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之前若干次一问一答里,佛陀引导着须菩提,先后消解了对相、对名、对法、对福德的贪著与抓取。
但佛陀仍没彻底放心。
眼见着你丢开了那么多执念,说明你的修行成就越来越高了,你的修行会把你送到一些应该到达的地方、一些“标志性刻度”上——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你眼见着要“证得果位”了。
你要获得结果了。
那就到了放下并忘掉“证得果位”这件事的时候。
你丢开了那么多东西才得到了结果,现在,你该把结果也丢开。
这段看起来字数多篇幅长,其实它是同种逻辑和修辞的若干回环重复,所以,并不难懂。
关键先要弄清楚所谓“小乘四果”:即经文中提及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这四果要是调取大量佛学术语拆解,势必过于繁琐,各位看不明白,我自己也讲不明白。
咱尽可能取其大意,简单些:
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也就是超越了尘俗、告别了凡夫境界、进入了“圣人之流”,证到须陀洹这个位置,就没有了贪嗔痴和种种浊见妄念,仅剩的困扰,只有“思惑”——已经抛除烦恼、忧愁、欲望、迷怔,完全专注、完全融入修行这一途,但在修行本身上,还没彻底通达无碍,还有些小细节要完善、小瑕疵要克服,故而,还需要天上人间的七次往来,才能证得菩提。
书读得很好很到位了,就剩下7个学分了。
斯陀含则更进一步,他不用往来七次,他只要往来一次就OK了,用这一次来结清剩余的业障和因果。
学分也够了,就差个论文了。
当然,须陀洹也好,斯陀含也好,他们最后的七次或一次进入轮回,肯定在人道、天道里,肯定不会再去三恶道了。
阿那含呢?他连这最后一次往来都不用了,他已经断除了轮回中的一切挂碍,不必受生。
但佛教寻求的最高境界是涅槃,是究极的那个空,阿那含离这个还差一些,他空掉了“我”但还没真正空掉“法”,他可以不入欲界,但还要在色界天中继续居住修习一段。
学分也够了,论文也写好了,就差个答辩了。
只有阿罗汉才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涅槃,实现了圆满的解脱与觉悟。
领取学位证书,恭喜你,毕业了。
好,做过“名词解释”,回到经文中。
世尊针对上述四果位,依次提出几乎一模一样的问题:
到达xxx境界的人,能不能认为自己得到了一个叫做xxx的果?
四果是四种认证标准,标准是必要的,但无论从事相上看,还是从智慧上、心灵上看,标准与答案,都是不同的。
还记得之前的一段对话吗:“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连佛陀本尊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无有定法”的,都是没有实体的。
那还用纠结修行过程里的若干个坐标点是否真实存在吗?
须陀洹说起来是“入流”了,那也只是“说起来”而已,只是语言层面的描述而已,其实并没一个什么“流”可以“入的。
斯陀含说起来只要再轮回一次就够了,阿那含说起来压根就不用再入轮回了,其实,轮回这件事,压根就是虚妄的幻象。
什么叫“来”,什么叫“不来”,无非是有个可以“来”的“这里”,有个不用“来”的“那里”。
一落入“这里”和“那里”的辨析,不就用对立概念困住自己了吗?
这里也是梦,那里也是空,这里那里都是假的,还有啥必要去纠结来或不来?
若证得四果之人,天天忙着得意“哇塞我竟然实现了四果”,天天忙着确认“我真的达成了四果吗”,那就是既执着于这个虚无缥缈的“果”,也执着于这个虚无缥缈的“我”,那就是著了我人众生寿者,著了意识与肉身、主体与客体、时间与空间的欺瞒和羁绊。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都不该如此,阿罗汉更不该如此。
在阿罗汉这个果位上,世尊和须菩提多说了几句,原因很简单,须菩提自身就是阿罗汉,破掉和空掉别人的果位容次,破掉和空掉自己的果位,那就难了。
须菩提说,世尊,压根就没有一个东西,叫做阿罗汉道。
和前面提到的所有词汇一样,阿罗汉也是一种假名,一种姑且的、临时的、对这个世界里语言的借用。
既然阿罗汉意味着空掉了一切东西,那这一切里,肯定也包括了阿罗汉这个压根就没有的东西,包括了这个姑且的、临时的、借用的假名。
只要你是阿罗汉,就意味着你不是阿罗汉,意味着你不可能继续认为有个概念叫阿罗汉——你超越了、消泯了阿罗汉。
只要你沉默了,你就不能发声宣布“我现在沉默了”,因为发声和沉默是互斥的。
须菩提说,世尊,您常表扬我,说我得到无诤三昧,是众人中排名最靠前的、离开欲界最远的阿罗汉,但我自己不这么认为。
无诤,不是不吵架、不生气,而是没有分别心。三昧,指静心、正念、安住、息虑、无烦恼。
须菩提洞悉了这个无分别心的正念,等于了悟到了我们这个世界中万法皆空的本原,故而他抽离出了这个世界,根本不被这个世界的六尘所黏连挂碍。
如果他还记挂着这个“阿罗汉道”,就意味着还有一个没空的法,即使阿罗汉道本就建立在对这个世界的否定上,但你记挂着要否定一件事,就意味着你心中还有这件事。
当我们的修习和证悟,本就以解除所有名相的束缚为目的,你现在主动再去授予和认领一个名相回来,岂不是南辕北辙?
哪怕它们都是看起来很好、听起来很美、用起来很骄傲的名相。但请注意,好、美、骄傲,这些感觉层面的词汇,也全是妄心。
阿兰那行,大致意为“在净处(静处)修行”,须菩提如果认为“我是个了不起的阿罗汉”,佛陀就不会将须菩提形容为喜欢阿兰那行的人——乐于在净处(静处)修行的人。
因为须菩提实在没有任何所行,佛陀才会说,他是乐于在净处(静处)修行的人,没有任何所行,才是真正意义上静寂和洁净的所行。
今天就先到这里。下次继续。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喜马拉雅播客:“聆雨子的电影聊天室”
小红书:“聆雨子的且行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