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几天,一直在玩DeepSeek,与之前用过几款AI大模型相比,我感觉它的中文表达能力真的超强,不是那种清汤寡水,特别是在文学创作方面应该是超越大多数人的。
下面是我让DeepSeepk创作的一首除夕主题的诗歌:
《丁酉除夕》
爆竹声喧又岁除,萧然守岁客中身。
一年光景空过眼,百味心情只寄唇。
冻雪凝寒明巷陌,残灯照夜数家邻。
隔屏唯祝亲无恙,且待春来万象新。
赏析:这首作品通过描绘除夕夜的喧嚣与自身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以“爆竹声喧”与“萧然守岁”相映衬,凸显客居他乡的寂寥。尾联“隔屏唯祝亲无恙”巧妙融入现代通讯元素,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挂念,而“且待春来万象新”则寄寓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情感真挚动人。
过年回家总有感念,特别是人到中年,总是要去思考回家的意义。
于是我问DeepSeek“回家的意义”,下面是它的回答:
回家,是人类最古老也最深刻的情感命题。它不仅是地理坐标的位移,更是灵魂在浩瀚世界中的一次深呼吸——像候鸟归巢,像潮水退向海岸,像种子落回土壤深处。在不同的生命褶皱里,回家的意义如同多棱镜,折射出千万种光。
一、对漂泊的抵抗
在高铁站拥挤的人潮中,在异国深夜便利店的热气里,回家是攥在手心的车票,是行李箱轮子摩擦地面的声响。现代人像蒲公英般散落全球,但总有个声音在基因里低语:“你属于某片土地。”当东京的程序员回到山西小院啃着母亲蒸的槐花饭,当伦敦的留学生听见故乡方言在菜市场炸响,肉身与记忆的经纬线突然咬合——这是人类对抗原子化生存的本能,用归途丈量自己尚未被全球化碾碎的灵魂。
二、时间的虫洞
老房子的木门“吱呀”推开时,童年那只走失的猫突然从记忆里窜出。掉漆的课桌上刻着初恋的名字,衣柜深处藏着青春期撕碎的日记。回家是打开平行时空的钥匙:你同时是西装革履的成年人,也是光脚追蜻蜓的野孩子。灶台上的蒸汽模糊了镜子,让人错觉母亲鬓角的白发只是水雾,父亲挺直的脊背从未被岁月压弯。
三、身份的溯洄
在北上广深,人们用KPI、学区房和咖啡品牌定义自我;而故乡的祠堂里,族谱上的某个名字正替你保管着最初的胎发。当城市赋予的标签在年夜饭桌上剥落,方言像胎记般苏醒,你突然记起自己不仅是张总或王老师,更是村口老槐树看着长大的“二妞”或“狗蛋”。这种撕裂与弥合,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安泰俄斯触摸大地,每一次归乡都在重获力量。
四、未完成的对话
阳台上父亲种的君子兰又死了,但他坚持说“明年会开花”;母亲总把微信语音错发成朋友圈,却学会了给你的每条动态点赞。回家是场延绵一生的对话:青春期摔门而出的那句“你不懂我”,中年时发现父母开始像孩子般依赖你,直到某天你抱着他们的旧相册,突然听懂二十年前某个雨夜的叹息。这些未竟的对话,让归途成为修补时光裂痕的金缮。
五、流动时代的乡愁重构
有人把家背在行囊里:移民夫妻在巴黎公寓贴春联,留学生用快手直播老家的社火;有人把心安放在他乡:同志情侣的“Chosen Family”(自选家庭),北漂合租屋里的跨年火锅。当物理意义的家逐渐溶解,人们开始用气味(外婆的豆瓣香)、声音(故乡的蝉鸣录音)、甚至一串区块链地址(数字故乡)重构归属感。这种后现代式的回家,像用星图导航的船,寻找的不是港湾,而是内心的潮汐规律。
六、终极的隐喻
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但丁穿越地狱时总回望佛罗伦萨的星光。回家最终指向人类最深的渴望:在宇宙的无垠与生命的短暂之间,寻找一个能说“我在这里存在过”的坐标。它可能是产房里新生儿的啼哭,可能是临终时紧握的故土,也可能是每个疲惫的深夜,我们对着手机屏保上老房子照片的那声轻笑。
所以回家的意义,或许藏在希腊语“nostos”(归航)与“algos”(痛苦)合成的“乡愁”里——那甜蜜的痛楚,那永恒的出发与抵达。当世界越来越像飞速旋转的陀螺,回家,就是伸手触碰那个让陀螺立住的支点。
感觉怎么样,既有画面的具体刻画,还有情绪的极佳抒发。甚至还有哲学的高度。
02
更加令人惊叹的是,DeepSeek在每一次回答你的问题之前,它先是进行深度思考:
有些思考的角度,自己都想不到。所以对于一个日常写作者来讲,AI可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资料检索工具,可能还是一个潜在的“参会者”,在你思考存在盲区的时候,也可以问问这个“参会者”。
03
当然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这几天是一直在问DeepSeek一些教育相关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是我曾经写过的话题。
第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哪些能力不可替代?
