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田洋
节目编辑:秦雅楠 程涵
今天是11月21日,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今天是“世界电视日”,这个节日是由联合国在1996年设立的。
为什么要设立这么个日子呢?因为当时,电视这种娱乐工具正以燎原之势在世界各地迅速普及,而之所以专门弄个节日,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庆祝大伙的文娱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是看重了电视促进了世界传媒事业的发展,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尽知天下事。
那么,这样的“伟大发明”是怎么出现的?在鲜为人知的最初,电视机又能做得多“潦草”呢?
影响政局的电视机
今天,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电视已经逐步退出了家庭娱乐中心的位置,然而您能想到吗?倒退几十年,电视节目甚至有左右政局的“魅力”.
比如说1960年,美国总统大选开展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电视辩论,那时候的两党候选人相信您也不陌生,一个叫尼克松,一个叫肯尼迪。
电视辩论前,在大多数预测者眼里,这几乎是一场没有悬念的大选,尼克松那会儿已经是美国副总统,履历漂亮,从政经验丰富。肯尼迪则不过是马萨诸塞州的一名参议员,资历尚浅,在政坛属于毛都没长齐那一类,和他差不多履历的人全美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然而,当两个人在电视上一亮相,反转就出现了:尼克松当时刚动了膝盖手术,脸色苍白,上台前还随手抹了点粉底,但那时候本来就是黑白电视机,一个苍白的人再上点粉底,您想想观众眼中尼克松那脸色,能好看得了吗?而且在聚光灯下,尼克松还一个劲出汗。
相比之下,肯尼迪算得上大占便宜——他本来长得不错、外貌有加分,又刚参加过加州竞选,晒了一脸健康的小麦色,年纪轻,浑身透着一股阳光活力。您说说,要搁您是电视机前的美国选民,愿意把票投给谁呢?
结果大家也知道了:尼克松“爆冷”出局,肯尼迪“逆风”当选。这件事搞得尼克松都对电视有心理阴影了,后来两届美国大选,这老哥都参选了,却坚决拒绝参加电视辩论。也就是当时电视机的普及率还没后来那么高,总统电视辩论没形成惯例,所以尼克松后来好歹实现了入主白宫的夙愿。
那么作为美国总统看了都打怵的机器,电视机又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
虽说电视正式问世是20世纪的事,但它的技术起源,却可以追溯到19世纪。首先是1817年,瑞典科学家贝采利乌斯发现了化学元素“硒”。几十年后,它被证实有光电属性。简单点说,就是光线照射在含有硒的物质上,可以产生电子放射现象。
熊孩子做实验 一举成名
时间一晃到了1923年,一个叫约翰·洛吉·贝尔德的人闲居在家,准备做点事情,他的出现,能给电视机带来什么?
咱们先说说贝尔德这人,他出生在苏格兰一个牧师家庭。用今天的话说,这孩子有点背,打小体弱多病,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可您别看他身体不大结实,孩子还挺淘,刚成年就在家里捣鼓各种各样的电学实验。
贝尔德
有一回,他尝试用电加热石墨,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将石墨变成钻石。至于结果么,相信您也能猜到,不仅没成功,还造成周边大停电,贝尔德也成为了邻居眼里不折不扣的熊孩子。
这还没完,贝尔德大学还没毕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打响了。青年热血贝尔德想要参军报国,然而他那小身板实在不太行,不光正面战场上的部队没有录用他,就连后勤部门都果断对他关上了大门。
闲在家里的贝尔德并没有彻底“躺平”,他依然保持着对电子领域的强烈兴趣。
1923年,一个好友去探望他,闲聊的时候,提起了马可尼发现的无线电波,它可以实现远距离的接收和发送。这一提不要紧,贝尔德脑中忽然有一道灵光闪过:既然无线电波可以远距离传输,理论上讲,图像也可以啊!
