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起,“弹性退休”实施!男职工60周岁提前退和66周岁延迟退,养老金相差多少?
民生
2024-11-13 17:10
河南
近日,一则与养老金相关的话题冲上了话题热搜榜,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关注和热议。记者从全国人大常委会获悉,2012年至2023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由1686元提高到3162元。短短12年间,实现了接近2倍增长,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作为退休人员保障晚年生活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经济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的高低不仅仅是衡量其经济保障能力强弱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同时也是最主要的一项收入来源。通常情况下,养老金水平越高,则意味着退休人员的经济保障能力越强;反之,养老金水平越低,则意味着退休人员的经济保障能力越弱,资金不足、退而不休恐是其面临的新难题。自2014年10月1日养老金启动“并轨改革”起,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体制外企业职工便实现了制度层面的统一,共同实行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政策要求,企事业单位参保职工若想要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待遇,以正常退休为前提(病退、提前退休之外),通常需同时满足2个前提条件——最低缴费年限和法定退休年龄。①最低缴费年限:现阶段,企事业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要求为15年;②法定退休年龄:目前,男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退休年龄为55/50周岁。也就是说,累计参保缴费满15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是职工办理退休的前提。而且,按照政策规定,自参保职工依法、依规完成办理退休手续的次月起,即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正常来讲,对于不享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其按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即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对于享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除了计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2项待遇之外,根据政策要求,还将依照其视同缴费年限的长短再给予计发过渡性养老金。也就是说,退休职工所享受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其实是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若享有视同缴费年限)三部分组成。其中,这3部分分别对应的计发公式如下:①基础养老金=参保职工退休时所处省份上一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当年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基数×(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累计缴费年限×1%②个人账户养老金=参保职工退休时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存储额÷退休年龄对应的计发月数③过渡性养老金=参保职工退休时所处省份上一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当年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基数×本人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指数×过渡系数根据上述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公式,我们不难看出,缴费基数、实际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退休年龄以及待遇领取地的计发基数等等多项因素均能够影响养老金水平的高低。①缴费基数:在缴费年限相同的前提下,缴费基数越高通常意味着基础养老金的计发水平越高;且职工退休时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累计存储额越多,也能够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②实际缴费年限:所谓“多缴多得”,简单来讲即在缴费基数相同的前提下,参保职工的实际缴费年限越长,则通常意味着基础养老金的计发比例越高,个人账户养老金也比较高。
③视同缴费年限:在测算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时,视同缴费年限会用到两次,一方面能够增加累计缴费年限时长;另外一方面也能够使退休人员享受到过渡性养老金作为补充。④退休年龄:与多缴多得、长缴长得类似,基本养老金也遵循“晚退多得”的计发原则和激励机制,即退休时间越晚,则通常也能够提高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水平。⑤计发基数:通常情况下,经济越发达的省份,社保待遇的计发基数越高,而在缴费年限、缴费基数、退休年龄等其它因素相同的前提下,计发基数越高也意味着养老金水平越高。由此可见,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的高低并不是某单一因素来决定的,而是缴费基数、实际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退休年龄以及待遇计发基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悉,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并批准了《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这意味着,自2025年1月1日起,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将正式落地实施,而之所以要对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进行调整,从现状来看,主要也是基于如下3个层面的背景。