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这些概念我想作为学校的心理老师,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相信也有不少老师也在学校做过相关的科普。可是这些概念,我们真的区分得清楚吗?我不敢回答,虽然到现在为止,我也做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健康科普,可是随着资料查阅得越多就越发现,这些概念的界定似乎没有统一的说法,甚至还有的自相矛盾。公众号分享的内容中不乏有些内容涉及到相关的内容,比如(点击图片可跳转)线上,有不少老师在后台跟我询问过概念界定的问题。线下,我也曾与同行老师为这些问题产生过不少争议。说实话,我解答不上来,因为我找不到一个标准答案。今天这篇文章不是想科普什么,仅仅想表达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发现和感想,不希望大家在这些问题上争论不休,事实上,这些概念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才是大家质疑不断的根本原因。接下来抛出的几处在阅读相关资料中发现的存在争议的地方:
发现了吗?“心理不健康”到底是“心理正常”还是“心理异常”,这里已经挑战了我们的认知。
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ICD)从1980年出版的第9版开始,就不再将精神科疾病称作“疾病”,而均称为“障碍”。原因之一是,目前我们还难以确定精神疾病的病因,也无法精确地对其进行检测和诊断,但为了研究和治疗,只好先将一些出现特定症状的人归纳成为一类,给予一个暂时性的「病名」——“障碍”(disorder),以此来区别于医学上“疾病”(disease)的概念;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这能更好地消除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改善患者就医现状。从这种角度来说,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其实都对应了同一个概念,即“mental disorder”。当然,一些书籍、专家依然会使用“心理疾病”一词来特指心理障碍中更为严重的部分,对此的说法目前还不是绝对统一的。综上所述,可以理解为“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是同一个概念——“mental disorder”。对此,有一些老师跟我提到“心理障碍”就是“心理疾病”,这好像也没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再看下列陈述:心理疾病是指在心理层面出现的、对个体产生痛苦和功能障碍的精神健康问题,包括情绪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和认知障碍(如痴呆症)等。心理疾病通常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来,如遗传、环境、生理和生活经历等。心理疾病是出现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的障碍,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一般病人自己无法识别和调节,也拒绝治疗,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普通人可以很容易地识别这种异常,但是非专业的帮助可能无效甚至是有害的;在社会干预下治疗效果尚可,损害基本上是不可逆的,需要长期治疗和社会监护,这种类型一般叫精神病。心理障碍是指心理功能异常,使个体在学习、社交、情感和适应等方面表现出困难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范围更广泛,包括心理发育障碍(如自闭症、学习障碍)、人格障碍、进食障碍(如厌食症、暴食症)等。心理障碍常常由于环境因素和个体的心理发展问题引起。心理障碍是指有明显的个性偏差,伴随一些轻度的心理刺激因素,出现持久的、较大范围的情绪障碍。自己可以识别但是无法摆脱,普通人难以提供帮助,一般需要心理医生调节;部分影响社会功能,有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障碍,部分损害有可能不可逆,但是程度较轻,这种类型可以叫神经症。以上概念界定来源于“南京温纳心理咨询中心”和“清远暖阳社工”。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似乎回应了以下这张图,这张图片曾出现在公众号分享的内容中,有一些老师确实询问过为什么这么划分——
一个人“心理有问题”和“精神有问题”,哪一个更严重?很多人会觉得精神疾病比心理疾病的症状更为严重,认为精神障碍是由于脑内化学物质发生障碍而引发的疾病,而心理疾病是个人“胡思乱想”的结果。而实际上,这里的“心理”和“精神”从学术角度来说是同一个概念,均对应于英文“mind/mental”。《使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第三版)》“总论”中提到:“心理障碍也称精神障碍,故心理症状也称精神症状;心理疾病也称精神疾病。”(以上内容出处:SBMS心理科普 | 你分得清心理疾病、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吗?)但是在翻阅书籍和网络资料查阅时,我也时常能给看到不少文章将“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分别做了阐述,比如:主要指的是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了大脑功能的失衡,会影响到患者的感觉、知觉、意识、思维、情感、意志活动、行为能力、记忆力、智力等方面,不能维持正常的精神心理活动。当患者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时,需要进行系统的治疗。主要是社会应激因素导致,一般会让人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人的心理活动通常与某种情绪活动相关联,如愤怒、恐惧、焦虑、忧愁、悲伤、痛苦等。虽然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心理反应,但强度过大或时间过久,都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感情与家庭的变故、对网络依赖的心理、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学习任务过于繁重、过分溺爱独生子女、投资受损无法承受、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老人缺乏精神关爱等。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惧、失眠等。过度的自信和过度的自卑,过度的兴奋和过度的忧伤。另外还有易喜,易悲,易冲动。或盲目乐观,精力充沛,狂躁,或无精打采,遇事冷漠。患者通常对自己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能够做到客观评价、正确认识。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主要与遗传因素、躯体疾病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很大的关系。精神疾病多数与遗传有关,或者有些精神疾病是由于器质性的损伤而导致的精神障碍,还有就是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以及重大事件和情境应激而导致的。表现为感觉减退、感觉过敏、幻听、幻视等感知觉障碍,疾病还可伴有自知力障碍,精神疾病患者缺乏现实检验能力和缺乏批判能力,对自己精神状态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甚至否认存在的精神问题,认为幻觉、妄想等想到的都是现实存在的,甚至可能在病态症状的支配下,做出各种过激行为。从这么细致的分类阐述看来,这两者确实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这些概念界定确实有时让我感觉云里雾里,不知道该以哪个为准,借此文回应一下后台老师们的疑问,也说说自己在查阅资料过程中的困惑。文章呈现的观点和内容均来自书籍和网络科普,不代表个人观点。所以在科普类似的内容时,大家就要注意啦。选择哪种概念和分类,以你的理解而定。(注:文章部分内容和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