贝尔德进行了许多实验,变卖家产的钱都填进去还是不够,只能找周遭的亲戚朋友借,他几乎把周围的熟人借了个遍。贝尔德不仅从搜集到的军用仪器上拆了不老少零件下来,还把生活中能得到的一切材料都“堆”上去了。
比如,他用一个搪瓷脸盆做框架,用马粪纸、饼干箱制成投影灯,找来胶水、细绳子,把一些零件串联到一块。说实在的,与其说他搞的是个新发明,不如说他捣鼓出来的更像一个垃圾堆。
然而经过贝尔德的不断尝试,1925年10月2日清晨,这个“垃圾堆”竟然起效了!贝尔德隔着一个房间,看到了传输来的图像——一个玩偶的脸。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里,贝尔德开始在社会各界奔走,向大众宣传自己研发出的机器。几年后,他更是跨越大洋,成功把一个伦敦姑娘的图像传送给了姑娘的未婚夫,当时,这个小伙正在进行远洋航行。这一“壮举”掀起了轩然大波,贝尔德的名字开始在全世界传开了。
后来,贝尔德成立了自己的电视公司,并通过不断努力,解决了早期电视声音和影像不同步的问题,如此一来,便为电视节目走入千家万户铺平了道路。
彩电面世 无人问津
当时,与贝尔德同一时代的不少科学家都在致力于研究电视,也有一些人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面对“同行“的竞争压力,贝尔德果断决定开辟新赛道,把精力投入到彩色电视机的研发中。可惜,贝尔德的身体已经不足以支持这种高强度的研发了,彩电的事刚刚有点眉目,他便与世长辞。
而“电视机之父”贝尔德未竟的彩电事业,也一直是各国科学家争相功课的中心。1951年,彩色显像管出现,3年后,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推出。
然而说出来您可能不信,在彩电刚开始问世的那几年,消费者并不买账,大多数人即便有那个经济条件购买,还是宁愿去看没有颜色的黑白电视机。
为什么啊?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彩电刚被推出的时候,那呈像质量实在不敢恭维,不仅会有光发散问题——也就是图像带一圈莫名其妙的光晕,而且显示出来的图像还会有一定的扭曲。
更重要的是:电视是“彩”了,当时电视台的彩色节目却屈指可数,很多台播放的就是黑白节目,拿彩电看也没颜色啊。那花着高昂的价格、忍受着图像扭曲,我图啥呢?因此,那个时候,还是黑白电视机混得好、吃得开。
好在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随着彩电更新迭代,图像质量不断提高,到了1964年,美国家庭的彩电拥有比例已经占到全部电视机用户的31%。而几年后,日本索尼那边的工程师团队通过新技术,解决了彩色电视机图像扭曲和光发散的问题,使得彩电迅速在市场上掀起热潮,屏幕前跳动的人影越来越多地有了色彩。
国产稀罕物 见证科技进步
讲了那么多国外的事,再说说咱们国家电视发展的历史吧。
虽说第一台电视机在1925年已经面世,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广播电视这些玩意在欧美国家已经挺普及了,但对于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这还是相当新鲜的“洋玩意”。1957年之前,咱们国家都没有自己的电视频道。自然也没有自主生产的电视机。
这样下去当然不是个事,于是1957年,咱们国家决定开辟自己的电视广播事业,并将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了当时的国营天津无线电厂。
可当时的情况却是:这家工厂的技术人员,连见都没见过电视机,更甭提系统学习有关它的理论知识了。
面对组织交派下来的任务,厂里的技术员用了个“笨办法”,他们拆掉了一台苏联生产的电视样机,得到了上千个零件,再一个个研究、吃透,并一一复制出来。
靠着这样的水磨工夫,在没有任何专家指导的情况下,1958年3月,咱们国家第一台电视样机竟然成功装配完成了。
不久后,我国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实验大厅里,苏联和天津生产的电视样机被一块摆出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下午7点,电视机荧屏上同时清晰显现出了广播员的图像,洪亮的声音伴随而来。
咱们国家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了。周总理亲自给它命名“北京牌”。这台电视机,也被大伙称为“华夏第一屏”。
此后,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再接再厉,终于在1971年攻克了彩色电视机技术,并在 1979年建成了咱们国家第一条彩电生产线。不过,虽然彩电实现了国产,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视机甭管黑白还是彩色,也都算是稀罕东西,毕竟它贵啊!
1980年,咱们全国职工的年均工资是762元,而一台黑白电视机就要六七百元,随便一台彩色电视机便轻松上千,谁舍得拿自己一整年的收入买电视啊?
所以那个年代,谁家能抱回来一台电视机,不光走路带风,家里也有的热闹了,一到电视节目播放的时候,一准聚集了一大堆邻居亲朋,场面堪比村里放电影,甭提多壮观了。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百姓兜里有钱了,电视机的价格也下来了,电视的普及也越发迅猛,1985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越了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电视机生产国。
仅仅两年后,咱们又把日本甩到了身后,以1934万台的产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大电视机生产国。
虽然现如今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电视机自然也淡出了年轻人的生活。但它丰富的节目、多彩的内容,曾经很好的承担起了增进世界文化交流的使命。
随着技术的发展,讯息传递正一日比一日便捷,我们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成本也越来越低廉,这是科技进步带给全人类的福祉。相信这些,也是曾经为电视技术添砖加瓦的每一个科学家所期望的未来吧。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动听天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