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 | 不犯错的是机器,不是人

文化   2024-05-19 12:46   浙江  


(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一些零散思考与言论。这一期几乎都关于教育,确切地说,都关于批判中国式教育。)


【“教育专家”家访时让孩子亲手砸碎心爱的玩具】
愚昧是催生专制与压迫的最佳土壤。
暴力是蠢货能听懂和使用的唯一语言。
事实证明,这两句话,搁在政治上成立,搁在教育上,依旧成立。


人生本来就是试错的过程。拿我女儿来说,她学习中很粗疏,每次考试乃至作业都要犯各种小错误。但最近我的这种感受愈发强烈:一个不许人犯错误的教育,一定是非人的教育。
不犯错的是机器,不是人。


校门口看到一位不知是几年级的班主任在给家长告状,义正辞严口沫横飞,那个爸爸谦虚谨慎唯唯诺诺,那个小姑娘垂头丧气面无血色。
我不评价这场景本身,毕竟我也不知内情,说不定人家真犯了啥毁天灭地的原则性错误。
我只是想起一桩往事。
一位前同事曾去美国访学一年,把女儿也带去那边借读念了一年小学。她说,在国外每日去接娃,老师永远对她夸不完的话:你家宝贝又活泼开朗又乖巧体贴又能干勤劳,几近天使下凡。等到回国后,天天放学时,就变成了听不完的控诉:你家这个上课走神下课疯玩作业粗心考试稀烂,几近无可救药。
她说她真的很纳闷,同一个孩子,在两套教育结构中,咋就能获得截然相反的评价。
我也很纳闷。


母亲节。
每到此日,总有不少人以子女身份相互劝勉:别只忙着今天发祝福,平时多帮你娘干点活比啥都强。
鉴于我的同龄人、甚至不少我的学生都已有娃,我倒更想以父母身份,作一个彼此的提醒:如果今天收到孩子的小礼物或贺卡,请不要吝惜你的珍视、快乐和感谢,请千万千万别说出这样的话——“妈妈很开心,但妈妈更想看到你努力学习,这次期末考个好分数,才是最好的礼物”。
当然,能说出这样话的,已属中国式父母中的文明天花板,更可怖也更高频的,只怕会是“看看你那成绩,整天就会捣鼓这些虚头巴脑的啥礼物有个屁用”。
都讲自己当了母亲就会理解母亲,可是,我们明明谁都当过孩子,却从来没几个人能真正地理解孩子。


只有空间能让人忘记速度:小区水泥路上连幼儿滑步车都显得风驰电掣,在天空和云朵中透过舷窗向外看时,却总觉得飞机是悬停静止的。
所以,把心打开到足够大,就会允许世界、时代、社会、自己、下属、学生和孩子,一起慢下来。


我们上学时,名校之所以被叫做名校,至少还要看看教育理念是否先进、教学方法是否丰富、教师素质是否出众……
现如今的名校,比的是谁更能掐尖、谁更能压榨、谁更狠、谁到校更早放学更晚、谁课排得更满、谁考试更频、谁进度更快、谁作业更多、谁更像衡水、谁更像奥斯维辛,一句话,谁更敢不把人当人。
这样的“名”校,是沽“名”钓誉校、是欺世盗“名”校、是争“名”夺利校、是让你的生活理想健康人格统统变得一文不“名”校。


我特别感谢我女儿,我小时候太狂妄,总是习惯性鄙夷身边那些学渣“怎么连这点东西都掌握不了”,如今她让我终于得以从普通孩子的视角立场,重新看待与共情一个不那么善于学习和考试的人,在这个万恶的体系结构里经历的剥夺践踏。


【《焦点访谈》曝光小升初“掐尖招生”】
双雪涛《聋哑时代》里有句话:“校园绝对不是青春那么简单,它是权力的缩影。”
作为这个权力关系里的弱者,孩子们本质上不过是被划分为绩优股、潜力股和垃圾股的行货。
什么有教无类,什么一视同仁,能否被更称手地使用和操弄,能否被变现为业绩,才决定了你是否具备在它们的军备竞赛里成为新一批耗材的资格。


很多天天控诉自己班味儿太重的成年人,正摩拳擦掌地为孩子们安排一个班味儿十足的暑假。
前一个班是上班的班,后一个班是培训班的班。


叶圣陶说:教育应该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他的比喻有些偏差。
咱们的教育是屠宰业,它介于工业和农业之间,属于“农副产品加工业”。


在“这周末去哪里玩一下”的问题上,我女儿选择了学校,你没看错,她选择了去她学校里溜达一圈。
我说你天天去还没去厌啊?她说她觉得学校里有很多很漂亮的地方,可平时忙着上课做作业,找不到机会去好好看看。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们正在经历的生活,和我们的孩子们愿意付出的情感,前者太配不上后者,也太对不起后者。
他们每天早出晚归,每天上那么多的课,每天做那么多的卷子、题目、计算、听写背默,期中考刚结束三天就又要单元测验,但他们甚至没有空闲,去尽情地走一走自己的校园。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喜马拉雅播客:“聆雨子的电影聊天室”

小红书:“聆雨子的且行且读”


邵邵的私人书斋
评评社会,谈谈信仰,聊聊文学,说说媒体,讲讲电影,看看风景,撒撒娇,卖卖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