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古人为了拔个牙,竟然这么拼?
文化
历史
2024-09-20 21:00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田洋
节目编辑:程蕊民 程涵
小剧场配音:关帅 赵熠彤
众所周知,人的牙齿是全身上下最坚硬的部分,就算死后身体腐化变为尘土,牙齿依旧存在。您看很多考古出土的古猿人的遗骸,距今已经几十万年了,但是猿人的牙齿依旧保存完好。这可能也是古人对牙齿情有独钟的原因吧,套用那句著名的广告语就是:“牙齿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小剧场中(请听音频:节目开场)那位送妻子牙齿的士兵,估摸着也是看中了这一点。不过,他可不是什么无名小卒,而是明末清初的大儒李颙的父亲李可。那之后,李可果真不幸战死沙场,连尸骨都没能找回来,他的妻子便将那颗牙齿埋了,并取名“齿冢”,用以思念亡夫。古人偏爱用牙齿来表达感情,并非是一种偶然。事实上,早在远古时期,一些地区的人们就已经有了“人为打落牙齿”的风俗,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976年,考古人员在湖北房县七里河遗址,发现了大批人骨,这些人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离奇的是,这些出土的人骨大多缺少一到两颗门齿,就是咱们最前边的两排门牙,而且还都是上牙。除了门齿以外,有的人连犬齿也少了一个,“犬齿”就是门齿旁边的那两颗“尖牙”,也叫“虎牙”。考古人员研究发现,这些人的牙齿并不是因为疾病或者别的什么原因自然脱落的,而是人为敲断的!以至于在牙槽上还能隐约看到残留的断齿。在那个没有麻药的时代,硬生生地敲掉这么多牙,疼痛程度可想而知,而如此大范围的拔牙,很有可能跟某种仪式有关。比如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就有个仡佬族,人称“打牙仡佬”,他们就有打掉牙齿的习俗。据明代文献记载,仡佬族“父母死,则子妇各折其二齿投之棺中,云以赠永诀也。”就是当父母过世的时候。子女要打落自己的两颗牙齿,投入父母的棺中,当作诀别的礼物,类似丧礼的一种祭祀活动。您可能会问了,祭祀为什么是选牙齿而不是头发或者指甲呢?也都是身体的一部分啊?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只有牙齿是真正与你血肉相连的,或许只有拔牙时的那种血刺呼啦的疼痛感,才更能表达对父母的感情吧。不过,话虽如此,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还发现了另一种说法。说的同样是仡佬族的“打牙”习俗,不过不是在父母过世的时候,而是女子临出嫁的时候,要用小锤子打掉两颗牙齿,这个牙齿一般是门齿或者犬齿,不然出嫁之后会克夫,而且如果女孩拒绝打牙的话,就会被邻里街坊耻笑。
这个说法就有点吓人了,克夫倒是两说,这临出嫁的,新娘门牙都掉了,这不影响美观吗?可能这也是当地的一种“婚俗”吧,这样姑娘嫁没嫁人,一张嘴就能知道了。据说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清朝末年才最终改变。不过,虽然夫妻之间“打牙相赠”听起来很浪漫,但是操作需谨慎,因为古代拔牙风险极大,一不小心就可能因此送命,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代医疗条件没有现代发达,粗暴拔牙很容易造成细菌感染。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细菌感染的死亡率是很高的。这不,东晋名将温峤就死于拔牙。温峤年轻的时候驰骋沙场,曾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因为常年受到牙痛的折磨,痛苦不堪,于是一向勇猛的他选择了拔牙。结果不幸伤口感染引发中风,年仅42岁就撒手人寰。估计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一个身强体壮,刀枪都不怕的人,最后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于拔牙。可见,古代拔牙的风险是多么高。有人问了,既然拔牙这么危险,那古人牙疼的时候怎么办呢?答案就一个字儿:忍!牙痛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牙疼起来都是一样的。