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风情万种,为何历代文人墨客只对它情有独钟?
文化
历史
2024-09-24 21:01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田洋
节目编辑:于达 程涵
小剧场配音:张胡子 宝木
明末清初的时候有位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名叫李渔,他还是个著名的美食家。他特别偏爱一种现在这个时节会上市的食物,一般到了现在这季节,他是非得尽快吃到这种食物不可,但凡是晚一天吃上,他都会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这到底是种什么食物呢?让我们来听听李渔自己怎么说:说起来,也不怪李渔这么坐立不安,毕竟秋天就是吃螃蟹的好时节啊,几千年来,为了秋天的这一口螃蟹,古人们又留下了些什么样的奇闻轶事呢?自古有一种说法,叫“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这个说法传播的时间可是不短了,它变相证明了我们的祖先确实从很早以前就明白了这么一个道理:那就是秋天是吃螃蟹的好时节。其实我们都知道,秋天上市的美食有很多种,特别是许多新鲜的瓜果,不过在所有的这些美食里,螃蟹绝对是最受人推崇的一款,为什么?就因为它鲜美啊!而且上市供应的时间又很短暂。按照过去的说法,一般要等到寒露节气之前、菊花盛放的时节,螃蟹才能出现在市场上,而到寒露过后不久,螃蟹就会陆续下市了。所以对于那时候的美食爱好者们来说,一旦到了秋天的螃蟹季,就必须抓紧时间大吃特吃,毕竟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他们还给没有螃蟹吃的日子起了个专门的称呼,叫“蟹饥荒”。您看看,这都跟饥荒挂上钩了,可见过去的人对于吃蟹这件事那得有多迷恋!说起中国人吃蟹的历史,那可以一直追溯到周代,到今天得有3000多年了。那时候的典籍中有这样的记载,说是周成王的时候,海阳地区——也就是今天山东半岛的东南部曾经献上螃蟹作为贡品。考虑到那地方紧挨着我们国家的黄海,估计他们献上的螃蟹应该是海蟹。在另外一些典籍里也有记载,说周天子曾经在一次宴会中吃到了青州之蟹胥,青州就是今天的山东地区,那这蟹胥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拿螃蟹做成的一种酱料。虽然我们说中国人从周代开始吃螃蟹,不过那时候螃蟹绝对算是奢侈品,除了周天子和那些顶级大诸侯之外,一般老百姓可绝对吃不上。一晃一千多年过去了,时间来到了两晋时代,吃螃蟹这事开始慢慢向民间转移,特别是到了东晋时候,秋天吃螃蟹已经成为民间的时尚了。
为什么?东晋的都城在南京,控制的领土也主要是长江中下游一带,这地方它天然就出产螃蟹啊,没有了长途运输的麻烦,大家可不就能敞开了吃么? 魏晋南北朝后期,南方出现了两种用螃蟹做成的食物,分别是蜜蟹和糟蟹。这两种食物一直流传到了隋唐时期,按照史书记载,当年隋炀帝下扬州的时候,当地就专门进贡了这两种食物。比较可惜的是,这两种螃蟹的做法现在不是很确定,人们从名字上猜测,蜜蟹可能是用蜜糖水对螃蟹进行加工,这甜口的螃蟹……我实在是想象不出能有多好吃……至于糟蟹,今天江南地区还有用糟卤腌制螃蟹的做法,或许与古代的糟蟹有异曲同工之处吧。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咱们刚才说了半天的螃蟹,但好像都是河蟹或者淡水蟹,古人难道不吃海蟹吗?其实也是吃的,至少在唐朝以前,海蟹还被当做是一种奢侈的食物,是能够跟其他山珍海味并列的。不过从宋代起,人们开始更偏爱河蟹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宋代的江南越来越富庶,容易就近获得河蟹,这要比海蟹方便很多;另一方面是当时人觉得海蟹腥气比较大、肉质比较粗,口感味道都要差一点。久而久之这河蟹就成为了古人心目中的主流美食,海蟹则渐渐淡出了他们的食谱。在著名的《东京梦华录》里曾经记录过这么一种美食,叫蟹酿橙。按照书里记载的做法,要选用新鲜的橙子,在顶部开口以后掏出果肉榨汁,拿橙子皮当碗。再把新鲜的螃蟹蒸熟后拆出蟹肉和蟹黄,拌上黄酒、橙汁和醋等调味料,填到橙子皮做的碗里,上锅蒸熟以后配上蘸料食用。试想一下,把这么一道菜端到您面前,鲜美的蟹肉配上橙子的清香,光是想一想都要流口水了吧?既然宋朝人这么会吃蟹,那留下的关于螃蟹的诗句当然也少不了。