧本,而创作这个剧本的不是旁人,正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电影和戏剧作家夏衍。


夏衍


今天人们或许很难想象,以夏衍当时的社会地位,会来为一部电影的剧本亲自操刀。事实上,夏衍是被请来救场的。在电影《烈火中永生》的筹备阶段,剧本的创作一度陷入了困境,大家都觉得要把一部40多万字的小说浓缩成两个小时的电影,在剧情的取舍上实在是太困难了,以至于剧本迟迟不能问世。


就在这个紧要时刻,电影中江姐的扮演者、演员于蓝请来了夏衍。夏衍在看了大家之前写出的大纲后,就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不把故事的重点放在江姐身上?


原来,在最初的剧本中,大家往往把《挺进报》的负责人成岗作为主要角色,毕竟小说《红岩》就是以这条主线展开的。可是夏衍凭着他丰富的经验判断,江姐会是全国人民都会关心的那一个人,所以他毅然决定:把之前只有两三场戏的江姐设定为了整部电影的主线。



于蓝后来回忆,夏衍写东西一向很快,在确定了主线之后,他只说了一句“别打扰我,我来改。”之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待了整整一个星期,然后就拿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版电影的剧本。


《英雄儿女》:形象立体 永垂不朽


在1949年之后的中国电影中,抗美援朝战争无疑是经常会出现的一个题材。在1964年的时候,咱们国家就拍出了一部关于这个题材的优秀电影作品:



那是在1953年初,作家巴金收到了老朋友曹禺的邀请,加入了由中国文联组织的赴朝鲜创作组。在这一年的3月,他换上一身军装,与其他十几名同志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在朝鲜,巴金采访到了许多让他深受感动的英雄事迹。等到回国以后,他把这些事迹和素材进行了整理,创作出了一部杰出的中篇小说作品,题目叫《团圆》。


这个作品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当时文艺界的重要人物,如茅盾、夏衍、荒煤等人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夏衍,他在读完这个小说之后,立刻安排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了电影。

到了1964年,由巴金原作、长春电影制片厂编剧拍摄的电影《英雄儿女》正式上映。


其实,在巴金的原作小说中,对王成这个角色的着墨并不算多。小说把更多的情节放在了妹妹王芳和她的亲生父亲王文清的身上,如果您回想一下电影《英雄儿女》,它主要也是从王芳的视角来展开剧情的。


不过在进行电影改编的时候,艺术工作者们决定将人物的感情戏上升为全剧的灵魂,这里面不只有王芳与养父和亲生父亲间的父女情,也包括了她与哥哥之间的兄妹情。

王成在无名高地上牺牲的这场戏,其实发生在电影进行到30多分钟的时候,而这部电影的全长可有近两个小时呢。不过,他在无名高地上的坚守与牺牲,恰好成为了电影中所有人物之间感情的突破口。

在这段情节里,编剧显然是依托了朝鲜战场上的真实事迹,为王成设计出了完整的情节和对话,也让这位英雄的形象变得饱满而立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成功的设计与安排,使得王成成为了大银幕上最为著名的抗美援朝英雄形象,成为了千百万志愿军英烈的代表。


电影中的王成

如果我们仔细审视那些被我们追思和纪念的烈士们的人生轨迹,或许会发现,他们其实和我们一样,也都是些普通人,也都有着各自的亲情友情、喜怒哀乐。然而,就是这千百万的普通人,却成就了凡人所不能及的壮举。

在这世间的众生里,没有谁是生而英勇的,有些人之所以如此特殊,只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无畏。他们的历史已经远去,而他们的精神却有着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将会在一代代中国人崇敬的目光里鲜活而不朽。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动听天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

动听天下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