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起,“延迟退休改革”完成!男职工63周岁“按点退”和66周岁“延迟退”,养老金相差多少?参考答案来了!
民生
2024-11-15 17:11
河南
在现行社保制度下,“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仅仅是全国近1.42亿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保障晚年生活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是其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重要前提。所谓“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通常是指退休人员按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且表现为,待遇水平越高,则往往预示着经济保障能力越强;反之,待遇水平越低,则经济保障能力便越低。从这个层面而言,国家也呼吁和鼓励每一位企事业单位参保职工遵从“多缴多得、长缴长得、晚退多得”的待遇计发原则和激励机制,来努力提高自身退休之后的基本养老金领取水平。据了解,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普及之前,城镇职工大多实行“单位退休制”,即由原工作单位负责发放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及其它相关待遇;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并全面普及之后,“单位退休制”便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而采取“社保退休制”,且一直沿用至今。所谓“社保退休制”,简单来讲指的是在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企事业单位人员若想要在退休之后享受养老金待遇(按月领基本养老金),通常需同时满足2个前提条件。
①最低缴费年限:目前,国家政策规定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要求为15年;②法定退休年龄:目前,男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为55/50周岁。也就是说,以正常退休为前提(病退、提前退休除外),累计参保缴费满15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是企事业单位参保职工办理退休手续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并且,根据政策规定,职工自依法、依规完成办理退休手续的次月起,才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一直到去世当月为止。根据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建立个人缴费制度之后参加工作且累计缴费满15年的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其基本养老金通常是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即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而对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建立个人缴费制度之前参加工作且通过人社部门认定享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除了计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之外,根据政策规定,还会依照其视同缴费年限的长短再给予计发过渡性养老金待遇。也就是说,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实际是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前提是享有视同缴费年限)3个部分组成,3部分分别对应的计发公式如下:①基础养老金=参保职工退休时所处省份上一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当年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基数×(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累计缴费年限×1%②个人账户养老金=参保职工退休时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存储额÷退休年龄对应的计发月数③过渡性养老金=参保职工退休时所处省份上一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当年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基数×本人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指数×过渡系数
根据上述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我们不难看出,养老金领取数额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本人缴费基数的高低、实际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的长短、实际退休年龄的早晚以及所处省份人社部门公布的对应退休年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基数高低等等因素。因此,具体到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不同类型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标准往往也会因人而异。不过,从月人均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能够直接反映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之间的差距。而且,从数据层面来看,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参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和财政部预算司发布的《202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决算表》,由其中披露的相关数据,我们可粗略计算出2023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为6100元左右,而企业退休职工月人均只有3100元左右。在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越来越健全和完善的背景下,2024年实现了“20连涨”,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还是企业退休职工,其养老金水平均迎来了不同幅度的上涨。但不可否认,随着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水平的调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支出层面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受教育年限增加、参加工作时间后移等等因素的演变也促使国家需要对现行退休制度进行调整。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并批准了《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下文简称《办法》)。根据《办法》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涉及到职工退休制度的调整主要涉及到3个层面。《办法》指出,自2025年1月1日起,同步启动男、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的调整。国家计划用15年的时间,将职工的原法定退休年龄由60/55/50周岁逐步延迟到63/58/55周岁。《办法》还明确指出,自2030年1月1日起,国家计划用10年的时间,采取每年提高6个月的方式将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由现阶段的15年逐步提高到20年。另外,自2025年1月1日起,职工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且不得低于原60/55/50周岁的法定退休年龄;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累计参保达到最低缴费年限要求,可在与工作单位协商一致的前提下,选择弹性延迟退休,延迟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且实施过程中,用人单位不得强制职工选择退休年龄。根据上述这3点来看,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将耗时15年完成,即改革的实施过程为2025年1月1日~2039年12月31日。自2040年1月1日起,无论是原法定退休年龄为60周岁的男职工,还是原法定退休年龄为55/50周岁的女职工,改革完成之后的法定退休年龄统一至63/58/55周岁。与此同时,最低缴费年限的调整周期为2030年1月1日至2039年12月31日,自2040年1月1日起,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至少需累计20年。男职工63周岁“按点退”和66周岁“延迟退”,养老金相差多少?另外,在弹性退休制度下,无论是在延迟退休改革的进程当中,还是延迟退休改革完成之后,职工达到相应的条件仍可以选择弹性提前或延迟退休。那么问题来了,自2040年1月1日起,男职工选择63周岁按点退休和选择66周岁延迟退,养老金待遇水平将相差多少呢?下面还是给出具体示例,方便大家理解。参考《男职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照表》,我们可以得知,1977年1月出生的男职工,改革完成之后法定退休年龄为63周岁,对应的退休时间为2040年1月。根据弹性退休制度,在其达到63周岁且累计参保缴费满20年的前提条件下,可与工作单位协商一致,再选择弹性延迟到66周岁退休,也就是2043年1月。假设该男职工在2040年1月满63周岁按点退休时,当地计发基数为9000元/月,本人平均缴费指数为0.8,累计参保缴费20年,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累计存储额为7.68万元。基础养老金=9000×(1+0.8)÷2×20×1%=1620元/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1620+656.41=2276.41元/月假设该男职工在2043年1月满66周岁选择延迟退时,当地计发基数为9700元/月,本人平均缴费指数为0.8,累计参保缴费23年,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累计存储额为8.8万元。基础养老金=9700×(1+0.8)÷2×23×1%=2007.9元/月个人账户养老金=88000÷93=946.24元/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2007.9+946.24=2954.14元/月由此可见,延迟退与按点退相比,不仅基本养老保险的累计缴费年限更长,能够提高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水平。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各地社保待遇计发基数也在不断上涨。所以,从这2个角度来看,若身体状况允许且原单位同意,延迟退的选择似乎更佳。最后,小编再补充一点,虽然上述示例当中给出的相关数据仅仅只能够作为一项参考,但是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晚退多得”的这一计发原则和激励机制。因此,对于缴费基数低、累计缴费年限比较短的职工而言,若想要进一步提高退休之后基本养老金待遇的计发标准,那么除了提高缴费基数这一项有效途径之外,选择弹性延迟退休似乎也是一项很好的选择。一方面,能在多领几年工资的同时多缴纳对应年限的养老保险;另外一方面,也能够继续通过劳动为单位和社会创造价值。那么,对于屏幕前的网友们而言,届时您退休时,究竟是选择按新法定退休年龄准点退还是选择弹性延迟退休呢?欢迎将您的答案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以上便是本文要介绍的全部内容,欢迎点赞转发和评论,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