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继续聊《反内耗思维:阿德勒的16堂钝感力训练课》。
今天聊错配思维。
从小到大,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遭受各种批评。小的时候,可能因为调皮捣蛋被家长批评。长大后,工作了,可能因为没有达到领导的要求而被批评。
遇到批评,我们出现本能的情绪反应。一种是觉得自己确实有错,为此陷入自责、愧疚的情绪。一种是觉得对方批评错了,好像自己没问题啊,此时感觉很委屈。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感觉对方好像讲的有道理,但是自己好像也没有错啊,此时你的感受可能莫名其妙。
而且,在很多时候,在遭遇批评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在关注人,在想是不是对方就是在针对我。不过我们把人的矛盾转移到对事情的思考,我们就可以有效提升钝感力。
02
所以关于批评这件事情。或许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读方式:
别人批评你,质疑你。并非你这个人不好,甚至也不是你的能力存在问题。而是因为在事情的对接上,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矛盾。
什么叫做供需不匹配。
我举一个例子。
在带班中,我一直关注家长的培训工作,之前也在一直做线上直播培训工作。但是这里有一个大前提,我所面对的家长对象,是一群条件相对好、文化水平较高、认知水平也比较高的家长,所以我对着这样的家长讲前沿的教育理念是没有违和感的,是与家长们的认知匹配的。我的供应是输出前沿的教育理念,家长的需求也是了解更多的教育理念,我们之间的供需是匹配起来的。但是可能换一批家长,我的这一套培训内容可能是不匹配的,虽然可能我觉得我输出的内容是没问题的,但是家长是不需要的。
包括在一些工作场景中,你高质量完成了一项领导的任务,你都觉得是非常体现你的专业水平了,但是如果不是领导需要的内容,也会存在供需矛盾。
我觉得只要意识到供需矛盾问题,我们内在焦虑会减少很多,因为此时此刻,我们不是在处理自己的情绪,而是扎下来去具体行动。
03
有时,错配思维还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没人批评我们,但是我们自己往往觉得很郁闷,做事情不顺,也没有什么起色。甚至到了怀疑人生了。
这里极有可能存在另外一种错配:
就是你的优势与当前环境不匹配。
在一个环境中,你没有释放合适的优势。
我教学生涯中,所带的第二个班级,非常不顺,一度我都在怀疑我不会教书了。好像什么方法都没有用。现在回想,我发现应该是没有在班级里面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当时我的管理风格是密不透风、事无巨细,管得很严也管得恨死,什么都在量化考核。而经过多年的自我观察之后,我突然发现,我的一个巨大优势是做班级活动,活动育人应该就是我的优势。于是在我接到人生第三个班级的时候,开始在班级深入研究与开展班级主题活动,最后经过五年实践,形成了阅读时光、小小播报员、厨房大作战三大主题活动,而在开展活动中,又强化了我的另外一个优势——写作,是的,最初的教育写作就是从写班级活动札记开始的。
当我们自己不顺的时候,回头看看是不是在当前环境中,是不是我们没有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