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调:职工退休“新规”!3个关键时间节点,挺重要!事关养老金申领条件,早了解!
民生
2024-11-20 16:00
河南
参考人社部发布的《202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披露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数量为14196万,增加了552万人。作为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不夸张地说养老金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近1.42亿退休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好坏与经济保障能力的强弱。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超90%的退休人员视基本养老金为不可或缺的基础经济保障。在这一背景下,养老金待遇水平越高,则意味着退休人员的经济保障能力越强,越有助于其改善生活质量;反之,养老金待遇水平越低,则所谓的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大概率也无从谈起。因此,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参保职工,又或者是以个人身份参加职保的灵活就业人员,均应当在自身经济能力可承受的范围内,通过多缴、长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方式来努力提高自身退休之后的基本养老金计发水平,进而增强经济保障能力和达成老有所养的目标。众所周知,自2014年10月1日起,国家便推动实施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现阶段已经实现由“双轨制”向“单轨制”的转变。简单来讲,即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参保职工共同实行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意味着体制内、外的城镇职工在缴费方式、缴费比例以及基本养老金待遇的计发办法等等各个层面实现了统一。也就是说,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退休人员,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水平的高低更多取决于自身的缴费金额和累计参保缴费年限。
据悉,根据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要求,企事业单位参保职工若想要在依法、依规办理退休手续之后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通常需要满足“退休制度”的2点基本要求。目前,国家政策规定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也就是说,以正常退休为前提(病退、提前退等特殊情形除外),基本养老保险至少需累计参保缴费满15年。目前,国家政策规定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为55/50周岁。也就是说,除了最低缴费年限之外,参保人员正常办理退休手续还需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按照现行的社保制度,符合退休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参保人员,自依法、依规完成办理退休手续的次月起,即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根据《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和《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这2项政策文件,我们又能够得知,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依据退休人员是否享有视同缴费年限,可分为如下2种情况: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建立个人缴费制度之后参保的退休人员通常来讲,在基本养老保险建立个人缴费制度之后参保且累计缴费满15年的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将按月计发基本养老金待遇,且基本养老金是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②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建立个人缴费制度之前参保的退休人员在基本养老保险建立个人缴费制度之前参保且通过人社部门认定享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除了计发上述2项待遇之外,还会再给予其计发过渡性养老金作为补偿。也就是说,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所享受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实际是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若有)3部分组成。根据现行制度,3部分对应的待遇计发公式如下:A: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本省份上一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当年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基数×(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累计缴费年限×1%B:个人账户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存储额÷退休年龄对应计发月数C:过渡性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本省份上一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当年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基数×本人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指数×过渡系数据了解,在老龄化趋势加剧、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受教育年限增加、新增劳动力参加工作时间后移、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养老金支付压力变大等现实因素背景下,现行的退休制度已不能够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国家需要通过政策改革来积极应对这些变化带来的挑战。基于此,在“延迟退休”口号被提出10多年之后,关于职工法定退休年龄和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的调整终于在2024年敲定了详细改革方案,并明确自2025年起实施。9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并批准了《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下文简称《办法》)。根据《办法》内容,我们不难得知,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和最低缴费年限将迎来新的政策规定。《办法》明确指出,自2025年1月1日起,同步启动男、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的调整。国家计划用15年的时间,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由60周岁逐步延迟到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由55/50周岁逐步延迟到58/55周岁。这便意味着,从明年的1月1日开始,男、女参保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不再是60/55/50周岁,而是60/55/50+延迟的月数。参考《办法》内容,我们还可以得知,自2030年1月1日起,国家将启动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的调整。具体来看,计划用10年的时间,采取每年提高6个月的方式,将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由15年逐步提高到20年。这意味着,自2030年开始,职工累计参保缴费只有15年便不再满足退休条件,需达到实际退休年份所对应的最低缴费年限要求,才能再依法、依规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待遇。从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和最低缴费年限的调整这2个层面来看,改革和调整的过程分别耗时15年和10年。也就是说,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的时间过程为2025年1月1日~2039年12月31日;最低缴费年限调整的时间过程为2030年1月1日~2039年12月31日。而且,2040年1月1日这个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关键,一方面,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已经完成,男女职工的新法定退休年龄自2040年1月1日起调整为63/58/55周岁;另外一方面,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的调整也已经完成,办理退休需至少缴满20年。毫无疑问,职工法定退休年龄和最低缴费年限的调整已是板上钉钉,从男、女职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照表来看,1965年1月1日及之后出生的男职工、1970年1月1日及之后出生且原法定退休年龄为55周岁的女职工、以及1975年1月1日及之后出生且原法定退休年龄为50周岁的女职工均将受到延迟退休改革的影响。而且,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根据《办法》规定也将迎来不同幅度的提高,并逐步由15年提高到改革后的20年。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延迟退休改革,广大参保职工需要注意什么呢?笔者认为,从养老金待遇水平这个层面来看,退休年龄和最低缴费年限调整所带来的影响是正向的,哪怕是只延迟了1年,基本养老金的计发标准也会相应的有所提高;而从参保缴费这个层面来看,退休年龄的延迟与最低缴费年限的提高,可能会给一小部分工资水平低的参保职工带来缴费压力。不过,我们要意识到一个关键的问题,即在职时积极参保缴费,恰恰是为了未来退休之后能够提高晚年生活的经济保障能力。而且,在《办法》当中,国家也鼓励职工长缴多得、多缴多得、晚退多得。所以,若从这个角度来讲,积极拥抱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对此,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和见解,期待和大家沟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