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作为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美食家,苏轼对螃蟹那绝对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有这么两句诗:“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尖团是螃蟹的古称,苏轼这是调侃自己嘴馋、甘愿拿自己的一首诗跟人家换俩螃蟹吃呢!南宋著名的诗人陆游也是螃蟹的忠实拥趸,他有一首诗叫《悲歌行》,他在诗里说自己是:“有口但可读《离骚》,有手但可持蟹螯。”把螃蟹和千古名篇《离骚》相提并论,要说陆游这评价也是没谁了。要论古代文人里最喜爱螃蟹人,恐怕还要数我们开头提到的清代文学家李渔了。
咱们前面提到过 “蟹饥荒”这个词,李渔本人非常认可这种说法,他甚至会在没螃蟹痴的日子里努力存钱,还给自己存的这些钱起了个名字叫“救命钱”,意思是等到来年螃蟹季到来的时候,他要第一时间拿这些钱去买来螃蟹救自己的命。
到后来,李渔觉得每年只有短短的一个时节能吃到螃蟹,这已经让他无法满足了,怎么办?他查阅了不少古书,最后决定在古人的基础上,研究一种能够保存螃蟹的方法。
这方法今天我们都很熟悉了,其实就是在江南经常能见到的醉蟹。李渔让家人挑选一口大缸,然后往里放入当季的螃蟹,再倒入黄酒、加入糟卤进行腌制。这样被黄酒腌制过的螃蟹,通常可以保存很久,让李渔在蟹饥荒的日子里也能解馋。
而且,既然是个文人,在处理吃食的问题上就一定要风雅,李渔给他做醉蟹的这一套家伙什儿还起了专门的名字。您比方说,放螃蟹的大缸就不能叫大缸,得叫蟹瓮;泡螃蟹的黄酒不能叫黄酒,它得叫蟹酒;就连负责处理食物的小丫鬟,他都起了专门的名字叫蟹奴。总之就是万事万物都不能没有蟹!
不光如此,在料理醉蟹的时候,李渔还一定要对着螃蟹大声讲话,他跟螃蟹说:“我对不起你们啊,我实在是没钱啊,买不起更多的螃蟹啊,我真想去一个没有人管我的地方,能有大把大把的钱买螃蟹,买来螃蟹可这劲儿地吃啊,只有这样我才能对得起你们啊,可是我做不到啊,呜呜呜……”
别说,就是今天的我们看到这么一幕,估计也会觉得这人莫不是有什么大病。您要知道,李渔是当时著名的剧作家,按说他是不差钱的,你就算可这劲儿地吃螃蟹,一季之内又能吃多少啊?
不过呢,账不是这么算的,李渔家里也不光他一个人,连家人带仆人加起来得小五十口了。这么看起来,李渔一方面确实是螃蟹的死忠粉,另一方面,他之前对着螃蟹哭喊钱不够,也确实是实情了。
到了20世纪,中国出现了一位卓越的作家,他不仅文章写得极好,本人也是螃蟹的忠实爱好者。为了赶上每年的螃蟹季,他哪怕吃到胃疼,休息一两天也要重回餐桌吃个够。
这位在吃螃蟹这件事上,有着丝毫不亚于前人执念的大作家不是旁人,正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鲁迅喜欢螃蟹这件事一点也不意外。他是浙江绍兴人,那儿本来就盛产螃蟹。后人做过统计,鲁迅留下的日记里,广是关于吃螃蟹的记录就有十多次,基本上每到螃蟹季,螃蟹都是饭桌上鲁迅最看重的一种食物。
而且,鲁迅不光把螃蟹写进日记里,在他留下的文章里有23篇、47次提到螃蟹。最有意思的是,他不光喜欢吃,有时候也喜欢拿螃蟹来骂人。比如咱们上学都学过的《论雷峰塔的倒掉》,里面有这么一段——“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反动封建的法海最终成为了吴越地区人们秋季常吃的螃蟹,要经受千人啃万人嚼的痛苦,鲁迅这种讽刺骂人的笔法,那可真是高了。到了1927年秋天,鲁迅和夫人许广平从广州搬到了上海,离开了遥远的南国回到了江南地区,吃起螃蟹来当然是方便多了。此时恰好是螃蟹季,上海作为商业都市,螃蟹的供应非常充足,以至于在那段时间鲁迅是狂吃螃蟹,甚至一度吃到胃疼。夫人许广平自然是心疼他,严令他保重身体、禁止吃蟹,要吃也得等到来年再说。鲁迅呢,口头上当然是答应得好好的,可是缓了一周,看看胃基本上没事了,他是故态复燃又大嚼起螃蟹来,许广平也只能摇头叹气无可奈何了。其实我可太理解鲁迅了,一年一度的螃蟹季,鲜美的螃蟹就摆在面前,这换了谁能顶得住哇?肯定得应吃尽吃吧?说起来,咱们中国人或许是这世界上最喜欢吃螃蟹的民族了,前些年有个统计数据,说是中国人每年吃掉的大闸蟹有几十亿只,注意,这说的可只是大闸蟹,还没算海蟹呢。显然,吃蟹已经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之一。这也难怪,谁让螃蟹是这个金秋时节里最鲜美、最让人垂涎的美食呢?试想一下,在一个秋日午后,约上三五好友,摆上一盘蒸螃蟹,再配上一壶热酒。大家一边饮美酒,一边啃螃蟹,一边畅谈人生过往,这样的时光,实在是太令人向往了吧?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