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22!他无愧是抗美援朝中的“兵王”!

文化   2024-11-06 21:00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完整内容

请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郭炜

节目编辑:张李昕、程涵


话说今年的9月1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有四个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共和国勋章是我国的最高荣誉勋章,到现在只有13个人拿过,像大伙都熟悉的“氢弹之父”于敏、“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呼吸病学大佬钟南山等这样的人物才有获奖的资格。而咱们今天要讲的主角,则是刚刚获得“共和国勋章”的黄宗德。他是凭借什么拿下最高荣誉勋章的呢?



投身革命 为解放中国而战斗


1931年8月,黄宗德出生在山东荣成的一个农民家庭中。家里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大。


荣成市寻山街道万石耩村的黄宗德故居


人多粮少没闲钱,小黄只念了一年小学就辍学了,在附近的村子给地主富农打工。


当时荣成地区已经被日军侵占,因为年纪小,不容易引起敌人注意,他经常为党组织去附近的几个村子传递情报。他的姐姐和姐夫都是地下党员,在他们的影响下,黄宗德加入了青年抗日先锋队,为组织传递消息,站岗放哨。


1945年,黄宗德报名参军,但这会儿他年纪太小了,才14岁,所以被留下来了。直到1948年10月,17岁的黄宗德才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这正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黄宗德所在的班是突击班,坐着小船冒着敌人的炮火强渡长江。眼看着离岸边就三四十米了,船却被打坏了,全班只能跳下木船涉水渡江。


黄宗德不会水,战斗组长王书乾就用胳膊架着他往前游。黄宗德说:“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命不能丢在这里,我要去打敌人,要去解放全中国!”平安上岸后,他们干脆利索地就炸了敌人的一个前沿地堡。


渡过长江后遇上了天降大雨,黄宗德和战友们分散在老乡家里避雨。也是天有凑巧,三个国民党散兵也来敲门。一听见敲门声,黄宗德立马警觉起来,和战友把住门口,一齐举枪迅速开门。


三个国民党兵看见他们大吃一惊,下一秒,黄宗德和战友们就已经扑了上去将敌人制服了,送上门来的俘虏,不抓你们抓谁!


朝鲜战场上英勇战斗 智取俘虏


1952年,21岁的黄宗德跟着部队来到了朝鲜战场。他所在的队伍当时在朝鲜平康地区作战。那会儿,志愿军有种作战方法叫“坑道作战”,就是依托坑道工事来进行坚守防御,有点像大家熟悉的“地道战”。


对装备处于劣势地位的军队来说,用这办法搞山地防御效果还不错。但坑道作战也有大难题,那就是缺水。白天时,黄宗德和战友们隐蔽起来,免得被敌人发现;晚上才出动,一方面袭扰敌人,一方面也能寻找水源。



为了控制水源,敌军飞机不分白天黑夜地在我方阵地上空盘旋,晚上天黑了看不清还要用上探照灯,高射机枪也不停地射击。当时许多同志都是因为找水而牺牲的。


当时,黄宗德坚守的坑洞距离敌军不过几十米,他们不但需要近距离侦察敌情,还得完成另外几个坑洞的修建,为后续部队的隐蔽作战提供必要条件。


一天夜里,敌人的炮火打了过来,当时正值黄宗德守备,他不幸被掩埋在炸塌的坑洞底下。直到第二天战友们发现班长不见了,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把他从泥土里挖了出来。


坑洞里的条件怎一个艰苦了得。冬天冷夏天热,战士们身上长满了虱子。吃的是半生不熟的高粱米和长满绿毛的干饼,喝的是从湿润的泥土里用力挤出来的几滴水,挖洞挖到手指都烂掉了。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在设有16道铁丝网的对敌前沿阵地,黄宗德参加小规模行动32次,参加战斗17次。在一次反伏击中,他和战友还俘获了一名美军军官,立下了三等功。


在平康前线,黄宗德坚守了一百五十多天,恶劣的环境使他患上了纠缠终身的皮肤病、风湿病,至今仍有三块弹片留在体内。


黄宗德(右一)与战友在朝鲜合影留念


1953年,志愿军发起大规模夏季反击战,黄宗德所在的74师参加了金城战役。


7月13日,他们连队奉命攻打敌军阵地,黄宗德带着6班的战士潜进敌人前哨阵地附近,在屯兵坑里坚守了好几天。


当时正值盛夏时节,又是雨季,那个湿热劲儿有多难受就别提了。带来的干粮也被雨水泡得酸臭,战士们还是咬牙吃了下去。但是没人叫苦,大家都自觉遵守纪律,轻轻地用锹挖、用手扒,愣是挖出了二十多个小屯兵坑,能给一个排提供冲锋出发地域。而黄宗德和战友们面对的,是韩军用雷区、铁丝网和火力点交织构筑的防线,敌人号称“模范阵地”。


