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专家》:动作版“语言类节目”

文化   2024-07-28 10:39   浙江  

非常工整的港片,节奏、张力、场面、冲突、人物,工整到,你会觉得它是全香港警匪片导演的舒适区,一旦他们不知拍啥、不知咋拍了,沿着这个路径踏踏实实来一遍,无论之前多塌房多迷茫,也基本能为自己修复水准之上的票房和口碑。 


与《拆弹专家》一样,都是在查案、追凶、缉私、扫毒乃至反腐这些事儿被讲到讲无可讲的时候,用近似职业剧的思维深挖其间的某个具体工种,为自己赢得新的叙事时空。 


孤身一人夹在黑白两道的追杀里、一意孤行地求取真相,又一个属于港片的标准配置,稍有不同的是,其一,它铺开了谈判-被谈判-谈判的身份的变动不居;

其二,对稍有观影经验的人来说,剧情中谁是隐藏反派和幕后黑手并不难猜,主要的看点都在于,当谈判专家这样一个语言类工种猝然陷入语言几近失效的困境(所谓“百口莫辩”),他又如何利用自身作为谈判专家的独异性展开绝地反击(毫无疑问,绝不能建立在“其实他不光会动嘴、他也很能打”之上),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把爽感落在“真相解密”的叙述,而是一个把爽感落在“技能解锁”的叙述,“专业能力中心”的思路还是匹配职业剧要求的

其三,它套了另一个属于港片的常规模版——双雄会模式,却让双雄从博弈的明线渐渐平移至合作的暗线,这让“不能信任所有人”的前提下,“谈判”这件事依旧拥有展开可能,何况,啥叫“谈判”,不就是又联合又斗争的各进一步又各退一步么?至少,当谈判的这一方对那一方有了真正的心理共情倾向,能多少纠正一下大家“什么谈判专家,不过是拖延些时间分散些注意,为狙击手赢得一个合理的开枪位置”之刻板误区。 

带着这样一种“职业正名”意图,也就要避开巧言令色的偏见,如前所述,真正归入语言层面的交锋不太多,导演试图让你看到的是,谈判专家首先应该是心理专家,他的每一个措辞与考量背后,都是对人性律动机制最深刻的把握、估测和洞察。 

当然,遗憾承认,就这部电影来说,“上兵伐谋”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灵魂攻坚的东西还是太单薄了,追车枪战依然时时忍不住地喧宾夺主,吴镇宇的角色除了担任外挂和修改器,也没体现太多真正有说服力的水准匹敌。大概为了往回找补一些“武强文弱”的跷脚,导演不惜加入了最后那场“在枪口指着脊梁时缓步离场、就押注于你不敢也不忍扣下扳机”的高潮戏,尽管它的处理不乏生硬与儿戏,但它好歹告诉你,一切的本质,都是冒上最大的风险、赌一个“我应该看穿了你”的概率。 

为了赶紧进这场戏,前面怎么看怎么也有嫌疑的两位指挥官,也一秒钟洗脱了嫌疑,与主角二人组同仇敌忾。 

另一个遗憾来自更可理解的地方:政治维度上的小心翼翼。

尽管开动了全程直播,有意形成“众目睽睽之下”的内外观看套层,还捎带手整了个“我辞职去作社工、从源头上帮助边缘人群”的道德奇景,但警员、媒体、社会公众,对基金被侵吞作何反应,这个反应又会如何影响或扭转案情,我们都没看到,左右了局势的依然是“我和他出生入死二十年了、我选择相信他”的江湖逻辑。 

这多少锚定了它的上限,让它终于只是流利的“行活儿”。


行活儿也没什么,对一个曾经是全亚洲电影工业最发达中心的地方而言,行活儿的层出不穷,恰恰是最让人怀想的部分。 

留意影片中。两个电视机里的新闻画外音:黄家驹葬礼、李翰祥猝死。追忆黄金时代,真的是今日港片再也挥之不去的永恒主题。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喜马拉雅播客:“聆雨子的电影聊天室”

小红书:“聆雨子的且行且读”


邵邵的私人书斋
评评社会,谈谈信仰,聊聊文学,说说媒体,讲讲电影,看看风景,撒撒娇,卖卖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