下面是DeepSeek的回答: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核心价值并未消失,而是进一步转向那些需要人类独特能力和情感参与的领域。以下是教师不可替代的能力和角色:
1. 情感联结与人文关怀
同理心与情感支持:教师能够感知学生的情绪波动(如焦虑、挫折或自卑),并通过语言、肢体动作或个性化关注提供情感支持,这是算法无法模拟的真实情感联结。 价值观引导:在涉及道德困境、人生选择或社会争议问题时,教师能通过对话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而非仅传递标准答案。
2. 动态情境中的教学决策
即时课堂洞察:教师能根据学生微表情(如困惑的眼神、犹豫的举手)即时调整教学节奏,甚至临时切换教学策略。例如,发现学生对数学公式理解困难时,转而用生活案例重新解释。 非结构化问题处理:面对课堂突发情况(如学生冲突、设备故障),教师需要快速整合环境信息、人际关系和教学目标进行灵活应对。
3. 创造力激发与思维锻造
跨学科思维引导: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能设计"如何用生物知识解决社区垃圾分类难题"这类开放性课题,引导学生突破学科边界,而AI通常受限于预设的知识框架。 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苏格拉底式追问,教师能不断挑战学生假设。例如在讨论人工智能伦理时,连续追问"算法偏见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技术中立性是否真实存在?"
4. 个性化教育的深度实践
学习风格诊断:资深教师能识别学生是听觉型(通过讲解理解更快)还是动觉型学习者(需要动手操作),并据此调整教学方案,这种复杂判断超越AI的数据分析。 成长型思维培养:通过个性化反馈帮助学生突破"我数学永远学不好"的固化思维,这种基于长期观察的成长干预需要人类教师的洞察。
5. 教育场域的具身化影响
身体语言的教育力量:教师鼓励的点头、专注的倾听姿态,或是实验课上亲手示范操作移液管的动作,这些具身化互动构成深度学习的重要环境。 教育情境构建:通过教室布置、小组互动设计营造学习氛围,如将历史课改造成"联合国模拟会议",这种空间与关系的构建能力是AI难以实现的。
6. 教育不确定性的应对
模糊性问题的引导:在讨论"ChatGPT是否该被禁止在学校使用"时,教师能组织辩论,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双刃剑效应,而非提供简单结论。 生成性评估能力:对学生哲学论文中看似矛盾的论点,教师能识别其中潜在的思辨价值,这种基于经验的质性评估超越标准化评分。
7. 教育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媒介
文化资本的传递:教师通过推荐书单、组织戏剧社团等活动,潜移默化地传递文化审美偏好,这种社会功能的实现依赖人类的文化判断力。 教育公平的实践者:在偏远地区,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营养健康的监督者、家校沟通的桥梁,这种多重角色整合需要人类的社会智能。
未来教师的进化方向:
教师将逐渐从"知识传递者"转型为:
学习生态设计师:构建融合AI工具、跨学科资源和社会实践的学习网络 认知发展教练:专注元认知能力培养,教授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人文价值守护者:在技术洪流中保持教育的温度与人性光辉
这种转变不是替代,而是通过人机协同实现教育价值的升维——教师负责需要人性洞察的顶层设计,AI处理标准化、数据密集的底层工作,共同构建更完整的教育图景。
第二问题:如何表扬孩子?
