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中千年的古代美酒,口感如何?
文化
历史
2024-10-26 21:00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老话儿都说“事死如事生”,古人对待身后之事,向来十分看重,您看那些有钱的大户人家,他们生前喜爱的珍宝首饰、古玩字画,死后都要带到墓里去陪葬,更别说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吃食了。这不,1993年春天,河北张家口宣化村就意外发现了一座辽国古墓,考古人员迅速对它进行了发掘。这一挖不要紧,居然接连发掘出十座墓葬,而且都属于同一个大家族,这真是直接把人家几代的祖坟都给刨出来了!
这还不是最让人惊喜的,最大的彩蛋是,考古人员在一座年代相对久远的墓葬中竟然发现了一桌酒席,就摆放在墓室的中央!酒席之上,各色茶碗和盘子中盛满了琳琅满目的美食。有面食点心和干鲜水果,什么葡萄、梨啊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槟榔和栗子!虽然一些食物由于年代久远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栗子却依旧很有光泽,时隔千年,但看起来就像是刚出炉的糖炒栗子,甚至能想象出它香甜松软的味道。另外,在满目吃食的旁边,还摆放着一个绿釉鸡腿瓶,瓶中装着某种红色的液体,考古人员将液体取出,凑近鼻子一闻,发现有股淡淡的葡萄香气,经鉴定之后,发现这瓶子里装的正是红葡萄酒!
值得一提的是,别的墓葬中顶多就是随葬一两件吃食,像这座墓的主人这样直接将酒席摆在墓室里的行为,确实是不多见。或许是墓主人特别爱吃,他的后人希望他死后也能享受这一大桌美食吧!墓葬中出土的食物遗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然而,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却很少能发现食物遗存,这又是为什么呢?很明显,食物这东西它爱坏,搁不住。别说是古代了,就算是现在,饭菜不吃搁三天也差不多该馊了。古代没有冰箱,墓葬中的干湿环境又很不稳定,因此就算墓主人下葬的时候真的放了吃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都腐的腐、烂的烂了。而相比食物而言,陶土和金属制作的器皿更容易保存下来。不过,虽说食物在墓葬中不好保存,但难得的是,依旧有一些吃食奇迹般地留存了下来。这不,在江苏出土的西周时期的平民墓葬中,就发现了一个“几何印纹硬陶瓿”,它的样子像个陶罐,里边装着几个脏兮兮、圆滚滚的东西,鉴定之后发现,这碗中之物竟是鸡蛋!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这些鸡蛋已经石化了,周身被泥块包裹,看着倒有点像皮蛋,据说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鸡蛋。
能作为祭祀用的陪葬品,可见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代,这样一罐鸡蛋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已经算得上相当好的吃食了。再比如陕西临潼发现的战国墓葬中就出土了一个铜敦,里边同样盛满了黑黢黢的东西,貌似煤炭,经过考古人员研究发现,这碗黑炭居然是黄牛肉!因为年代久远已经碳化,但是掰开之后,牛肉内部的肌腱纹理仍然清晰可见,风干的肉丝根根分明,令人称奇!要知道,牛在古代可是稀罕玩意儿,牛肉味美,营养价值高,自古以来便是祭祀的首选,那是给老天爷吃的,就算是天子和诸侯,也不能实现牛肉自由。因此,在战国时期,墓里能随葬上这么一碗黄牛肉,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可见一斑。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墓葬中出土的食物遗存不仅能代表着墓主人的口味偏好,还能反映当地的饮食习惯,这里面又有哪些证据呢?
