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孩子的学习中,我们来看三种反馈方式。
第一种,直接提供答案。
第二种,矫正性学习。
第三种,解释性反馈。
大家猜一猜那种反馈形式,效果最好。我想你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是解释性反馈效果最好。
最近在看一本《拨开学习的迷雾:斯坦福学长的大脑学习密码》,里面就有一则研究关注了反馈在学习与技能获得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2011年的一项研究中,纽约市摩根士丹利儿童医院收集了234个脚踝受伤的儿童病例。每个病例的信息包括一组X射线照片以及对儿童病情和症状的简要概述。该医院利用这些病例创建了一个图像库,用于培训住院实习医生。实习医生需要根据病情信息和X光片判断儿童是否受到伤害,以及确定受到伤害的具体位置。一旦实习医生做出诊断,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会立即提供反馈,评估实习医生的诊断的准确性以及可能漏掉的重要细节。
相当于实习医生的每一次诊断都有经验丰富医生的反馈,相当于对齐了颗粒度。
最初,实习医生仅仅依靠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进行诊断,导致错误率较高。然而,在经历了10多次图像库训练,每次训练都得到经验丰富的医生的反馈后,他们的诊断准确性迅速提高。在完成对所有234个病例的练习后,实习医生的准确率已经接近经验丰富的医生的水平。
02
接着开头。
第一种反馈方式:直接提供答案。
也就是不提供解释说明,直接提供答案。
这种反馈方式对学习的增益非常低,加权平均效应量仅有0.05。就基本没效果。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如果直接把答案给孩子,是一种非常低效的教学行为。
第二种:矫正性反馈。
就是告诉孩子哪里错了。最常见的是老师批改作业。
这种方式,加权平均效应量仅有0.33。
不难理解,知道哪里错了,可以马上去订正,而其他对的可以暂时不看,目标更加聚焦。
第三种方式:解释性反馈。
就是不仅告诉孩子哪里错了,还解释了为什么会错。
解释性反馈加权平均效应量为0.49。
一次考试之后,老师针对性讲解,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错,很有必要。
如果面向个人能够详细个性化讲解,效果是最好的。
所以家长能够辅导,孩子又愿意听进去,是如虎添翼。
03
但是在这个研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洞察。
仅仅告诉学生在学习完成之后会收到反馈,也能提高学习效果。
什么意思。
就是学生都还没有收到具体反馈,在反馈之前知道接下来有反馈这件事情,也能促进学习。也就是对反馈本身的期待也有积极作用。
想想也是。还有一个月就是期末考试了。你已经知道要考试了,那么你必然在内心上会更加重视接下来一个月的学习,你的学习会更加专注。
可能老师在周一告诉学生周五要考试,比周四告诉学生周五要考试,效果要更好。因为学生知道周五要考试,可能一周内的课程听得更加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