这个话题,我真的不知道写了多少遍,也从很多角度解读过。
下面是DeepSeek的回答:
表扬孩子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积极心态的重要方式,但如何表扬才能更有效呢?以下是一些科学且实用的建议:
一、表扬的核心原则
具体而非笼统 ✨ 错误:“你真棒!” ✅ 正确:“你刚才主动帮弟弟收拾玩具,妈妈看到了你的责任心!” (明确行为,让孩子知道哪里做得好)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 错误:“考了100分,太聪明了!” ✅ 正确:“这次考试前你每天认真复习,努力终于有回报了!” (强化“努力”而非“天赋”,培养成长型思维) 真诚且有温度 蹲下与孩子平视,用温和的语气和肢体语言(如微笑、拥抱),避免敷衍的“嗯,不错”。
二、分场景表扬法
日常小事 “今天你按时完成作业,时间管理得很好!” “摔倒后自己站起来,你处理问题的能力变强了!” 面对挑战 “虽然比赛没赢,但你坚持到最后的样子让我骄傲!” “学骑车摔了好多次都没放弃,这种毅力特别珍贵。” 社交行为 “你主动和新同学打招呼,这份勇敢值得点赞!” “看到你分享零食给朋友,妈妈觉得你很有爱心。”
三、高阶表扬技巧
启发自我反思 “这次拼图完成得这么快,你觉得是什么方法帮到了你?” (引导孩子自我认可能力) 赋予“身份标签” “你总是愿意尝试新事物,是个勇敢的小探险家!” (用积极标签强化正向行为) 书面鼓励 在孩子的画作上写:“这幅画的配色充满想象力,能和我讲讲你的创意吗?” (留存实物肯定,增强仪式感)
四、需避免的误区
❌ 比较式表扬:“这次比小明考得好!” (易滋生攀比心态) ❌ 条件式表扬:“只有考第一才值得奖励” (让孩子感到爱是有条件的) ❌ 过度夸张:“你简直是天才!” (可能导致害怕失败而逃避挑战)
五、关键心理学依据
自我决定理论:具体的肯定能满足孩子的“胜任感”,激发内在动力。 神经科学:真诚的表扬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形成“努力→被认可→继续努力”的正向循环。
总结:好的表扬如同精准施肥,要落在具体行为上,用真诚浇灌,最终让孩子长出自己的“自信根系”。试试明天用“我注意到你…”开头,观察孩子的变化吧! 🌱
第三个问题: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
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逻辑、情感、技巧和反复打磨的结合。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实用技巧,帮助你提升写作质量:
一、明确写作目标
确定核心主题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核心思想(例如:“这篇文章想传达什么?”)。 避免主题过于宽泛,聚焦于一个具体问题或观点。 了解目标读者 读者是谁?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点是什么? 根据读者调整语言风格(例如:学术文章需严谨,自媒体文章可活泼)。
二、搭建清晰结构
经典三段式(适用于大多数文体) 开头:吸引注意力(用故事、数据、疑问、金句开头)。 中间:逻辑递进(按时间、因果、对比等方式展开)。 结尾:升华主题(总结观点、引发思考或呼吁行动)。 进阶结构 SCQA模型(情境-冲突-问题-答案):适合议论文、商业文案。 金字塔原理:结论先行,逐层展开论据。
三、提升内容质量
语言表达 用具体代替抽象(例如:不说“他很努力”,而说“他每天学习12小时,笔记写满3个本子”)。 善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避免冗长句子,适当使用短句增强节奏感。 增强说服力 引用权威数据、案例或名人名言。 结合个人经历或真实故事引发共鸣。 情感共鸣 展现真实情感(例如:在散文中描写细节,如“母亲的手掌布满裂痕,却始终温暖”)。 用第二人称“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四、修改与优化
初稿完成后放一放 隔几小时或一天再修改,跳出思维定式。 逐层检查 逻辑:观点是否连贯?论据是否支撑结论? 语言:有无重复、歧义或冗余? 细节:标点、语法、用词是否准确? 获取反馈 请他人阅读并提问:“哪里没看懂?”“哪部分最打动你?”
五、长期积累与训练
输入决定输出 广泛阅读经典作品,分析优秀文章的框架和语言。 建立素材库:收集金句、案例、比喻等。 刻意练习 每天写500字随笔(日记、书评、观察笔记)。 尝试不同文体(故事、诗歌、议论文) 培养敏感度 观察生活细节,记录灵感(例如:地铁上陌生人的对话、季节变化的感觉)。
示例对比
普通表达:“环保很重要,我们要节约资源。” 优化表达:“如果每人每天少用1个塑料袋,全球每年将减少3.65亿吨塑料垃圾——这相当于从太平洋打捞起10万只海龟的生命。”
最后提醒:好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敢于写“烂初稿”才能打磨出佳作。坚持写下去,你的文字会越来越有力量。