举个例子,两湖地区的人民因为倚靠洞庭湖,因此都酷爱吃鱼。这不,在湖北荆州发现的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中,就发现了几条咸鱼干,这些鱼用盐腌制过,虽然时隔千年却依旧保存完好,有一部分鱼肉甚至都没有腐化,堪称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咸鱼干后来被湖北省博物馆收藏,有网友开玩笑,说“这大概是有史以来知名度最高的一条咸鱼了,躺平2000年终于熬进了事业编。“
干鳊鱼·战国,湖北省博物馆藏
另外,在新疆且末出土的汉墓中,还发现了距今两千多年的烤羊排,那羊排骨肉相连,肋条清晰可见,看着就十分酥脆,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但依旧能想象出它在火上被烤得滋滋冒油的样子。
不过,要说出土食物遗存最多的地方,还是要数位于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纳墓地。这里地处火焰山南缘,是高昌故国居民的公共墓地。曾出土过大量的坚果和果干,什么葡萄干、干枣、干梨、酸梅、哈密瓜、核桃,可谓是应有尽有。
一般墓葬中很难见到的面食点心,在这里都有发现。什么胡饼、扁食、汤饼、馒头、面卷、馄饨、以及糕点等等。
而这之中最出名的,就要数那些烘烤而成的花式点心了,它们是用小麦粉制成的,一个个造型精美,饼馅丰富,看着有点像桃酥。而其中最出名的“宝相花月饼”还上过央视的百家讲坛,堪称传世珍宝。我们可以来听听节目中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凯副教授对它的描述——
新疆这地方,气候极其干燥,民间有句谚语,叫:“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您想,在新疆,就连尸体都能千年不腐,更别说是吃食了。不过,也的亏了这样的气候条件,才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旧能一睹这些美食当年的风采。
宝相花月饼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易腐败的食物而言,经过发酵而成的古酒反而更容易保存下来。而且酒这个东西,是越放越香醇,埋在地下搁个百八十年的不成问题。那么,在古代的墓葬中,都出土过哪些美酒佳酿呢?我国墓葬中发现的最早的酒类遗存是什么时候呢?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据史料记载,商人嗜酒,上到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好喝两杯,而商纣王更是因为酗酒连江山都给丢了!殷商时期出土的青铜器皿,有一多半儿都是用来盛酒的,可见商人对酒的喜爱。这不,在河南信阳罗山县,就出土过商代的古酒。距今大约三千多年,难得的是,这批酒经久不败,而且越放越醇,出土时甚至能闻出酒香。这批酒在1990年还被《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评为世界上“最陈的酒”。据说当年还有海外专家重金求购,开价40万美元,只为能得到一滴商代古酒,不过这事儿后来被信阳市文物部门婉拒了。
除此之外,在河北平山县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中,也发现了两件铜壶,壶中装有液体,还带着淡淡的酒香,这在当时可是个了不起的大发现。战国时期的中山国,以善酿酒而闻名,相传的酿酒始祖杜康,便是中山国人。考古人员大胆推测,这就是中山王生前爱喝的御酒。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壶酒的种类和颜色都各有不同,一瓶呈墨绿色,带有奶酸味,另一瓶则是浅翡翠绿,闻着是黄香蕉苹果的味道。后来经过专业机构鉴定,两个壶中的液体均含有乙醇,是酒无疑,估摸着是用粮食、水果或者奶来酿造的。中山王将这两壶酒一起下葬,定是无比喜爱,至于那味道有多好喝,只能靠我们自行想象了。话说回来,这两壶古酒为什么是绿色的呢?跟咱们现代的酒颜色不一样啊?确实,绿色的酒在现代并不常见,但是从一些史料上来看,古代的酒,大多还真都是绿色的。中山王墓出土的盛有整壶古酒的圆铜壶和保存至今的古酒样品您看很多古代的诗句,什么“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什么“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以及“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在这些诗人的笔下,酒都是绿色的,估计后人有不少在读诗时都会觉得奇怪,直到咱们的考古人员发现了绿色古酒,这才终于和诗词对上了号。虽说古酒的颜色以绿色为主,但是根据酿酒的原料和酒曲的不同,酒的颜色也会随之改变。陕西宝鸡石鼓山的西周贵族墓中,曾出土过一批红色的古酒,据考证,这可能就是史料记载中名为“齐醍”的古酒,它颜色赤红,常用于祭祀天神和祖先,是由粮食酿造而成的。这种酒非常珍贵,在西周时期,除了王公贵族,一般人别说是尝了,就连摸都摸不着。这批古酒的发现,意味着至少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酿造红酒了。故事讲到这里,估计您也会好奇:“这些千年前的古酒,究竟是个什么味儿啊?”您别说,还真有人大胆尝过!就在1974年的时候,考古人员在沈阳法库县叶茂台的一座辽代墓葬中,发现了一瓶疑似酒类的液体,颜色是特别淡的黄色,水质清澈。根据以往的经验,考古人员立马推断,这就是辽代的古酒,不过,要想要进一步确认,还需要送回沈阳进行成分检测。然而发掘工作还在继续,而原本用来密封酒的木塞子也已经腐化,考古人员生怕还没回到沈阳,这瓶珍贵的液体就已经挥发殆尽了。因此为了记录第一手资料,当时领头的考古学者冯永谦决定冒险尝一口,看看这瓶液体到底是不是酒。只见冯永谦轻轻抿了一小口,然后闭上眼睛,仔细地分辨着其中味道,在场的人都紧张地屏住了呼吸,过了好一会儿,冯永谦才睁开眼,然后皱着眉头说了五个字:“有点土腥味。”而最令人称奇的还是要数明代温裕王墓出土的药酒。当时考古人员在墓中发现了一个装有酒的梅瓶,揭开盖子的时候,酒香四溢,然而当考古人员再往瓶中看的时候,不禁吃了一惊!只见瓶中赫然泡着三只没长毛的耗子!竟然是尚在幼崽期的乳鼠!您别说,在中医里,老鼠还真是一味重要的药材,据说老鼠肉吃了能补肾,而乳鼠酒更是大补,尤其适合产妇。不过,墓中这瓶乳鼠酒,存放了大约400年,功效到底如何,咱们就不得而知了。虽说古墓里的吃食已经不适合品尝了,但至少通过它们,我们至少能瞥见这些美食美酒背后,那些定格在历史中的觥筹交错的瞬间。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