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又怎么了?还不得为它拼一把?

文化   历史   2024-11-07 21:02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田洋
编辑:庞宇佳 程涵
小剧场配音:闻天 董珂 张帆



有句老话叫,宁可三天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这话放在民国时期的文人圈可是半点不差,那么,这里面究竟是谁离了茶日子都要过不下去?又是哪位远在地球的另一边,也得请人千里迢迢搞茶叶代购呢? 

文人墨客 沉醉其中


今天出场的第一位,朋友们都不陌生,他就是土生土长的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

绍兴一带盛产茶叶,尤其一种名叫平水铸茶的绿茶,打从宋朝时就有过作为贡品的记载。可以说,鲁迅是闻着茶香长起来的,对绿茶更是有着特别的偏好。

1928年,鲁迅的文章《革命咖啡店》见报,里面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我是不喝咖啡的,我总觉得这是洋大人所喝的东西(但也许是我的‘时代错误’),不喜欢,还是绿茶好”。


自此之后,“不喝咖啡,还是绿茶好”便成了鲁迅先生的代言,而他也在毕生践行着这句话。



辗转到上海后,鲁迅常常托亲友代购家乡的绿茶。就连和夫人许广平出游西湖,都不忘在回上海的前一天,买点龙井茶再走。据后来朋友回忆:鲁迅当时还专门比较过,杭州旧书店的书价比上海的高,但茶叶则比上海的好。


更有意思的是,鲁迅先生喝茶的时间也跟一般人不一样,专挑晚上或是深夜。有人说了,这不担心睡不着觉么?诶!人家还就是为了不睡觉!

据许广平回忆,鲁迅有在夜间写作的习惯,熬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实在累了,就在床上歪几个小时,有时衣裳也不脱,被子也不盖,跟战士蜷伏在战壕里似的。醒了以后,抽一支烟,泡一杯茶,就又开始工作。网上说的“喝最浓的茶,熬最深的夜”,真应该把“开山鼻祖”的称号颁给鲁迅先生!



和鲁迅一样爱茶的还有创作出《茶馆》的老舍先生。小说中的茶馆三教聚合、九流登场,一看就知道老舍在创作过程中做了很多观察和思考,想必这期间喝的茶也不少。

但不同的是,老舍对舶来饮料的接受度也很高,咖啡、可可、啤酒他都能喝上几杯,可让他爱得上瘾的还得是茶。在《新民报晚刊》一篇名为《戒茶》的文章中,老舍写道: “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


而对于嗜茶如命的人来说,最闹心的事莫过于茶叶的物价飞涨。究竟能涨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涨到能让老舍专门写文来吐槽,他曾说: “茶本应该是香的,可是现在三元一两的香片不但不香,而且有一股子咸味!为什么不把咸蛋的皮泡泡来喝,而单去买咸茶呢?六十元一两的可以不出咸味,可也不怎么出香味,六十元一两啊!谁知道明天不就又长一倍呢!

赵树理、王亚平到老舍(右)家中讨论文联工作

要知道,那会儿老舍的新书已经出版,加上每月一百多块的工资,日子已经不算穷了,可还是要为“六十元一两”的茶叶登报一呼。不过吐槽归吐槽,老舍最终也没有真正戒过茶。毕竟有一杯好茶,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了。

翻书赌茗相随老,安稳坚牢祝此身”,这是钱钟书所写绝句中的最后两联,说的是他与妻子杨绛在读书写作之余,喝茶行令的场景。

想象一下,夫妇俩在午后闲坐桌边,对景联句,你来我往,最终相视一笑,端起茶杯仔细品尝,真不由得让人感叹一句:只羡鸳鸯不羡仙啊!



不过,钱钟书钟爱的茶叶和鲁迅、老舍不同,他专好喝红茶,这跟钱钟书早年在牛津大学上课时的经历有关。那会儿,他常常和老师们一起享用英式的下午茶,从此便习惯了喝袋泡茶和奶茶。


然而回国后,想买到牛津的同款茶叶并不容易。于是,钱钟书和杨绛便自己动手,发明出了一种将茶叶混合在一起的拼配喝法。那么,他们选的是哪些茶叶呢?


按钱钟书的说法,叫“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其中,滇红指的就是云南的大叶种红茶,一大特点便是香气清爽。而湖红,自打同治年间就被列为贡品,泡出的茶汤滋味醇厚。祁门红茶呢,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更深受英国女王和王室喜爱,优质的祁红自带“宝光”,汤色红颜透明,有着“红茶皇后”的美称。

能想到将这三种茶拼在一块喝,既是钱钟书夫妇俩的生活乐趣,也是两人对茶道颇有研究的体现。


同样将品茶一事做到优雅的,还有我国现代漫画业的先驱——丰子恺先生。


丰子恺出生在产茶胜地桐乡,后来又长居茶乡上虞。不夸张地说,他打小就是浸在茶叶的香气中长大的。在丰子恺生活的地方,茶馆可能比饭馆还多。

后来他自建了著名的“缘缘堂”,冬天住在里面,屋子从早到晚都能晒到太阳,而屋角的一个小炭炉上,常常烹着一壶普洱,清爽的茶香混合在湿润暖和的空气中,这日子,想想都觉得美。可惜后来缘缘堂毁于战火,但是丰子恺对茶的执念却一生都没有改变。