像大诗人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人,都曾深受牙痛折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更是严重,他不止牙痛,而且还脱落,还一颗一颗地往下掉,才四十几岁就没剩什么牙了。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感叹:“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症状如此严重,看来是牙周炎患者无疑了。都说牙疼不是病,但疼起来真要命。牙齿闹起毛病,也是惊天动地的,有的时候,甚至会对历史产生不小的影响。这不,明朝著名宅男皇帝万历就是一个严重的牙病患者,什么“虫子牙”都是小意思,万历还有扭曲齿、牙结石、牙周炎、牙髓炎,那基本一张嘴就是一口烂牙,以至于吃饭的时候都只能吃那种精细软烂的食物。另外,由于患有牙周炎,万历左边的牙齿早早地就开始脱落了,前前后后掉了10颗,这导致他吃东西的时候只能单边咀嚼,这时间一长,就容易“偏颌”,再加上大量牙齿缺失,导致脸部严重塌陷,面皮扯着他的五官,最后的结果就是嘴歪眼斜,左右脸不对称,这严重影响了万历的颜值。有学者认为,长期被牙病折磨,很可能也是万历常年不上朝的原因之一。毕竟本来上班就烦,还牙疼,还得因为长相被大臣嘲笑,于是干脆就不上,反正居家办公也是办公。不过这种办公方式给明朝减了多少寿命,咱们就不得而知了。古人对牙齿十分看重,牙齿也是衡量姑娘美丑的重要因素,毕竟它长在脸上,再漂亮的脸蛋儿,要是一笑一口烂牙或者大黄牙,确实有些煞风景。而且就算是现代,有整牙和美牙需求的姑娘也不在少数。您看《诗经》中就有关于女子牙齿的描述,说她“齿如瓠犀”,瓠犀指的是瓠瓜的子,因为排列整齐,色泽洁白,所以常用来比喻美人的牙齿。明代的刘伯温更是用“齿如编贝唇如朱”来形容美女,说她的牙齿像编排起来的贝壳一样,又白又整齐。从这一点上看,对于牙齿的审美,古今还是挺一致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牙齿,在古代也颇受欢迎,更被认为是“福相”,这种牙齿名叫“骈齿”,意思是两个牙齿重叠在一起,从外表看起来有点像大龅牙。据说伐纣灭商的周武王就有“骈齿”。虽然不太好看吧,但因为是长在“周武王”的嘴里,所以周人都认为,这是“圣人之相”。您别说,历史上有这个“骈齿”的名人还真不少。像是“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至圣先师孔子以及南唐后主李煜都有骈齿。您看现在网上流传的一些孔子的画像,还能清楚地看到两颗大龅牙。这牙齿要是搁现在,肯定是奇丑无比需要做正畸手术了,但是在古代,这是一种贵气的象征。所以朋友们,牙齿生得不整齐也不要自卑,如果再有人嘲讽您的牙齿长得不好看,您就跟他说“此乃圣人之相!”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众审美都追求牙齿美白,但是也有一些地区的人偏爱“黑齿”。比如大诗人屈原的文章中就提到过,一些蛮荒地区的野人喜欢故意将牙齿染黑,而在日本的平安时代,贵族间更是以“黑齿”为美,据说这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想象一下,日本贵族女人脸涂的煞白,朱唇轻启,然后露出一口大黑牙,嗯,怎么说呢,不理解但尊重吧。相比之下,我国古人更在意牙齿的洁净,甚至将牙齿的整洁度跟人品挂钩。您看“龌龊”这两个字,都是由“齿”字旁组成的,“龌龊”的本意是指吃完东西不漱口,嘴巴发臭,肮脏,后引申为人品低劣。估计是古人觉得,牙齿都搞不干净,不讲卫生,那人品肯定也好不到哪儿去。等到了宋代的时候,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牙刷,但因为刷毛是用马尾做的,所以十分稀有,价格也比较昂贵,等到明代的时候,才改良成为猪鬃毛,价格打下来了,普及度也就更高了。自此之后,人们终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刷牙”,比只漱口更干净,也不像用手指或杨柳枝那么费事儿,成功避免了很多牙病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牙刷算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了。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