晚上九点,进攻终于开始。当时黄宗德得了痢疾正发着高烧,连长让他殿后,他却坚决要求带领6班打头阵。



铁丝网拦住了去路,爆破手也牺牲了,他们只能强行爬过去。突破第6道铁丝网时,战士们的腿上已经鲜血直流。第7道铁丝网设在陡坡上,难以逾越。


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眼看着进攻的脚步慢了下来,腹部已经受伤的新战士蒲中华选择了牺牲自己,他猛地趴到铁丝网上,让战友们从他身上踩过去。战士们忍痛越过了铁丝网,直插敌阵,拔掉了敌军前哨班这颗“钉子”,而蒲中华却牺牲了。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惨烈程度超乎想象,全连最后只剩下了13人。


7月14日,天亮了,距离黄宗德和兄弟班的两名战友攻上主峰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黄宗德把阵地交给两名战友把守,自己清理战场,顺便他也想找找战友刘吉昌。


前一天晚上攻山头时,部队伤亡严重,黄宗德临时把6班剩下的五个人编成两个战斗小组,分左右两路向主峰发起进攻。黄宗德和刘吉昌在左路,冲锋时一颗手榴弹在他们附近爆炸,刘吉昌身负重伤。


黄宗德一路找过去,发现奄奄一息的刘吉昌躺在一个小地堡里,看见班长,他艰难地表示希望喝点水。然而当时黄宗德身上也没水,只能去先前敌人宿营的地堡里找。


摸到第三个地堡时,附近坑道里好像有点什么动静。黄宗德继续靠近,坑道里的残敌突然向他射击,一颗子弹擦着他的头飞过去,打掉了帽子;另一颗子弹击穿了他的冲锋枪弹夹,打中了他的右前胸。


黄宗德顾不上疼,想要还击,可是枪坏了、也没手榴弹,只能先往后撤,准备找山头上的两名战友共同对敌。


撤了没多远,黄宗德忽然看见一位牺牲的战友身上绑着六枚手榴弹和一个大炸药包。他把三枚手榴弹捆在一起扔向坑道,“轰”的一声,坑道口掀起了烟尘。


趁着敌人乱成一团还没反应过来,他又拉开炸药包引线,把炸药包也塞进坑道,尘土、砂石、弹片到处飞溅,坑道口被炸塌了。黄宗德用早就烂熟于心的韩语喊着:“投降!优待俘虏!缴枪不杀!”但对面可能还没放弃希望,想着垂死挣扎一波。


黄宗德灵机一动,又喊了句“五班六班赶快过来”,装成自己还有援兵的样子。敌人这下死心了,把武器一件件扔了出来。


黄宗德自己都没料到,除了守坑道口的两个敌人被炸死外,里边竟然还藏着22个敌人! 


这次战斗,黄宗德带领全班连续攻克敌方4个火力点,使两侧部队顺利突破敌人防线。战斗中,他一个人炸毁敌人3个碉堡和2个火力点,还有1条坑道,打死敌人7名,打伤3名,俘获敌人22名,其中包括排以上军官4名。同时缴获卡宾枪12支,自动步枪8支,冲锋枪4支,报话机2台。


战后黄宗德立一等功,被授予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还被朝鲜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友谊勋章各一枚。



不忘初心 共产党员没有特殊权利


回国后,黄宗德跟随部队投入到保卫和建设人民共和国的事业中。


1960年,部队在山西修水库,时任连队指导员的黄宗德带头开山、打石头、挖土,手上的血泡就没断过,茧子也结了一层又一层。


1963年,河北发生特大洪水,白洋淀和天津之间有一处河道决堤了。水流湍急,决口越来越宽。当时缺乏物资,连救生衣都没有,黄宗德带领战士跳进河道,用血肉之躯抵挡洪水,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铁壁铜墙”。


黄宗德在工作时带头争先,生活上却从来不搞特殊待遇。上世纪七十年代,担任团政委的黄宗德下连蹲点,吃饭时有人给他拔来几根小葱,他立刻板起脸说:“战士们有没有?战士没有我就不吃。”他的儿子参加士兵提干考试,分数不太理想。有人劝他“机动”一点,黄宗德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这不合适,共产党员没有特殊权利。”


2024年9月13日,黄宗德获得“共和国勋章”。他获得过许多荣誉,每次总是忍不住想起逝去的战友,他说:“我是幸存者,他们才是英雄”。


黄宗德接受采访时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2024年9月10日摄)




编辑:谢佳漫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动听天下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