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文人墨客 沉醉其中
品茶香 忆往昔
而对于民国的很多文豪来说,茶香是他们与珍爱的人连接的纽带。每每闻到那熟悉的香气,他们的思绪便会回到许多年前的某一天,回忆起那个非常重要的人……这里面又有哪些故事呢?
出生在岩顶茶产地的郁达夫,16岁就离开了家,但在他的记忆中无时无刻不充盈着茶香。
如果您仔细翻阅他的日记和散文,就会发现,茶在他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不信,您听几段他的日记——
(请听音频14分52--16分53秒)
和郁达夫相似,从小长在福建的冰心,总会在捧起茶碗时,想起故去的亲人。福建一带盛产茉莉香片,老一辈人大多喜欢在小小的盖碗里放上刚好铺满碗底的茶叶,等泡开后,便有足足半杯。
大人们喝着酽茶不觉得怎么着,可还是小孩的冰心只记得那东西浓得发苦,可她又忍不住想喝,于是只得先倒好大半杯的开水,然后从父亲的杯子里,兑一点浓茶,浅浅尝一口茉莉花茶的香味。不过后来冰心也说,与其说这是品尝,不如说是在“止渴”。
后来冰心辗转各地,在战火中背井离乡,生计全靠写作挣稿费来维持。而当一面工作,一面沏着乡亲送来的茉莉香片时,她不止一次地回忆起了过世的祖父和父亲。尽管长大后的冰心依然不敢沏太浓的茶,但喝茉莉香片的这个习惯却一直持续到了晚年。
朝思暮想 只为一口茶
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真碰到喝不上茶的时候,他们又该怎么办呢?
既然谈到这个话题,必然会提起多年在外留学的几位爱茶人士。比如胡适,这位在政治上主张全盘西化的先生,骨子里仍然是位传统的中国茶博士。
1916年,胡适开始了在美国留学的第六个年头。在给母亲的家书中,他特意提到: “前寄至毛峰茶,儿饮而最喜之,至今饮他种茶,终不如此种之善。即常来往儿处之中国朋友,亦最喜此种茶,儿意烦吾母今年再寄三四斤来。”
在他的西洋小房子里,还有个专门煮茶的小炉子,甚至据胡适自己说,真到瘾上来时,哪怕手边只有个酒精灯,他都能薅过来烧水烹茶喝。
而在几年后,同样在美国饱受思茶之苦的还有大诗人闻一多。年末来到美国的他,抱怨的第一件事便是面包干配凉水的晚饭,主食倒还能忍,可没有热茶的生活真叫闻一多度日如年。
于是转过年来,闻一多就开始跟家里讨茶喝,一会儿托来美的同学带,一会儿又请路过芝加哥的朋友带,总之密密麻麻的家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四个字:我要喝茶!
后来回国,闻一多来到昆明,本以为喝茶自由的好日子就要来了,可没成想整整一个月过去,还是只有白开水喝,急得他到朋友家都忍不住求人家把不要的茶叶送给自己,回家一泡,这才觉得“总算开了荤”。
几个月后,时任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兼北大外文系主任的叶公超也来到昆明,跟闻一多成了同事。叶公超是位生活非常讲究的教授,囊中也比闻一多富裕一些,他的到来,在闻一多眼中简直有如神兵天降,连写家书都欢快了许多。
他在报告近况时说: “我在这里一切都好,饮食近也改良了。自公超来,天天有热茶喝,因他有一个洋油炉子。”想不到吧,一位不惧危难的民主斗士,在面对没茶喝的困境时,也会为了一个炉子的出现高兴半天。
所以说,喝茶这事儿,可大可小,可世俗也可高雅,您既可以豪放地往缸子里丢点茶叶、倒上开水、坐等享用,也可以精挑细选、小火慢烹,在最心仪的地点和亲友谈笑风生。
它既与人当下的心境有关,又受到习惯和脾性,以及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甚至关乎一个人的性格和追求。
然而不论如何,当热腾腾的茶汤流进胃里,茶香于唇齿间蔓延时,总归是件享受的事吧。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