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已将达到近2.97亿,占全国人口总量的21.1%;较2022年末相比,增加了近1700万,增长了高达1.3%。按照国家卫健委的预测,到2035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亿左右的规模。届时,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30%,正式由中度老龄化阶段迈入重度老龄化。因此,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带来的挑战,减缓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趋势,同时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需要对现行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规定进行调整。同样,还是用数据作为参考。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8.6岁,同时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8年增加到了目前的14年。这意味着,大多数职工参加工作的起始时间普遍后移,且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年限增加。因此,通过延迟退休改革,能够更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进一步释放人口红利,带动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养老金的缺口已经高达2.5万亿元,而在新一轮“退休潮”(每年有近2000万的新增退休人员)已悄然来袭的背景下,势必会进一步加大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因此,为了确保养老金制度能够长期且可持续运行,对职工的退休年龄年龄适当调整也是有必要的。参考《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我们不难得知,除了职工退休年龄和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将迎来调整之外,自2025年起,弹性退休制度也将实施。职工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可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年,且不得低于60/55/50周岁的原法定退休年龄。下面我们用两组示例来介绍下弹性提前退休。①1968年9月出生的男职工,改革之后的退休年龄为61周岁,对应的退休时间为2029年9月。在其累计缴费年限达到15年的前提下,仍可以选择在60周岁“提前退休”。②1977年10月出生的男职工,改革之后的退休年龄为63周岁,对应的退休时间为2040年10月。在其累计缴费年限达到19年的前提下,仍可以选择在60周岁“提前退休”。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累计缴费年限达到了最低缴费年限要求,则可以在与工作单位协商一致的前提下,选择弹性延迟退休。与弹性提前退休类似,延迟的时间也不得超过3年。①1972年10月出生的男职工,改革之后退休年龄为62周岁,对应的退休时间为2034年10月。若其在年满62周岁之后,与工作单位协商一致,则最长可以延迟到65周岁退休。②1976年11月出生的男职工,改革之后退休年龄为63周岁,对应的退休时间为2039年11月。若其在达到63周岁后与单位协商一致,则最长可以延迟3年,在66周岁退休。男职工60周岁提前退和66周岁延迟退,养老金相差多少?问题来了,男职工在符合政策要求的前提下,选择60周岁提前退和66周岁延迟退,养老金的待遇水平将相差多少呢?接下来,我们还是以详细的示例作为参考,并给出答案。以1976年12月出生的男职工为例,参考《男职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照表》我们可以得知,改革之后其退休年龄为63周岁,对应退休时间应该为2039年12月。若其在2036年12月年满60周岁时,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缴费年限达到了18年+6个月,则可以选择弹性提前退休;若其在2039年12月满63周岁时,与单位协商一致,则可以最长延迟到2042年12月份满66周岁退休,届时基本养老保险将累计缴纳24年+6个月。假设该男职工一直按照当地缴费基数的60%档缴费,即平均缴费指数为0.6,在满60周岁提前退休时当地计发基数为9000元/月,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存储额为53280元(缴费基数为5000元,且假设不变)。那么可套入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公式,分别得出基础养老金待遇的计发金额为1332元/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为383.31元/月。然后,将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加,即可得出60周岁提前退时基本养老金为1715.31元。同样,在这6年的时间差当中,该男职工也是一直按照当地缴费基数的60%档缴费,平均缴费指数为0.6。假设在其66周岁延迟退休时,当地计发基数为10400元/月,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存储额为70560元(缴费基数为5000元,且假设不变)。那么将这几组数据套入计算公式,可得出基础养老金的待遇计发标准为2038.4元/月;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待遇计发标准为758.71元/月。然后,两者相加即可计算得出基本养老金为2797.11元/月。可见,60周岁提前退虽然不会导致职工的养老金打折扣,但是与66周岁延迟退相比,基本养老金的待遇水平差距却是比较明显的。当然,需要强调的是,示例当中给出的数据仅仅只能够作为一项参考,实际当中还会受到区域因素、缴费基数、计发基数等多种因素影响。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延迟退休改革方案自2025年1月1日起落地实施之后,职工的退休年龄不再是一个刚性的节点,而是可供其自愿选择的弹性空间。在最长提前/延迟的3年时间范围内,只要参保职工符合政策要求,均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或者延迟退休。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虽然参保职工在允许的时间范围内选择弹性提前退休并不会导致养老金的待遇水平大打折扣,但是与弹性延迟退休的差距其实还是相对比较明显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若职工身体条件允许且能够与单位协商一致,那么笔者的建议是尽可能的“晚退”,这样不仅能多领几年的工资,同时随着缴费年限的延长,也会提高养老金的发放水平。以上便是本文要介绍的全部内容,欢迎点赞转发和评论,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