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奇说
微观叙事是相对于宏大叙事而言的。就翻译而言,宏大叙事关涉大面上的意义,比如说通过翻译输入新思想,改造国民性格,对外传播本民族思想文化,促进人类文明交融互鉴等。源头活水等宏观高度的重要意义自然是翻译得以存续、受世人尊重的基本价值。但是对于伏案翻译的译者而言,翻译行为本身很艰辛,过程也很痛苦,如果不能从中发掘更多的个体乐趣或者意义,翻译就很难持续下去。带入个人情感态度的微观叙事,能让翻译多一些温情和人性,无论是翻译过程,还是翻译结果,能把自己感动了,往往就有生成想多多体验这种感动的奢望,翻译也就得以在不知不觉间持续下去。
2016年,我和重庆医科大学一位老师合作,给中信出版社翻译了《平均的终结》一书,整个翻译过程很愉快,遇到疑难问题,都能本着为读者着想的态度妥善解决。书中的观点也让我们受益良多。2017年图书顺利出版,读者反响良好,一些不错的教育类学术文章也在引用书中的观点。整体而言,这本书没有给自己添堵。
2020年7月初,一位同事问我是否乐意在一个家长读书会上分享这本书,我一时竟然不知所措。此前从来没有和读者交流过自己的译文,离我最近的读者就是我妻子,她总能就译文提出更好的见解。为了对得起读者,我花了一个星期时间,经常熬夜到深夜两三点,把《平均的终结》反复琢磨了几遍,书上贴满彩色的笔记标签,还有洋洋洒洒几十页的心得体会,主要观点和例证都烂熟于心,核心内容及表述方式都和妻子讨论演练过,才忐忑地前往读书会。
到场的读者有10几位,有重庆医科大学的医学教授,也有心理咨询师,还有企业老板,中小学生家长等。开始分享之前,一位读者朋友说感谢我们翻译了这本好书,在朋友推荐下,她花了一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觉得很受启发,甚至用了“功德无量”一词来形容。读者当着面说的好话,可能就是恭维,不必当真。
分享过程中,一位家长竟然掩面而泣,觉得这本书让她看到了教育自家孩子的希望。这位妈妈满含眼泪分享了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困难,以及自己内心的惶恐与挣扎,读完这本书让她有了一种豁然开朗而又释然的感觉。其他读者朋友也联系自己的生活工作,尤其是对孩子教育的思考,分享了很多别开生面、发人深省的观点和想法。原本两个小时左右的分享,最后持续了五六个小时。我开了个头,大概20分钟,谈了这本书的源起、翻译过程以及对自己的影响等,其余时间全是读者朋友们在讨论交流。一本看似普通的图书,翻译过来之后,产生了如此美妙的效果,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真切体会到的。时至今日,读书分享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和读者分享交流,真是其乐无穷,一方面我们通过翻译向读者传播了思想文化;另一方面,读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享,也加深了我们对翻译作品的理解,甚至加深了我们对读者阅读期待的认知,在此循环往复过程中,个人情感就牢牢地与翻译结合在一起,看似枯燥的码字工作就有了微观叙事的乐趣。后来,我都尽量把自己的微信号附在我们翻译的图书扉页上,方便与读者沟通交流。
2016年我们翻译出版了一套经典文史图书《爸爸尼赫鲁写给我的世界史》,2020年我在重庆图书馆儿童区域发现,单行本的《爸爸尼赫鲁写给我的世界史》已经被翻得破旧不堪了,皱巴巴地挤在一众整洁簇新的图书中间。才出版短短的三四年,就被孩子们翻阅成这样,得有多精彩啊。
还有一个小曲儿,也值得分享。我教过的一个学生,毕业后很认真地看过我翻译的几本书,有一天鼓足勇气说:老师,你这个地方翻译得语气不对,可以改一改更通顺。学生分享来的译文确实更胜一筹,更符合小年轻的阅读喜好,那种小年轻的喜乐感更强烈。我很肯定地回复道:感谢分享啊,读者在变,而译者的语言可能没有赶上变化,导致风格不一定合适。等我的书出修订版的时候,一定采用你这个表述,而且加个译者注【本句得到我的学生某某某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2010年南海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凯迪克金奖童书,名叫《小黑鱼》,作者是李欧·李奥尼。孩子特别喜欢这本书,我陪孩子读过几遍,对最后一句话有很深的印象:他们在清凉的早上游,在阳光灿烂的下午游。其实翻译的时候,也可以找这种感觉的。我找到的乐趣是:我在阳光下翻译,在火车站翻译,在休息室里翻译,在山顶上翻译。
正是这些个人微观视角的翻译体验,让自己根本停不下翻译的节奏。翻译图书不一定能立言,但是从中找到乐趣,尤其是分享的乐趣,那自然是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