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 | 人生需要美,不需要赢

文化   心灵鸡汤   2024-05-07 15:52   浙江  


(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一些零散思考与言论)


柳絮和石楠在“杀伤人类的呼吸系统”这件事上,分属剑宗与气宗。



如果早熟来自催熟,那它必将迅速绕过早慧,最终到达于早衰。



【“五一其实只放一天”冲上热搜】

既然“放假”等于“假(的)放”。

那么“调休”不如“休(要)调”。



昨夜又梦到了上化学课忘带书和作业,极度焦虑中醒来。

这是我定期反复出现的两个梦境,另一个是一张永远写不完的数学卷子,怎么做都还剩下大半。

我说过无数次我是学霸&考神,但中国应试教育的心理创伤是没人幸免的,管你学霸还是学渣,北大清华的抑郁症在跳楼,三本民办的抑郁症也在跳楼。

每个从中国式教育中走过来的孩子都是实质上的轻度残疾、都该向国家领取残疾补助。

所以每天早晨看着我女儿走入校门,我脑中都只有一个信念:能赢到最后的人,一定是那个没把元气透支完的人。

何况,人生要美,但并不需要赢。



真心建议,各位觉得自家孩子“不够优秀”的父母,和各位觉得自己学生“不够努力”的老师,都去看看《年少日记》。

眼下院线里正在公映,只是场次排片不太多而已。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个叫做学习和考试的游戏,只不过它恰好成为了覆盖和评价每个人的游戏。

所以很多时候,你需要做的,仅仅是微笑着多说一句:没关系。



很多孩子五音不全,家长坦然接受:他不适合学唱歌。

很多孩子关节硬、柔韧性低,家长坦然接受:他不适合学跳舞。

很多孩子对颜色辨识度差,家长坦然接受:他不适合学绘画。

甚至很多孩子天生怕水、肺活量小,家长还是坦然接受:他不适合学游泳。

在这些被视作“技能性赛道”的领域,大家都同意“天赋”的重要性,都能为“不适合”而释怀。

几乎没谁会去指责一个五音不全的孩子“不认真唱歌、不努力唱歌、唱歌习惯不好、唱歌专注力不够、老师唱歌时你没用心听讲、回家之后你没把唱歌复习到位”,因为谁都知道,这不是一个靠认真努力就能做好的事情。

但大家都不曾明白、不肯承认:语文数学英语也是一种技能,背诵理解运算也是一种技能,记忆力、逻辑性、信息提取归纳、抽象思维、语感还有民间老话里的所谓“书性”,也是一种技能,它们也是需要天赋的,甚至需要更庞大更卓绝的天赋。

学习、做题、考试,也是有很多很多人“天生不适合”的,也不是靠“认真努力养成好习惯”就能搞定的,要不然,衡水和毛坦厂就应该全员北大清华。

如果你的孩子不适合(抱歉,这绝对是大概率事件),那“中等生”就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极限,给他一个大大的赞,他真的好棒。



4月23,世界读书日。

以前写过:

汉语言文字的多义性决定了,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言说中,“读书”其实拥有两重截然不同的内涵:

“我最大的享受,就是在有阳光的午后,捧一杯热茶静静地读书”,这里的读书,是“read book”。

“爸妈对你没别的要求,就希望你到了学校能安心读书”&“你现在不好好读书,以后喝西北风去”,这里的“读书”,是“study”。

一个从小在后者里被鸡到筋疲力尽的孩子,当他终于拥有了去实现前者的时空自由(比如上了大学),前者已经不可能被他视作人生的良性选项。因为“书”这个物件、“读”这个行为,都已经成了他要用一辈子去逃离和治愈的童年创伤。

当代人为什么不读书了?敌对因素有好多,娱乐、游戏、消费、互联网、短视频,都算,但这些敌对,都是明面上的敌对、可见可感的敌对。

最大的消解力量,恰恰来自暗处,来自那个最喜欢把“要好好读书啊”挂在嘴边的东西——教育。

当然,其实更多时候,人们口中的“读书”,已不仅远离了“read books”,甚至都不再指向真正意义的“study”,它仅仅是“do exercise”,或者“take the examination”。



勤能补拙,却不能藏拙。



假如生活也可以像毕业论文那样查重,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人应该都会因相似度过高而被取消答辩资格。



【五四青年节】

我依然敢于问心无愧地说一句:我比我课堂上的很多年轻人,要“年轻”得多。这句话依然不接受反驳。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喜马拉雅播客:“聆雨子的电影聊天室”

小红书:“聆雨子的且行且读”


邵邵的私人书斋
评评社会,谈谈信仰,聊聊文学,说说媒体,讲讲电影,看看风景,撒撒娇,卖卖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