后来,他经常约着同在中学教书的朱自清喝茶,茶过三巡,还会趁着兴起随手勾勒几幅小画。

其中有这么一幅,画的便是友人聚会后,屋子廊前的景象。只见廊上是随意卷起的竹帘,廊下两把藤椅,一张小桌,桌上摆着一把茶壶、三四茶杯,而画面当间是大片的留白,唯有一弯月牙挂在半空,旁边题款:“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虽然这只是丰子恺的随性之作,却不料在同行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伙儿纷纷夸赞此画意境不凡,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朱自清也对此欣赏得不得了,还专门将它收录在自己主编的书中。

而这幅无心小作,更为丰子恺博得了不少发表作品的机会,这才渐渐让中国画坛出现了“漫画”的流派。

品茶香 忆往昔


而对于民国的很多文豪来说,茶香是他们与珍爱的人连接的纽带。每每闻到那熟悉的香气,他们的思绪便会回到许多年前的某一天,回忆起那个非常重要的人……这里面又有哪些故事呢?


出生在岩顶茶产地的郁达夫,16岁就离开了家,但在他的记忆中无时无刻不充盈着茶香。



如果您仔细翻阅他的日记和散文,就会发现,茶在他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不信,您听几段他的日记——

(请听音频14分52--16分53秒)


和郁达夫相似,从小长在福建的冰心,总会在捧起茶碗时,想起故去的亲人。福建一带盛产茉莉香片,老一辈人大多喜欢在小小的盖碗里放上刚好铺满碗底的茶叶,等泡开后,便有足足半杯。


大人们喝着酽茶不觉得怎么着,可还是小孩的冰心只记得那东西浓得发苦,可她又忍不住想喝,于是只得先倒好大半杯的开水,然后从父亲的杯子里,兑一点浓茶,浅浅尝一口茉莉花茶的香味。不过后来冰心也说,与其说这是品尝,不如说是在“止渴”。


后来冰心辗转各地,在战火中背井离乡,生计全靠写作挣稿费来维持。而当一面工作,一面沏着乡亲送来的茉莉香片时,她不止一次地回忆起了过世的祖父和父亲。尽管长大后的冰心依然不敢沏太浓的茶,但喝茉莉香片的这个习惯却一直持续到了晚年。



朝思暮想 只为一口茶


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真碰到喝不上茶的时候,他们又该怎么办呢?


既然谈到这个话题,必然会提起多年在外留学的几位爱茶人士。比如胡适,这位在政治上主张全盘西化的先生,骨子里仍然是位传统的中国茶博士。


1916年,胡适开始了在美国留学的第六个年头。在给母亲的家书中,他特意提到: “前寄至毛峰茶,儿饮而最喜之,至今饮他种茶,终不如此种之善。即常来往儿处之中国朋友,亦最喜此种茶,儿意烦吾母今年再寄三四斤来。


在他的西洋小房子里,还有个专门煮茶的小炉子,甚至据胡适自己说,真到瘾上来时,哪怕手边只有个酒精灯,他都能薅过来烧水烹茶喝。


而在几年后,同样在美国饱受思茶之苦的还有大诗人闻一多。年末来到美国的他,抱怨的第一件事便是面包干配凉水的晚饭,主食倒还能忍,可没有热茶的生活真叫闻一多度日如年。


于是转过年来,闻一多就开始跟家里讨茶喝,一会儿托来美的同学带,一会儿又请路过芝加哥的朋友带,总之密密麻麻的家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四个字:我要喝茶!


后来回国,闻一多来到昆明,本以为喝茶自由的好日子就要来了,可没成想整整一个月过去,还是只有白开水喝,急得他到朋友家都忍不住求人家把不要的茶叶送给自己,回家一泡,这才觉得“总算开了荤”。


几个月后,时任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兼北大外文系主任的叶公超也来到昆明,跟闻一多成了同事。叶公超是位生活非常讲究的教授,囊中也比闻一多富裕一些,他的到来,在闻一多眼中简直有如神兵天降,连写家书都欢快了许多。



他在报告近况时说: “我在这里一切都好,饮食近也改良了。自公超来,天天有热茶喝,因他有一个洋油炉子。”想不到吧,一位不惧危难的民主斗士,在面对没茶喝的困境时,也会为了一个炉子的出现高兴半天。


所以说,喝茶这事儿,可大可小,可世俗也可高雅,您既可以豪放地往缸子里丢点茶叶、倒上开水、坐等享用,也可以精挑细选、小火慢烹,在最心仪的地点和亲友谈笑风生。


它既与人当下的心境有关,又受到习惯和脾性,以及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甚至关乎一个人的性格和追求。


然而不论如何,当热腾腾的茶汤流进胃里,茶香于唇齿间蔓延时,总归是件享受的事吧。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动听天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动听天下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